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國家工程師獎
分享

他們,推動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

2024年01月22日18:23    來源:光明日報

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重要力量,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京召開。這些受到表彰的工程技術領域的先進典型有著怎樣的拼搏故事?站上榮譽臺,又有哪些心里話想說?面向未來,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他們有什么新打算?本期,我們邀請6位“國家工程師獎”獲獎代表暢談感受、共話使命。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

講述人:港珠澳大橋工程總工程師 蘇權科

我叫蘇權科,主持了港珠澳大橋的技術論證和工程方案研究。從獲獎至今,我的心情都非常激動、難以平靜。我深知,這一崇高榮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的充分肯定、對廣大工程師的關心重視。而我,只是港珠澳大橋建設者中的普通一員。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宣布大橋正式開通并巡覽大橋,總書記稱贊說:“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此時此刻,伶仃洋上櫛風沐雨、戰天斗地的5000多個日日夜夜歷歷在目。作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通道,其工程規模、建設條件及技術難度均為世界罕見。我們直面困難,向未知挑戰,首次實現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工程建設理念,橋墩、橋梁、橋塔均工廠化制造,海上整體組裝,并首創深插鋼圓筒快速成島等技術,促進了產業鏈升級換代;我們提出了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新方法,首次建立了基于近似概率的質量與壽命定量關系模型,被國際同行稱為“港珠澳模型”,徹底解決了海洋環境下120年耐久性設計施工難題。

類似這樣的世界之最,在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很多。

三地工程師合作建設,還解決了粵港澳三地技術標準、建設程序規范等差異問題,形成了三地政府共建共管的協商決策機制,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積累了經驗,也為中國橋梁和中國工程師走出去增強了信心。

港珠澳大橋的工程師們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氣魄,弘揚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奉獻精神,用心、用情,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終于完成了讓國人自豪、讓世界驚嘆的超級工程、世紀工程。創業維艱、實干興邦,身處偉大時代,參與國家工程、打造國之重器,我們無比幸運、無比自豪。

當前,黨和國家對卓越工程師隊伍建設作出系統部署。我將繼續發揮自己多年的工程經驗及與港澳合作經驗,致力于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更多杰出的工程師,推進工程師資質國際互認和中國工程師國際化進程,不斷提升中國工程師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

放眼未來征程,我定當牢記囑托、不辱使命,“重整行裝再出發,奮力攀登新高峰”。

朝著更高目標砥礪前行

講述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總工程師 姜鵬

我叫姜鵬,是中國天眼工程團隊負責人。感謝黨和國家將這一重要獎項頒發給我們。這既是對我們過往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激勵著我們朝著更高的目標砥礪前行。

中國天眼工程團隊由南仁東先生于1994年回國創建。30年間,前前后后有四代科研工作者在這里接續奮斗,最初幾個人的隊伍,如今已經發展成為100余人的工程團隊。這臺望遠鏡幾乎滿足了工程師對工程的所有期待:巨大的工程體量、超高的精度要求、極其復雜而又特殊的工作方式,這些構成了工業領域的巨大技術挑戰。

索網研制是中國天眼面臨的眾多技術挑戰之一。2010年工程啟動,任務排滿,時間不等人,我們卻遇到了巨大的技術難題——索網超常規疲勞載荷問題。團隊成員頂著壓力經歷了近百次失敗,歷時兩年終于研制出適用于中國天眼的超高性能鋼索,這也為望遠鏡按時落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此外,中國天眼在望遠鏡測量與控制方法等領域也相繼突破了一系列世界技術難題。2016年,中國天眼進入調試階段,團隊成員連續3個春節奮戰在現場,不分晝夜,與時間賽跑,提前完成了調試任務,并一直守護望遠鏡高效和穩定運行。

