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壯美烏江

2025年01月09日08:23    來源:中國軍網

烏江,是貴州的母親河,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滋養著一方水土。

烏江也是英雄的江、紅色的江。90年前,英雄的紅軍,在這里展現震撼人心的勇氣與血性,譜寫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壯歌。

2021年春節前夕,習主席在貴州考察調研時深情地說:“中國共產黨是為廣大人民謀幸福的黨,從成立開始,就把為人民服務寫在了黨的旗幟上。革命、建設、改革一路走來,已經一百年了,我們黨依靠人民戰勝了多少艱難險阻,創造了多少奇跡,取得了多少豐功偉績,不容易啊!我們要始終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繼續努力,繼續前進。”

今天,“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是榮光,是責任。讓我們從90年前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中,汲取力量,勇毅前行。

——編 者

也許,從發源地到長江入口近1800米的落差,注定了它與眾不同的野性:峽灘踵接、波濤洶涌,猶如一條蒼勁“巨龍”穿山裂谷,向東北奔去。

也許,古老神奇的喀斯特地貌,賦予了它集雄、奇、峻、險、秀于一體的魅力:兩岸懸崖壁立,連嶂聳翠,險峻壯美,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畫。

它就是烏江,貴州省第一大河流。

烏江古稱延江、黔江,乃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論長度,它在全國河流中未入前十,但它以流急、灘多、谷狹聞名于世,自古便有“天險”之稱。90年前,這道“天險”橫在了紅軍長征途中,見證了犧牲,也見證了奇跡,在長征史上留下重重一筆。

2015年6月,習主席考察貴州,首站遵義,一下飛機,就直奔紅軍山烈士陵園,向紅軍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在“突破烏江天險”浮雕前,習主席駐足感嘆:“當時要是過不去就危險了……”

2021年春節前夕,習主席到貴州考察調研。烏蒙深處,烏江岸邊,習主席陷入沉思:“從這里的懸崖峭壁,就可以想象當年紅軍強渡烏江有多難!”

人們都稱呼烏江是貴州的“母親河”。

這個稱呼,我覺得有兩層含義:烏江發源于磅礴迤邐的烏蒙大山深處,北源六沖河,南源三岔河,橫貫貴州中部及東北部,其龐大羽狀水系孕育了貴州的文明,此謂一;烏江全長1037公里,在貴州境內有800多公里,以母親般博大的胸懷,納百川,集細流,浩浩湯湯匯入長江,此謂二。

自古以來,烏江就有著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華陽國志·巴志》載,春秋時期,在南方有一個叫“巴”的諸侯國,與相鄰的楚國戰事不斷,最終失敗。部分巴人退入黔中,倚靠烏江天險繼續抵御楚軍。《史記·西南夷列傳》載,戰國時期,楚威王遣軍循烏江而上,占領了巴國屬地及黔中以西地區。《史記·秦本紀》載,秦國大將司馬錯征伐楚國,便是溯烏江而上,直奔黔中。

時光如水,及至明朝,朱元璋對西南邊疆實行懷柔政策,沿襲唐代以來的土司制度,始設貴州宣慰司,治所貴陽,由安氏世襲宣慰使,宋氏世襲宣慰同知。兩宣慰屬地以鴨池河(烏江中游黔西段別稱)為界,分別稱水西土司、水東土司。

自有“貴州”一名以來,一直到清代推行“改土歸流”,這片土地上滄桑變幻,演繹了一部西南邊地與中原地區的文明沖突、交融史。

位于烏江北源六沖河上的七星關,是歷代沖突最為集中的地方。

七星關崇崖如劈,懸壁臨水,是茶馬古道出滇入黔的第一道關口,與婁山關、勝境關并列貴州三大名關。

據傳,七星關的來歷與諸葛亮有關。據《西南彝志》《大定府志》《妥阿哲紀功碑》等古籍記載,諸葛亮南征結束,率蜀軍沿“五尺道”北上回成都途中,于此處的楚敖山與支持蜀軍南征有功的彝族首領結盟,同時在此設壇祃祀七星,駐兵七營鎮守古道要隘。“七星關”因此得名。

