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最新報道
分享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這些文物見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2024年08月26日10:22    來源:新華網

寧夏歷史悠久

文化燦爛

以多民族共融為特色

在寧夏各地博物館里的一件件文物

雖沉默無語卻實證了寧夏地區數千年的文明發展

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有力見證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

1977年出土于銀川西夏陵101號陵陪葬墓,長120厘米,寬38厘米,重達188公斤。

這尊鎏金空心銅牛采用中國傳統的外范內模澆鑄技術制作而成。整體采用雕塑、鑄造、鎏金、焊接、拋光等工藝。鎏金銅牛造型生動逼真,銅牛表面采用鎏金裝飾工藝,這也是歷經千年依舊全身散發金光的原因。

據文獻記載,西夏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大型鎏金銅牛,很大程度上與中原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有關。它不僅學習借鑒中原的金屬冶煉鑄造技術,還從中原引進專業技術人才。

鎏金銅牛的發現是西夏社會從游牧經濟轉向農耕和畜牧兼營的歷史縮影。它不僅豐富了黃河文化,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創造燦爛悠久、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有力見證。

1974年出土于銀川西夏陵6號陵東碑亭遺址,這件文物由白沙石雕鑿而成,近似正方體。呈現出一個男性大力士的形象,他跪坐在地上,雙手壓膝,表情嚴肅。座頂左上角陰刻西夏文3行共15個字,詳細描述了其制作和雕刻的過程。支座背部陰刻漢文1行6字,為“砌壘匠高世昌”,應是眾多修建陵墓者留下的唯一一個工匠的名字。在西夏陵區先后出土了十幾座這樣的支座,但刻有文字者唯此一件,因此彌足珍貴,為國寶級文物。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無論從題材、雕刻手法,還是造型和表現形式上都體現出了豐富的內涵,它融合了唐宋的雕刻特色和黨項族的民族風情,有著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1973年出土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楊郎戰國墓,牌飾長13.7厘米、寬8.2厘米,同墓共出土兩件。

這件青銅透雕牌飾是一種游牧民族服飾上的帶,相當于今天人們所使用的皮帶扣。青銅透雕牌飾以自然界中常見的動物為主要裝飾題材,將草原動物弱肉強食的場面,通過藝術手法反映出來。

牌飾巧妙結合虎和驢的體形、神態,設計充滿了雄渾的野性美,極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這件牌飾工藝簡練,雕刻精巧,反映出當時精湛的鑄造技術和豐富的青銅文化,是中國北方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研究寧夏地區古代游牧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

1968年出土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頭營。此器高6.9厘米,口徑3.1厘米,底徑2.6厘米。

戰國錯銀銅墩,呈細腰圓筒形,上端有銎,可裝入戈、戟的木柲,在其外表及底部,用細小的銀片和銀絲鑲嵌,構成布局完整的卷云紋及曲線圖案,然后磨平。由于鑄成鐓的青銅和嵌入的銀片、銀絲兩種金屬的光澤不同,器物上的圖案銀光燦燦、絢麗多姿,格外奪目。

錯金銀是春秋、戰國時期創造的一種新工藝。一件錯金銀器的制成,必須經過鑄器、鏨槽、鑲嵌、磨銼四道復雜的工序。這種工藝經歷了二千余年,至今仍為制造各種珍貴金屬工藝品所沿用。這件錯銀銅鐓全身整幅圖案構成規整的卷云紋和曲線紋,線條流暢簡潔,圖案迤邐多姿,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罕工藝品。

花口碗于2022年出土于寧夏賀蘭蘇峪口瓷窯遺址,此器物白中微泛青,玻璃質感強,制作工藝采擷兩宋南、北各窯之菁華。

作為西夏瓷窯場,在北方傳統窯業技術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鎮湖田窯等先進的窯業技術,創造了別具一格的窯業類型,從側面實證了宋夏時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

無論是反映農牧兼營文化的

鎏金銅牛

還是中原文化真實寫照的

力士志文支座

無論是青銅

還是瓷器

它們將我們代入歷史

打開了一扇了解中華文化的窗口

又透過歷史

講述了中華多元文化融合的漫長進程

策劃:萬方 黃會清

統籌:王子暉 蘭霞

執行策劃:袁晗

記者:別培輝

編輯:張敏彥 紀桂紅

新華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寧夏頻道

聯合出品

(責編:陳羽、王瀟瀟)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