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5日12:15 來源:人民網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南考察。這是3日下午,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談。 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峽谷幽幽,溪水潺潺;路好,車比預計到得早。
薄霧中,拐過幾道彎,便看見“十八洞村”幾個大字。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苗寨考察,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從此,“精準扶貧”這四個大字便生根苗寨土壤,孕育出別樣的生機。
9年來,十八洞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首倡之地”行“首倡之為”,不僅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脫貧好路子,成功摘掉貧困帽,還蹚出了一條“旅游+”的產業體系新路: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長至20167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從零到200余萬元的轉變,村莊規劃建設全面升級,農網改造全面完成……
路子對了,百姓富了,大家的信心更足了。
眼下,十八洞村內一條條青石板路串聯起座座青瓦木屋,屋內游客的歡聲笑語,在設施齊全的民宿里傳遞著新農村的蓬勃活力,屋外村民燦爛的笑容,在綠意涌動的群山間訴說著新時代的鄉村故事。
十八洞村航拍圖。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宣傳部供圖
小針線“繡”出新生活
臨近夏至,天亮得比往常早。花垣縣排碧鄉的集市內熙熙攘攘,銀飾作響。
一大早,石順蓮便與同村的村民背上背簍去“趕場”。“以前步行出村到集市要走近兩小時,現在坐車10多分鐘就到了。”作為十八洞村發展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今年68歲的老支書石順蓮深有體會。
那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親切地拉家常、話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可人均耕地只有0.83畝,到底能發展什么?正當老支書發愁時,身上的苗繡給了靈感,她鼓起勇氣提出發展苗繡產業的想法。
“要為村里的留守婦女謀一條出路。”2014年,從村支書位置上退下來的石順蓮并沒有閑著,而是把家里的3間瓦房改造成了苗繡培訓和生產的工坊,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
為了讓苗繡產業穩固發展,石順蓮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先后與公司、院校達成產業合作,走出了一條“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不僅盤活了深山里的苗繡產業,還讓大多數留守婦女有了新的“身份”。
2018年,合作社與中車株機公司達成合作,簽訂對點采購協議。“繡傳統花樣不在話下,但繡火車頭還是第一次。”雖有合約在手,石順蓮卻絲毫不敢怠慢。
為了將傳統苗繡的龍鳳、孔雀、花草等元素也融入其中,石順蓮多次前往湖南工業大學,和設計團隊學習、溝通,不斷調整火車頭的圖案。
去年,為慶祝中車創業140周年,合作社內8位繡娘耗時23天,用50多種繡線、60余萬針,繡制了一副《巨龍凌云》。每每提起這幅“得意”之作,石順蓮都會自豪地說:“現在每年的訂單光中車一家,就有10萬呢,我們婦女也能在家門口掙錢了!”
苗繡搭上了“高鐵”,小針線做出了大買賣。石順蓮看著一幅幅精美的苗繡感嘆道:“如果習近平總書記再來十八洞村,我一定要告訴他,我們的苗繡產業發展起來了,日子也越過越好了。”據了解,目前合作社內共有繡娘54人,其中非遺傳承人8人。
十八洞村老支書石順蓮(左一)正在繡花。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
“好香啊,看起來就特別好吃!”
“臘肉是自家熏制的,筍子是早晨在山里采的,新鮮得很。”正逢飯點,村民龍興花端著剛炒好的筍子臘肉,招呼著前來旅游的客人品嘗。
2014年,隨著前往十八洞村旅游、研學的人越來越多,龍興花也從村民“變身”老板,在自家開起了農家樂,這些年生意越做越紅火。
“每逢節假日,屋內屋外幾十個桌子都會被客人坐滿,一桌300元,一年下來一家人的開銷都夠了。”龍興花表示,雖然近幾年受疫情影響,客人少了些,但如今,開農家樂、賣自制臘肉,一個月掙的比過去一年掙的都多,自己充滿信心、干勁十足。
同樣充滿干勁的,還有一旁幫外婆收拾桌子的石懿。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時,剛滿四歲的石懿懵懂地看著這位“貴客”。“家人經常提起,我感覺自己很幸運。”收拾碗筷、抹桌子……今年13歲的石懿動作嫻熟得像個“小大人”,身上透露著同齡人少有的“成熟”。
“我想考北京的大學,去天安門看看。”說罷,石懿低下頭翻弄著手中的課本。目前,正在花垣縣排碧中學念初一的石懿,成績名列年級前十。
自2013年后,十八洞村不僅返鄉青年多了,走出深山的大學生也多了。據了解,截至2021年,十八洞村共考出35名大學生。
十八洞景區游客中心門口。 袁昌俊攝
悠悠村寨、壯觀峽谷,聲聲苗鼓震天響。 近兩年,十八洞村年接待游客4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去年,十八洞村正式晉升為國家5A級景區,前來參觀學習、觀光旅游的客人更是絡繹不絕。
眼下,這座嵌在山脊上的苗寨,正從精準扶貧的碩果中汲取接續奮進的力量,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譜寫出新的篇章。(向宇)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