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分享

推動高質量發展 創造高品質生活 

本報記者

2022年08月02日10: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數據來源:中共重慶市委組織部 重慶市統計局、生態環境局、林業局
  底圖:重慶渝中半島,城市風貌日新月異。
  何 超攝

智能車間,生產線上的機器手臂有序揮舞;港口碼頭,源源不斷的集裝箱從世界各地匯聚;兩江四岸,濱江公園傳來歡聲笑語……一幅山城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畫卷徐徐鋪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重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成為重慶全市上下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主旋律和最強音。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希望重慶廣大干部群眾“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兩高’要求,集中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重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心任務和必由之路。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實現‘兩高’要求的任務繁重、空間廣闊、潛力巨大。”重慶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

搶抓戰略機遇,厚植發展優勢。重慶利用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體制優勢,共建“一帶一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疊加,為重慶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展現新作為,邁出新步伐,3400萬巴渝兒女正奮力書寫新時代的重慶答卷。

創新為要,產業轉型智能化

智能化改造,對一個企業意味著什么?

生產效率提升33%,不良率下降44.74%,運營成本下降17.24%……取得這樣的成績,重慶金橋機器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僅用了一年時間。

“通過西部(重慶)科學城牽線搭橋,我們與施耐德電氣合作,形成了16條精益生產線和7個機加工區的精益布局,從數字化車間升級成智能工廠。”金橋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在重慶,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了這樣的智能化生產方式。作為傳統制造業重鎮,重慶正在發生智能化深刻變革。

創新為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舉辦,并永久落戶重慶。連續4屆智博會,為重慶帶來了大量落地項目,也讓創新發展、智能制造融入城市發展的基因。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紅色四輪車鉆進廠房,雙目高清攝像頭360度環拍,化工廠里的安全檢查可遠程遙控——這是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七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智能巡檢機器人。瞄準特種機器人領域,七騰科技產值年均增速達50%。在重慶賽力斯兩江智慧工廠,支持客戶個性化定制整車顏色的生產噴涂系統,切換時間僅需15秒;在璧山區,“一企一策”定制技改轉型方案,推動汽摩、電子、裝備等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近年來,重慶堅持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努力構筑產業智能化發展新優勢。智能制造向縱深發展,累計實施4700余個智能化改造項目,認定126個智能工廠和733個數字化車間,示范項目建成后生產效率平均提升59.8%。

開放為帆,內陸崛起新高地

江面船來船往,貨輪緩緩駛入碼頭。碼頭上,一批從西北運輸來的機電及化工產品,將在這里轉搭西部陸海新通道離境。

這里是果園港。由此向東,經長江經濟帶可聯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此向西,搭乘中歐班列可聯通絲綢之路經濟帶;由此向南,經西部陸海新通道,從廣西欽州港換船出海,通達全球……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讓果園港在重慶乃至西部對外開放格局中愈顯重要。

如今的果園港,正逐漸成為“世界的中轉站”:智能理貨系統,識別率在96%以上;江海聯運和鐵水聯運數據交換共享;智能聯運系統建成,全程無需人工交接……

敞開大門擁抱世界,群眾的生活也在被“開放”深深改變。重慶的柑橘獲得新加坡消費者青睞;馬來西亞的新鮮榴蓮在重慶超市熱銷。在重慶仙桃數據谷,路燈成為無人駕駛生態系統的“坐標”。這項技術,正是新加坡科技工程集團與仙桃數據谷開展的合作項目——中新合作多功能智慧燈桿。

開放經濟,為重慶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不久前,馬士基大中華區綜合船運供應鏈管理和全球服務共享中心落戶重慶渝中。這將帶動重慶本地的物流服務及上下游產業發展,為重慶內陸現代服務業發展先行區建設助力。

川渝產業協作促開放,共同打造優勢產業集群。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總量達7.4萬億元。

