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易舒冉
2022年08月04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新疆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非遺傳承人彈奏演唱刀郎木卡姆。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
日前,全國政協召開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部分全國政協委員、特邀代表和專家學者圍繞“加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協商議政。大家認為,黨和國家歷來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習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繁榮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今天的中華文化百花園絢麗多彩。
促進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協商會上,委員們普遍認為,加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保護傳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正確把握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重要原則,將保護傳承各民族優秀文化納入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之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希恩認為,大多數民族地區都是多民族雜居,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生交融的地方文化。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尊重和欣賞各民族的優秀文化藝術,突出與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一致的內容,促進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傳統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優秀文化,對待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衡量和判斷,給予認真辨析、區別對待,做到有取有舍、分類施策。”王希恩說。
如何分類施策?王希恩建議,對于已被列入或將被列入名錄的世界和國家各級各類文化遺產,真正代表各民族優秀品質、智慧和創造的文化,要通過影視、歌舞、文學、建筑、服飾、體育、民間藝術等方式積極展現,并支持和要求民族地區承擔起傳承保護的責任;對于有歷史意義但已沒有實用價值和傳承條件的文化,應進行搶救性記錄和保存;對于與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相悖的內容,則要有摒棄的自覺和勇氣。
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湖南省政協常委、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胡彬彬建議,結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的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在政策制定、項目實施、資金投入、人才引進等方面進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推進知識產權立法,建立并完善法律保護體系和處罰機制,增加文化藝術傳播使用的補償條款,確保文化藝術傳承主體的權益。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樂團原團長席強建議,完善共建保護機制,針對各民族文化特點,繼續開展文化結對子幫扶活動,與鄉村文化振興有效銜接;摸清民族地區基層文藝組織的情況,深入做好民族地區文藝隊伍的建設工作,激發不同主體保護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積極性。
加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建立了完整的非遺四級目錄體系,列入名錄的少數民族項目是優秀文化藝術的高度凝練與具體體現。
如何立足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好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會上,這一問題成為委員和專家熱議的焦點。
黑龍江省政協委員、黑龍江大學滿學研究院院長郭孟秀在調研中發現,非遺申報和宣傳工作中存在入選項目魚龍混雜、開發利用體系與機制建設亟待加強等問題。他建議,各級管理部門要從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高度堅持標準嚴格審核,并加強對傳承隊伍特別是后備傳承人梯隊的建設;盡快建立各層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據庫,并與最新發布的文化數字化戰略銜接,對社會開放共享;進一步加強對非遺項目的深度解讀,挖掘并闡釋各民族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與社會價值。
“建立起科學、完備、合理的非遺學學科體系,可以促進非遺研究從‘田野’走向‘殿堂’,從零星趨向集約,從自然變為自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認為,非遺學科的教學研究點應更多地考慮分布于地方特別是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專院校及研究院所,既便于原地保護,又有利于帶動地方文化繁榮、人才培養、產業興盛,助力鄉村振興。
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團一級演員茸芭莘那介紹,我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大多數只有本民族語言而沒有本民族文字,講唱形式的民歌、歌謠、史詩、諺語、格言、口述歷史等口頭傳統是這些民族珍貴的文化藝術。她建議,推動建立涵蓋28個人口較少民族所在的13個省份的全國性工作機制,設立專項經費,加快搶救、記錄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近年來,各地統籌用好政府、市場、社會力量,切實做好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工作,推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為其注入新鮮血液和強大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貴州省委會主委張光奇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仍面臨著綜合保障不足、傳承土壤流失加劇、產業發展不強等困難和問題。他建議,國家支持實施“三查”(少數民族村寨普查、文物普查、非遺普查)工程,并把保護民族文化藝術納入地方立法工作重點;支持實施“三建”(建強人才隊伍、建齊配套設施、建好教育基地)工程;支持實施“三動”(展演推動、賽事撬動、交流互動)工程。
文旅融合是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方式之一。長期關注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副局長杜明燕建議,在遵循傳統手工藝生產規律和運作方式的同時,生產貼近市場需求的產品作品,持續推進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整合現有制作加工作坊、非遺傳習所、非遺展示基地資源,推進傳統文化資源、文化元素向旅游產品轉化。“要加強對非遺項目和各級傳承人優秀典型案例的宣傳,指導傳承人充分挖掘資源,積極培育非遺品牌,不斷豐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杜明燕說。
“推動優秀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實現靜態保護與動態傳承結合,是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雙贏的選擇。”全國政協委員、民進重慶市委會主委陳貴云建議,推動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工作納入各級地方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打通保護文化資源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渠道;指導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探索差異化保護利用模式;指導民族地區科學規劃文化產業發展布局,打造文旅融合精品,在完善旅游干線交通網絡的同時,把民族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融合在一起。
在甘肅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民宗委主任趙國強看來,旅游不僅僅是自然資源的展示,更是一個國家優秀文化的再塑。他認為,旅游線路的設計必須把統一性、區域性和民族特色有機結合起來,以區域旅游為依托,實行多個地區穿插串聯,把中華文化的展示和各民族文化的展示統一于此;要正確處理好中華文化和各少數民族文化的關系,實現根深干壯、枝繁葉茂,形成豐富多彩的旅游文化。
“要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將文化‘雙創’融入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全國政協常委、新疆師范大學原副校長牛汝極建議,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做好長遠規劃和設計,把少數民族文化產品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中,不斷推出弘揚中華文化主旋律的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文藝作品。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4日 1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