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08:47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偉大創舉。谷牧作為我國經濟建設戰線的杰出領導人,在經濟特區的開創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積極協調,助力深圳特區的起步
在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要落實興辦經濟特區這項重大決策,“需要說服各個部門支持,組織實施的工作非常具體,十分復雜”。
1979年9月,谷牧在廣東調研期間,習仲勛等詢問中央這次是要小搞、中搞還是要大搞,谷牧回答:“中央是要廣東先行一步,要廣東大搞,小腳女人小步走就起不了這個作用”,“辦特區,就看你們廣東的了,你們要有點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精神,受條條框框束縛不行”。
在“孫悟空精神”的感召下,廣東、福建兩省充分發揮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優勢,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大展拳腳。1979年,廣東、福建的外貿出口創匯分別比上年增長32%和30%,實現歷史新高。廣東、福建取得的成就是令人興奮的。1980年3月,谷牧受中央委托在廣州主持召開兩省工作會議,提出特區主要是吸收僑資和外資進行建設,舉辦特區的構想初步具體化,并改名“經濟特區”。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五次會議通過了谷牧組織起草的法規性文件《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準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
中央給了政策,吸引外資也已初現生機。1980年7月27日,一場大暴雨造成羅湖一帶嚴重內澇,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和專家們被困新園招待所,水淹及腰。這使吳南生等意識到,深圳應該先開發羅湖,根除水患,并且羅湖最接近香港,可借此改變國門的面貌,吸引投資者。但問題是建設之初的深圳沒有啟動資金,難以開展“五通一平”等基礎建設。于是吳南生找到谷牧,提出沒有“酵母”做不成面包,能不能給點國家貸款作為“酵母”?谷牧認為可行,便答應幫助協調提供3000萬元貸款。深圳經濟特區建設“以3000萬貸款啟動”,成千上萬建設大軍開進深圳羅湖,羅湖橋北開始移山填湖。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奮斗,羅湖口岸以嶄新的姿態迎接全球投資者的到來。
頂住壓力,下定“火燒趙家樓”的決心
谷牧曾提到,“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里舉辦經濟特區,馬列主義經典里找不到,是史無前例開創性的社會經濟實驗”。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已經被撬動,但是開門后迎來的是發展的春風,還是洪水猛獸,在人們的思想中猶疑不定。
當時許多部委在相關文件上都會特意加上“廣東和福建概不例外”,這使廣東省委在落實政策過程中深感“特殊政策不特殊,靈活措施不靈活,先走一步難先走”。1981年5月底,谷牧主持召開廣東、福建兩省工作會議,他強調“在執行中發生不同看法,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現象”,“應當敞開思想,充分發揚民主,暢所欲言”。這次會議直面問題,初步理順了中央有關部門和兩省之間的條塊關系,進一步推動了松綁放權。
但好景不長,1981年第四季度,東南沿海走私泛濫。12月,谷牧受命組建國務院打擊走私領導小組并擔任組長,采取嚴厲措施,把這股走私歪風壓了下去。但由于這次走私泛濫主要發生在實行開放政策的地區,有的人直接將走私販私的嚴重泛濫與對外開放和舉辦特區畫上等號,甚至夸大其詞說“深圳除了國旗還是紅的,其他都變白了”。
谷牧曾描述當時的情形:“本來應當進入草木芳菲陽春季節的經濟特區,卻很有點風雨蕭瑟的味道。”他堅定認為“舉辦經濟特區是鄧小平同志倡議、中央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國務院組織實施的一樁大事。所有這些,都沒有更改”。所以,他決定以“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態度,不去理會街頭巷尾的是非議論,“定要把特區干出個名堂”!
1982年初,經中央批準,谷牧選了何椿霖等8人組成特區工作組。谷牧向大家交了一次底,明確表示“對辦特區的認識并不是那么統一,議論很多,很敏感,我是準備讓人家‘火燒趙家樓’的”,“我不勉強你們哪一個”,強調“不論出什么問題,板子不會打到你們身上,只算我一個人的賬”。工作組面對的壓力很大,谷牧這次交心交底,給了大家很大鼓舞和信心。
3月到9月,谷牧率工作組接連到廣東、福建進行調研,并在北京連續聽取深圳等四個特區負責干部的匯報,狠下功夫,對特區的性質和功能、特區初步實踐的評價、特區管理的自主權等輿論焦點問題,進行了仔細研究,于11月形成了《關于舉辦特區工作的匯報提綱》,明確指出了經濟特區的社會主義性質,強調“它是我國自主舉辦的,我國政府行使完全的主權,與舊中國的‘租界’根本不同”。
直面問題,推動深圳發展進入新里程
1984年初,鄧小平到深圳等南方城市視察,其間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回京后,鄧小平指出:“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這顯示出中央擴大開放的決心,全黨全國深受鼓舞。谷牧回憶當時的情形說:“我們迎來了對外開放的好形勢,可以說是一派‘陽光明媚’‘姹紫嫣紅’。”
1984年3月26日,中央書記處、國務院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谷牧在會上指出:“我國的對外開放只是開了個頭”,“經濟特區要按照小平同志的要求,自加壓力,走在前面”。這一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城市,我國對外開放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在此帶動下,4個特區在這年的工農業總產值達42.9億元,較1980年增長1.9倍,尤其是“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讓人驚嘆。谷牧敏銳地察覺到深圳高速發展勢頭的背后暗藏著“基本建設戰線拉得太長”的隱憂,開始有意識地引導深圳轉變發展思維。1985年2月下旬,谷牧在深圳召開的特區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特區不能滿足于蓋大樓,要辦成以工業為主、以出口創匯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特區”。1986年,深圳果斷撤銷51座高樓的建設計劃,基建規模比上年壓縮30%,撤并了數百家經營不善的公司。陣痛之后,深圳特區很快迎來新的增長。從整體上看,1986年,4個特區外貿出口增長27%,其中深圳高達7.25億美元。
1987年2月6日,谷牧在深圳主持召開特區工作會議。會議肯定了1986年各特區發展外向型經濟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會后,國務院首次討論了將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的問題,決定開始在全國進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特區建設由此進入新里程。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1979年至1988年這10年間,谷牧直接推動實施了鄧小平關于建立經濟特區的設想,他為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所作的貢獻和積累的經驗將被歷史永遠銘記。
(摘編自《百年潮》2024年第11期 米彥佑/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