201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勉勵中國天眼團隊,提出要“高水平管理和運行好這一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考察調研,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東等杰出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領域實現并跑領跑,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回望來路,中國天眼團隊出色完成了中國天眼的建設、調試及運行任務,實現了我國射電天文望遠鏡從追趕到領先的跨越。眺望前路,中國天眼科學產出成果喜人,發現的新脈沖星目前已超過840余顆,是同一時期世界上所有其他望遠鏡發現脈沖星總數的3倍以上。同時,在快速射電暴、引力波探測等國際天文前沿領域催生多項重要成果,入選《自然》和《科學》評選的十大突破和發現,成果連續三年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啟航。團隊將繼續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扎實的工作作風,凝心聚力,開拓創新,運行好中國天眼,保證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貢獻中國天眼力量。

鞏固擴大我國鐵路科技領跑優勢

講述人:復興號高速列車研發創新團隊負責人 周黎

我叫周黎,是復興號高速列車研發創新團隊負責人。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我非常激動,這是黨和國家對鐵路科技工作、對工程師團隊的充分肯定。

習近平總書記對復興號高速列車研發高度重視、極為關懷,充分肯定“復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給我們以巨大鼓舞和鞭策,也為復興號高速列車研發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大動力。

2012年,面對當時我國高速動車組部分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復興號高速列車研發創新團隊組建成立。在科研攻關過程中,團隊每位工程技術人員都把研制出中國自己的動車組作為使命任務,以自主化、標準化為主要工作目標,構建了正向設計工作流程,通過累計1.6萬列次、170萬公里、正負溫差40度的大量試驗,全面攻克了高速列車轉向架系統、高速牽引制動系統、大帶寬網絡控制系統、流線型車體結構等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制出復興號高速列車并實現時速350公里持續安全運營,樹立了世界高鐵商業運營新標桿。這是新時代鐵路科技創新的重大標志性成果。

通過復興號高速列車研制,建立了完整的中國高速列車技術標準體系,形成了由幾千家企業組成的自主化產業鏈供應鏈,大大提升了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有力推動了我國軌道裝備產業體系現代化。復興號人均能耗降低20%、車內噪聲降低2分貝、平穩性提升8%。上線以來,復興號以其優異品質受到廣大旅客青睞,開行范圍覆蓋30個省區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大縮短了人們的旅行時間,“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畫出新時代中國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以復興號為代表的中國高鐵技術創新成果,也為世界鐵路提供了中國技術、中國方案、中國智慧,2023年10月開通運營的雅萬高鐵,成為中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

復興號高速列車成功研發,是充分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各參與單位上下一盤棋、目標一致、相互支持的成果;是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弘揚自立自強精神的成果;是團隊全體工程技術人員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成果。有幸身處這個偉大時代,為復興號這一大國重器成功研發貢獻智慧、擔當作為,我們感到無上光榮。

新征程上,我們將砥礪前行、持續奮進,全面實施以更高速度、更加安全、更加智能、更加綠色為標志的新一代高速列車創新工程,為鞏固擴大我國鐵路科技領跑優勢,服務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我們新的力量。

始終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

講述人: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 李久林

我叫李久林,來自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榮膺“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我很受鼓舞。由衷感謝黨和國家對工程科技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對廣大一線工程師的親切關懷。

國家的繁榮昌盛,時代的發展進步,給土木工程師提供了難得的人生際遇,讓我從一名技術員成長為“鳥巢”和“冰絲帶”的總工程師。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正是國家的日益強大,北京城建集團才能成為“雙奧之企”,我才有機會成為“雙奧總工”。

奧運建筑是一個時代技術進步的標志,尤其需要自主創新。2003年,“鳥巢”開始建造,面對這座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奧運場館,國際上出現了“中國人建不出‘鳥巢’”的質疑聲,但我們不服輸,研制出國產建筑用Q460高強鋼成套焊接技術,挺起了“鳥巢”的鋼鐵脊梁。2018年,“冰絲帶”破土動工,但建造場館的關鍵材料高釩密閉索,國內沒有制造先例。我們堅持自主研發,再次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徹底解決了建筑用高釩密閉索長期依賴進口的難題,實現了密閉索價格降低2/3、供貨期縮短1/2。之后,我們又攻克超大平面多功能速滑冰場建造技術,以“中國方案”打造了低海拔平原地區的“最快的冰”。2022年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備賽工作時來到國家速滑館,稱贊“國家速滑館不僅硬件世界一流,制冰技術也世界領先,實現了低碳化、零排放”。