七星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史料及遺址證實的戰事就有不少——

1381年,朱元璋命征南將軍傅友德率大軍平定西南,在七星關一帶與元軍殘部和芒部土司大戰數月。次年,傅友德“得七星關以通畢節”,建關城并派駐重兵把守。

1859年,在現赫章縣韭菜坪爆發了陶新春、陶三春兄弟發動的黔西北苗民起義。為躲避清軍圍剿,起義軍離開韭菜坪來到七星關。起義軍血染江崖,歷經兩月攻下這一要塞。

……

而七星關,不過是烏江上游的一處關隘而已。若縱觀烏江全線,要說“十里一渡,百里一關”亦不為過。才眺古渡孤舟,又見雄關戍守,千百年來,烏江兩岸不知發生了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

長征時期,紅軍在貴州活動時間最長、活動范圍最廣。“北渡烏江”和“南渡烏江”,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兩場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戰役。

“北渡烏江”通常被稱為“強渡烏江”。經典電影《突破烏江》展現的就是紅軍前衛團3次渡江的戰斗事跡。然而,若回溯真實的歷史場景,其環境的險要、戰斗的壯烈、場面的宏大,絕非影片所能完全重現。

1935年1月,貴州正值天寒地凍的時節。從江西于都河畔走到貴州的紅軍,此時所面臨的斗爭形勢遠比天氣更為惡劣嚴峻。

湘江血戰后,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到3萬余人。隨后召開的黎平會議肯定并采納了毛澤東同志向貴州西北進軍的主張。

當紅軍一路向黔西北挺進、即將抵達烏江南岸時,身后的國民黨軍仍窮追不舍,薛岳兵團吳奇偉、周渾元部以及桂軍廖磊部距紅軍僅兩三天路程。

黔軍侯之擔部當時已在烏江北岸約100公里的沿江地帶嚴密布防,不僅于北岸挖掘戰壕、修筑碉堡,還把江上所有渡船挪到北岸,移不走的便盡數毀壞。侯之擔甚至夸口說,共軍遠征,長途跋涉,疲憊之師,必難飛渡。更何況,烏江本就是“天塹”——江面寬約250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懸崖絕壁,地勢險峻,無法攀登,河中暗礁櫛比,擺渡極難。

當時的紅軍已被敵人圍困在長50多公里、寬約30公里的狹小地帶,必須強渡烏江——渡不過烏江,就極有可能全軍覆沒。渡江北上,是粉碎敵人“圍剿”的正確抉擇,也是擺在紅軍面前唯一正確的路。

1935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雨雪紛飛。面對前有頑敵、后無退路的處境,中革軍委當機立斷,作出分三路渡江的戰斗部署。其中,擔任前衛團的紅1軍團第2師第4團,準備搶占江界河渡口。

江界河有新、老兩個渡口,兩者相距不遠。時任團長耿飚、政委楊成武披蓑衣、踏草鞋,對地形和敵人火力進行偵察后,作出決定:佯攻老渡口,主攻新渡口。

1月2日一早,雨雪未停。一部分紅軍將架橋材料搬到老渡口邊做佯攻,吸引敵人注意。另一邊,由3連連長毛振華率領的幾名紅軍勇士,站在奔騰的江水邊,做好了首批試渡的準備。

毛振華,是個在湘江邊長大的苦孩子,水性極佳,得知要試渡烏江,主動請纓。雨雪中,勇士們接過團領導手中的壯行酒一飲而盡,縱身躍入冰冷的烏江中。

但由于水流太急、江面太寬,加之敵人火力阻礙,他們準備架橋的繩索始終無法拉到對岸,只得返回。首次強渡失敗。

到了深夜,4團又組織18人乘3只竹筏再次強渡。因水深浪急,2只竹筏被激流沖回南岸,毛振華在內的5名勇士所乘的那只竹筏沒有了消息……

1月3日拂曉,4團接到命令:敵薛岳兵團離這里不遠,須迅速完成渡江任務。

時間拖得越久,危險越大。第三次強渡迫在眉睫。上午9時許,戰斗打響了。

時隔90年,我站在烏江邊,聽著烏江那激越水聲,看著兩岸懸崖峭壁如刀劈斧削、遙相對峙的險峻景象,不由得想象,當年那驚心動魄的戰斗畫面——

執行強渡任務的突擊隊分乘幾只竹筏,在火力掩護下,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滾滾波濤中奮力向前劃去。敵人的子彈如急驟的雨點,重重打在江上、筏上、竹篙上、紅軍身上……