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制度創新在這里集成。西部(重慶)科學城建成重慶首個智慧通關服務平臺,推出“四自一簡”“3C免辦”等36項自貿區制度創新;“信用證結算+海鐵多式聯運”,實現一次委托、一單到底、一次保險、一箱到底、一次結算等模式,為外貿企業提供更便捷的運輸服務。

以開放為帆,重慶面向新藍海,行穩致遠。

民生為本,百姓生活更舒心

從天空俯瞰,重慶猶如一只展翅雄鷹。主城都市區增強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兩翼齊飛,市域“一區兩群”空間布局優化效應持續釋放,百姓生活更加舒心。

“這是我們的小茶園,保留了社區的茶文化。”在南岸區花園路街道南湖社區,社區黨委書記余建邊走邊介紹,“以前,這里是個垃圾場,大家都躲著走。如今變成了書屋,居民們不請自來。”這一變化,得益于老舊小區改造。街道、社區和南岸區住建委充分聽取民意,將多元的社區文化保留下來。“我們對院壩進行環境整治后,給大家提供茶棚、茶室、茶店等空間。”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重慶發展民生工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縮影。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印證在人民群眾的笑臉里。

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讓百姓鼓了腰包,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正在有效銜接。正值夏日,長江兩岸的山坡上,脆李掛滿枝頭。巫山縣官渡鎮的脆李種植大戶劉緒海仔細檢查脆李品質,并與客戶聯系。現在,他一天的銷售量就在200件左右。“三變”改革以來,重慶市累計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產21.2億元,盤活集體“四荒地”約48萬畝、閑置農房10570套,撬動社會資本22.5億元。

暖心工程讓人民幸福感不斷提升。走進璧山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孝心食堂”,10余名老人坐在餐桌前。“每天到點兒就下來吃飯,方便得很。”82歲的徐元惠老人笑著說。一份午餐收費12元,區財政給予每位60歲以上老人每餐3元補助,老人只需自付9元。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近年來,重慶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在人口“一老一小”、住房“一舊一危”、就業“一生一困”、交通“一堵一安”方面重點突破、精準發力。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重慶將交出更厚實、更生動的民生答卷。

生態為先,一江碧水向東流

壯美三峽,風景奇絕;極目遠眺,兩江環繞;雨后烏江,碧翠欲滴……生態為先,綠色發展,重慶這座山水之城守護著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在萬州區,每到秋冬時節走近長江岸邊,總能看到一片彩色的“水中森林”,這便是中山杉,構建起消落帶綠色生態長廊。

在消落帶,由于周期性水位漲落,水土隨江水而去,長江岸邊會留下一道“疤痕”。消落帶生態治理,也因此成為難題。經過多年探索,中山杉成了消落帶生態治理較為理想的“兩棲植物”。萬州區陸續在沿江消落帶165米到175米水位線栽植中山杉3200多畝,綠化庫岸70余公里。

化工企業生態搬遷,漁民退捕上岸,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經過多方努力,2017年以來,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Ⅱ類。2021年,74個“十四五”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這是重慶交出的守護一江碧水的答卷。

水質保護不是終點,如何讓生態持續優化,重慶在制度創新上下功夫。“排污權”為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貸”來了活水。2021年,這家企業因擴大生產而有資金需求,但卻找不到適宜的抵押物。銀行信貸人員對公司資產深入分析后,認為“排污權”可以作為抵押物進行貸款。近年來該公司始終堅持環保、節能理念,有效管控污染物排放。今年3月,公司獲得了1億元“排污權”抵押貸款。這筆貸款帶動了企業綠色發展,為企業環境權益融資探索了新路徑。

川渝兩地協同發力,共擔上游責任。兩地累計簽訂生態環保合作協議80余項,共治跨界污染,常態化開展跨界河流聯合“巡河”,建立長江流域川渝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共同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近年來,重慶在發展中保護綠水青山,在保護中轉型邁向綠色高質量發展。如今的巴渝大地,江水更清、岸線更美、產業更優。

(本報記者王斌來、崔佳、蔣云龍、劉新吾、常碧羅、王欣悅)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1日 09 版)

(責編:陳羽、任一林)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