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碩陽
2022年09月23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北京時間5月19日,國際奧委會正式宣布,中國男子4×100米接力隊遞補獲得東京奧運會銅牌。作為中國隊的主力選手,短跑名將蘇炳添在自己的第三次奧運之旅中終于收獲了一枚寶貴的獎牌。他通過視頻發表“獲獎感言”:這枚奧運獎牌屬于全部中國短跑人!
從2015年首次闖入10秒大關,到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跑出9秒83,進入決賽。在追求卓越的路上,33歲的蘇炳添從未停下前行的腳步。無論是百米跑道上的中國“飛人”,還是校園里傳授跑步技巧的體育教師,在不同的“賽道”上,他都在奮力奔跑。
賽場沒有一帆風順,但他總能越挫越勇
北京時間7月16日上午,俄勒岡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預賽開賽,蘇炳添第六次踏上世錦賽的賽場。7年前的國際田聯鉆石聯賽美國尤金站,正是在同一塊場地內,他跑出9秒99的成績,成為首位闖入10秒大關的中國男子百米選手。
突破10秒大關之后,蘇炳添又在2018年跑出9秒91,追平了男子100米亞洲紀錄。東京奧運會上,他又將亞洲紀錄大幅提升至9秒83,并成為首位闖入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亞洲選手。為中國田徑多次取得突破的同時,他也頻頻在大賽上帶來驚喜:2015年世錦賽上,他和隊友奪得男子4×100米接力亞軍;2018年亞運會上,他戰勝各路高手,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奪得寶貴的男子100米金牌。
榮譽并非蘇炳添職業生涯的全部,在困難中越挫越勇,書寫著他運動人生的另一個側面。傷病時有發生,其中包括幾次嚴重的大傷,但每一次他都能從挫折中走出,重返巔峰。賽場上也并非一帆風順,2013年莫斯科世錦賽男子100米半決賽中,蘇炳添因搶跑被罰下,導致他一度對發令槍響有了心理陰影。但蘇炳添并未退縮,反而迎難而上,終于將起跑磨煉成自己的優勢。
“有一天我獨自走到運動場,站在跑道前,問自己是不是真的跑不動了?”2019年的一次重傷后,蘇炳添一度想過放棄,“內心很快就有了答案,我還能跑,只要克服傷病,依然可以飛起來!”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始終為他的運動生涯提供動力。
對技術細節有著近乎苛刻的追求
俄勒岡世錦賽上,蘇炳添連續第五次闖入世錦賽男子100米項目的半決賽。對短跑運動員來說,成績每提升0.01秒,都需要100%的付出,蘇炳添更是對技術細節有著近乎苛刻的追求。
蘇炳添隨身攜帶的小卷尺,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武器”。無論是賽前訓練還是比賽時,他都會拿出小卷尺仔細測量,認真尋找擺放起跑器的最佳位置。經年累月地總結經驗、學習研究,蘇炳添不斷“精雕細琢”自己的跑步技巧,提高訓練效率,提升賽場成績。
今年4月,蘇炳添在人民日報撰文《科學訓練讓我不斷突破》,介紹自己在東京奧運會上打破亞洲紀錄的“秘訣”。“通過學習研究,我發現要提高成績,必須解決自己之前存在的股后肌群力量和踝關節力量不足、主動下地速度和發力速率偏慢、起跑姿勢不合理等問題,于是我把起跑腳從左腳改到右腳。這對運動員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最終讓我實現了突破、取得了成功。”蘇炳添寫道,“此外,腳踝下壓、擺臂技術等的優化調整,也是我在不斷學習總結中逐步形成的。”
“中國競技體育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學訓練這一關鍵動能。”蘇炳添說。除了在訓練場上揮汗如雨,不斷研究課題、提升科學訓練的知識和理論水平也是他平日訓練備戰的重要內容。近年來,蘇炳添在訓練之余,還幾次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在學習、訓練中不斷對技術進行鉆研,幫助他多年來保持出色的競技水平,不斷為中國田徑創造優異成績。
分享經歷經驗,幫助更多年輕人
除了中國國家田徑隊運動員的身份,蘇炳添目前還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的教師。在賽場上,他激勵中國運動員們披荊斬棘、勇攀高峰;在校園里,他則致力于傳道授業,盡力將自己的本領和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在接觸地面的時候,腳往上直接拉,再往下,這樣或許就可以節省0.01秒……”去年第十四屆全運會之后,結束了一年比賽任務的蘇炳添回到校園,講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跑步分享課。從全身運動系統的靈活性練習,到跑步的專項協調性訓練,面對充滿熱情的學生,蘇炳添一絲不茍、傾囊相授。
2021年底,蘇炳添速度研究與訓練中心在暨南大學揭牌,以田徑訓練的前沿技術為主攻方向。今年教師節前夕,蘇炳添向暨南大學捐贈100萬元,用于培育高水平運動員。為體育強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是他的目標,“我將繼續堅持在跑道上探索自己的可能性,也會盡力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賽場經驗幫助更多學生,讓他們接受先進的短跑訓練。”
在自己的“主賽場”——田徑賽道上,是否還能帶來驚喜?至少他從未放棄過努力。“我沒有離開跑道,因為我看到了繼續突破的可能。雖然很艱難,但我會繼續堅持。”蘇炳添說。
展望未來,蘇炳添表示,在明年杭州亞運會的接力賽場上,希望能與隊友共同拼搏,爭取收獲佳績。
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歇。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23日 14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