當竹筏接近對岸時,敵軍崗哨下的石崖里,突然躥出幾個紅軍官兵向敵射擊,一下子給守敵打了個措手不及。他們正是前一天晚上失去消息的毛振華等人。原來,他們當時劃到對岸,卻無法聯系大部隊,便在山崖下潛伏了一夜。有了援兵,竹筏上的紅軍官兵士氣大振,趁機快速登岸,合力摧毀了敵人河岸工事。

未幾,敵軍預備隊匆忙趕來,形勢十分險惡,突擊隊被迫退守江邊。緊急關頭,一直坐鎮團指揮所的師長陳光急調軍團炮兵支援,并指揮炮兵連連長、“神炮手”趙章成連射3發迫擊炮彈,皆精準命中目標。紅軍趁勢反擊,敵軍全線潰退。

與此同時,南岸渡口處,紅軍的工兵們正緊張忙碌地合力架設浮橋。他們用竹排制作大量門橋,彼此連接后投入烏江中,形成一座巨大的浮橋迅速向對岸延伸。這恐怕是千百年來,烏江水面上的第一座浮橋。

在4團官兵奮勇作戰時,另兩路紅軍部隊也分別在回龍場渡口、茶山關渡口與敵人激烈交火。紅軍三路渡烏江,三路都是“強渡”。1月6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烏江,把國民黨“追剿軍”甩在烏江以東和以南地區。烏江天險被突破!

狹路相逢勇者勝。強渡烏江,是湘江戰役之后,中央紅軍取得的首個大勝仗,證明了毛澤東“西進貴州”戰略的正確。

更為重要的是,突破了烏江,黔北重鎮遵義城就在眼前了。

9天后,偉大的遵義會議召開。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如果說,紅軍“北渡烏江”是突出體現了“勇”的話,那么,“南渡烏江”就更加體現了紅軍的“智”。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后,中央紅軍重振旗鼓,準備由川南北渡長江。蔣介石急調重兵圍追堵截,妄圖把紅軍消滅在長江以南、烏江以北的狹小地帶。面對危急形勢,毛澤東當機立斷,作出了暫緩北上的決定。在經歷“四渡赤水”后,紅軍突然“回頭”向南,返抵烏江北岸,在金沙縣后山拉開了南渡烏江的序幕。

3月29日,執行先遣任務的紅1軍團第1師第3團和軍團工兵連先期抵達江口渡口,砍竹扎排,準備渡江。但白天強攻未果。當晚,天降暴雨,給紅軍先遣部隊成功渡江提供了掩護。第二天拂曉,過江部隊迂回到下游梯子巖、大塘河兩渡口,殲滅了守敵,摧毀敵人江防據點,掩護江北紅軍從梯子巖、大塘河、江口等渡口架設浮橋渡江。

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截至4月1日,除紅9軍團外,紅軍主力均南渡烏江,結束了在黔北地域及川滇黔邊區近3個月的輾轉戰斗,巧妙跳出了蔣介石親抵貴陽“督戰”部署的“包圍圈”,把幾十萬敵軍甩在了烏江以北地區,奪取了戰略轉移中的主動權。四渡赤水戰役全面收官,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毛澤東同志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

聲東擊西、迷惑敵人,是紅軍南渡烏江取勝的重要一招。我們從已解密的軍史材料和參戰將士的回憶錄中讀到的兩則故事,即可窺見一斑。

一是“遛敵探”。當時,在赤水河東岸負責牽制敵人的紅9軍團抓到一個敵探,審問后用一塊布遮住他的雙眼,故意派兩個戰士押著他,沿赤水河岸向北走,讓其偷窺戰備工事,并“制造”機會讓其逃跑報信,給敵人造成我軍又要渡河北上的錯覺。敵王家烈部本來就要集結于川西南部的古藺地區,布下“口袋”等紅軍去鉆,這下更確定了自己的判斷。但敵人沒想到,幾天以后,紅軍經楓香壩、沙土,直指烏江南下。王家烈這才如夢初醒,慌忙從古藺撤兵,往南追趕紅軍。等他們渡過赤水到達仁懷縣時,紅軍主力部隊已經開始南渡烏江了。

