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黃 強

2024年08月23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作出部署,是新時代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重大改革,有利于解決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分散、重復、低效配置問題,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內生動力和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事實表明,經濟大國不等于經濟強國。一個國家長期落后歸根到底是由于技術落后,而不取決于經濟規模大小!蔽覈鳛榻洕w量世界第二的發展中大國,在百年變局中謀求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必然同時面臨科研基礎自身積累不足、科技霸權封鎖圍堵打壓、搶占科技制高點速度比拼等嚴峻現實考驗。只有把創新資源和力量統籌組織起來,在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必爭領域形成整體優勢,打贏事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科技之戰,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贏得發展主動。

從我國歷史經驗看,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科技走向自立自強的重要法寶。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內部基礎和全面封鎖的外部環境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干出了“兩彈一星”等一大批國之重器。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探索和用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我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不斷取得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但是,我國科技發展總體上還處在將強未強、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不少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必須傳承和用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法寶,加緊解決“卡脖子”問題。

從科研范式變革看,大科學時代必須集中創新資源和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大會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笨茖W研究形態已經告別單槍匹馬、手工作坊式,進入分工協作、整體推進的大科學新階段。當今世界,國際科技競爭正日益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哪一種創新體系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創新資源和力量分散、重復、低效的問題,哪一種創新體系就更能適應現代科技攻關的需要。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核心目標就是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適應并引領科技創新大聯合、大協作、大攻關。

從大國科技競爭看,統籌創新資源集中攻堅才能跑贏“搶占科技制高點”這場世界變局爭奪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競爭就像短道速滑,我們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誰速度更快、誰的速度更能持續。”當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特別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科技集中涌現,正以前所未有、超乎想象的速度和沖擊力重塑全球政治經濟力量格局。唯有總體謀劃、聚力攻堅、以快制快,在傳統領域縮小差距、追上并跑,在新興領域避免代差、力爭領跑,才能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確保我國現代化進程不會被遲滯甚至打斷。

把握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的規律性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針對我國科技創新組織化協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資源分散、重復等問題,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守正創新,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健全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的組織運行體系,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體現國家意志、完成國家使命的強大合力。

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根本在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二十大后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就是把黨的領導這一最大政治優勢在科技創新領域更加充分發揮出來。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機制,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的統籌,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確保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集中資源和力量攻堅的國家創新體系優勢。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各方面作用,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闭饕鹇、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市場對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起篩選和導向作用。要統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作用,整合雄厚的科研基礎、豐富的應用場景、完備的工業體系等優勢,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一起上,營造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良好創新生態。

堅持整合軍民、央地資源協同創新。近幾年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整合用好軍民創新資源,不僅顯著提升了國防科技能力,而且顯著增強了全社會的創新能力。要堅持軍民協同創新,完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暢通地方與軍隊、市場與戰場的“雙向快車道”,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轉化為新質戰斗力。當前,地方財政科技經費在我國財政科技經費總盤子中大約占2/3。要整合央地創新資源和力量,協同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既為國鑄劍,又為地方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堅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統籌創新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國際環境越復雜,我們越要敞開胸懷、打開大門,統籌開放和安全,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弊灾鲃撔虏皇顷P起門來搞創新,要更加注重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把握全球科技創新趨勢和機遇,發揮共建“一帶一路”等平臺作用,牽頭組織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在全球配置和利用創新資源,不斷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制定能力。

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不是發表論文、申請到專利就大功告成,創新“成果”必須轉化為發展“結果”、成為產業的“成品”。要堅持把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實現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創新技術要發展,必須要使用。要依托龐大市場為新技術開發及時提供應用場景,在大量應用中優化改進、迭代升級。

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的著力重點

著眼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小切口、大縱深,堅決破除妨礙創新資源高效配置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

更加注重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加強中央科技委員會對科技工作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統籌謀劃國家科技發展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政策。加強對重大科技戰略任務的組織協調,科學凝練事關戰略全局和國家命運的關鍵核心科學技術問題,遴選戰略任務和重點方向。持續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強化跨部門、跨地區、跨軍地優勢科技力量統籌調配,優化“揭榜掛帥”“定向委托”“賽馬制”等科技攻關組織模式,調動各類創新力量開展“大兵團作戰”。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聚焦國家重要安全領域,當好科技攻關總平臺、總鏈長,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發揮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開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共性需求的基礎研究,強化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統籌推進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做好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當好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鏈長。

建強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優化升級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升世界級原始創新、產業創新的策源引領功能,打造成為全球科學中心、人才高地和世界創新版圖制高點。加快建設成渝、武漢、西安三個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加強航空航天、核技術、生物醫藥、光電子、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創新,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增長極。加強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提升國家戰略腹地承接重大科技和生產力布局的能力,形成更加完善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針對重點產業鏈核心技術短板,超常規集中支持鏈主企業帶頭沖鋒突破,保障重點產業的創新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依托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進科技攻關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健全有利于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讓企業在解決科研機構“不能轉”“不敢轉”“不會轉”問題中充分發揮作用,提高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健全激發創新主體內生動力機制。用好科技評價指揮棒,強化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決定》首次提出“改進武器裝備采購制度,建立軍品設計回報機制”,用批量生產的現役產品設計回報費來鼓勵支持設計單位開展基礎預研,有助于從根本上破解軍工科研院所“不立項干不了事,一立項十萬火急來不及”“產品定型之日,就是設計斷糧之時”的困境,提高科研院所的內生動力,改變長期以來高度計劃性制度機制導致的“等靠要”被動局面。完善科學家本位的科研組織體系,深化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改革,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的家國情懷,讓院士稱號進一步回歸榮譽性、學術性,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搞科研。

推進科技基礎能力建設統籌和開放共享。著眼解決科技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問題,統籌推進科技基礎條件的體系化、集約化布局,加快完善科學數據中心布局建設,形成優勢互補的科技創新設施條件體系。著眼解決重大項目攻關重復布局問題,加強科研項目全鏈條設計和一體化實施,構建軍民、央地聯動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機制。著眼解決科技資源共享不夠問題,加強關鍵科學儀器設備自主研制攻關,建設互聯互通的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促進創新資源最大程度利用。

營造創新資源優化配置良好生態。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快速流動、迅速組合、不斷循環往復,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資本等有機互動的創新生態系統。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市場,培育發展風投創投產業集群,優化“募投管退”全鏈條發展,鼓勵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基金支持創新創業,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3日 09 版)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