10年奧運工程建設歲月,30多年扎根工程技術一線、企業創新前沿的經歷,讓我得以見證“兩個奧運”的精彩非凡,親歷“中國建造”由弱變強、從落后到引領的跨越,也更加堅定了我作為一名中國土木工程師的自信自強。我想,哪怕崗位平凡,哪怕從零攻關,始終要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始終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

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這個稱號,不僅意味著榮譽,更意味著人民的期待、黨和國家的信任。我將傳承奧運精神,勇于自主創新,努力打造科學、功能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工程,將更多體現民族精神、大國工匠風范的地標名片奉獻給世界,為“中國建造”邁向“中國智造”、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登上世界水電“珠穆朗瑪峰”

講述人: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覃大清

我叫覃大清,來自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帶領團隊完成了三峽、溪洛渡、白鶴灘、陽江等國家重大水電工程科技攻關和多項重大科研課題研究。作為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接受黨中央、國務院的表彰,我心懷感恩、萬分激動。這是黨和國家給予我的榮譽,也是對我們團隊、對我們行業的鼓勵,更是對千千萬萬中國工程師的褒揚。

白鶴灘機組是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是我們突破長短葉片轉輪穩定性、高電壓絕緣、機組高精制造等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產品,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認可。2021年6月28日,在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安全準點投產發電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稱贊這“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肯定我們“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作出了貢獻”,讓我深受鼓舞。

作為中國工程師的一員,我們懷揣夢想,以國為家,走遍千山萬水。幾十年的風雨兼程,我們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歷程,在水電裝備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創新跨越,登上了水電的“珠穆朗瑪峰”。

回望奮進歷程,我們深知,關鍵核心技術關乎國家的安全和發展,聚焦工程科技自立自強,攻堅克難是中國工程師該盡的責任,鍛造國之重器是我們應有的擔當。

面對未來挑戰,我們永不停歇。具有科學家思想的工程師,在鑄造新產品的同時,更要有新發現,策勵中國原創。新型電力系統消納新能源的多少,取決于其可供靈活調節功率的多少。近十年來,我們成功開發的超寬負荷高穩定性新一代水電機組,把靈活性提高到已有的1.5至2倍,標志我國在世界水電靈活性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從供能,到儲能和調能,水電裝備產業重新煥發了青春,找到了新的發展道路。

把論文寫在沙區大地上

講述人: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員 徐先英

我叫徐先英,來自甘肅省治沙研究所。38年來,我一直堅守在風沙一線,學治沙、干治沙,把論文寫在沙區的大地上。此次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我心懷感恩、深感榮幸,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榮譽,更是對全體治沙人的激勵和鼓舞。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防沙治沙,親自謀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察看林場整體風貌,聽取武威市防沙治沙整體情況匯報和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跡。他強調,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精神,激勵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我們治沙人始終牢記在心。為了改進“人拉肩扛”,費時、費力、費錢的治沙模式,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我和我的同事們系統總結實踐經驗、不斷試錯,研發了多項防沙治沙技術和治沙裝備,其中研制的微型壓沙機小巧、便捷、群眾用得起,效率是人工的4到6倍,深受廣大治沙群眾喜愛;研發的瑪曲高寒草地沙化防治技術,投入應用后植被蓋度增加了30%以上,草場生產力提高了30%;創建的干旱沙區綠洲邊緣“四帶一體”治沙模式和植被快速恢復技術,有效解決了流沙埋壓農田的問題。同時,我們也把甘肅的治沙故事講給了世界聽,先后培養了76個國家1000余名治沙科研人員。中國治沙技術與模式,確保了我國沙漠鐵路、公路暢通無阻,保障了綠洲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也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了中國方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治沙事業迎來新機遇,作為生在沙窩窩的治沙人,我很慶幸能夠趕上新時代,衷心感謝黨和國家為我們干事創業、實現夢想、造福“沙鄉”提供了廣闊舞臺。我將珍惜榮譽、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不斷為新時代防沙治沙和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詹媛 李春劍 張勝)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