二是“發假電”。中央紅軍進駐沙土,在胡家大院設立南渡烏江總指揮部。此時,敵周渾元、吳奇偉2個縱隊6個師正朝我軍追來,紅軍再度陷入前有烏江天險和守敵、后有數倍于我追兵的險境中。中革軍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利用我軍掌握的敵軍密電碼和電文格式,模仿在貴陽“坐鎮”的蔣介石行文風格和語氣,給周渾元和吳奇偉發電報,要求兩軍朝泮水、新場、三重堰方向加速前進……后來,敵軍果然中計,偏離了紅軍真正的渡江地點,為紅軍贏得了寶貴的渡江時間。

如此計謀,令人叫絕。而這次強渡勝利背后更關鍵的,是經過遵義會議后的紅軍,滿懷信心地走到了正確的道路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義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紅軍的力量,堅忍、頑強而偉大,猶如風疾浪高的烏江,摧枯拉朽,勢不可擋!

悠悠往事,歷歷在目。

在今天的烏江兩岸,依然保存著不少長征戰斗遺址,聳立著一座座紅軍烈士紀念碑……身臨其境,頓感蘊含理想、智慧和熱血的精神氣象,從烏江兩岸的林泉煙霞中氤氳而出,穿越時空的阻隔,化作一束束絢麗、耀眼的光芒。

坐落在金沙縣后山鄉的錢壯飛烈士陵園,總有不少人前來祭奠瞻仰。

錢壯飛,是當年中共隱蔽戰線“龍潭三杰”之一。在南渡烏江時,錢壯飛與大部隊失散。當時,周恩來得知消息后,悲憤地說:一定要把他找到!

但英雄在很長時間內沒有任何音訊。

后來,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考證了英雄失蹤之謎,并根據中央黨史研究室的批復,明確——1935年4月1日,英雄錢壯飛犧牲在貴州金沙縣后山鄉。

據考證,在紅軍南渡烏江時,錢壯飛緊急上山制作多個國民黨地對空識別標志;于是,在敵軍轟炸機來襲時,臨近渡口的敵機飛行員看到一個個只有他們才認識的識別標志,便將正在渡江的紅軍確認為國民黨部隊而放棄轟炸。

錢壯飛下山后,大部隊已經離開。他問路追趕部隊時,不幸被地痞黎叢山圖財害命。當地群眾冒著極大危險將英雄的遺體就地掩埋,立石為記。再后來,烏江渡水庫修建時,當地鄉政府又將烈士遺骸遷往后山鄉貴山村張家埡口。

為人民犧牲的人,人民不會忘記他。2005年的清明節前夕,由國家安全部門和金沙縣人民政府主持修建的錢壯飛烈士陵園竣工,對全社會開放。

烈士陵園里,松柏高聳,安靜肅穆。烈士墓前有兩方石柱拱守,上書“龍潭虎穴建奇功,黔山秀水祭忠魂”挽聯。大山無聲,草木無言,悲壯的氣息在四周彌漫,令人肅然起敬。

日月行天,忠烈芳留百世;江河流地,英雄功存千秋。

喜看今朝,隨著洪家渡水電站、東風湖水電站、烏江渡水電站、構皮灘水電站等梯級電站大壩的先后建成,在不少河段,烏江將沉靜、澄澈、秀美的一面展現出來,清凌凌的水面漾動著暖暖波光。更見那航道疏浚,險灘不復,貨物滿倉的船只劈波斬浪、來回奔忙,奏響了貴州“黃金水道”建設新樂章。

遠山如齒,長空染霞,烏江也頓然活泛起來。江面若鏡,倒影流紅,宛如一面面絢爛的旗幟,隨風飄揚,綿延遠方……

壯哉!烏江。

美哉!烏江。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