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51.8萬名駐村第一書記奮斗在一線——

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處(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本報記者  劉維濤  張  洋  孟祥夫  江  琳

2021年08月11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天還沒亮,重慶市萬州區新鄉鎮萬順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廣磊的手機響了:“李書記,我家房屋出現了裂縫,你快來看看!”李廣磊披上雨衣沖進了雨中。察看現場后,決定立即疏散,一切處理停當,李廣磊又趕到低洼處的幾戶察看。

同一天,云南省彝良縣牛街鎮水田村駐村第一書記吳長碧,早上6點不到就穿上工裝下地了。地里綠油油的辣椒,正是生長的關鍵時刻,間距夠不夠、水分足不足,都直接影響產量。一天下來,她走了7個村民小組,脖子上曬出了明顯的斑痕。

…………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據統計,2015年以來,全國累計選派51.8萬名駐村第一書記,連同駐村干部累計300多萬名,他們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斗在戰貧困、奔小康一線。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今年5月,中辦印發《關于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意見》,要求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和干部人才支持。

眼下,又有一大批優秀黨員干部響應號召、牢記囑托,奔赴各地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堅決扛起職責使命,團結帶領群眾接續奮斗,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融 入

從急難愁盼事干起,干到群眾心坎上,干出團結一心好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撲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眾一起干。

從城里到村里,駐村第一書記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生活環境的變化。

2017年,重慶市武隆區委組織部干部郭守順來到火爐鎮筏子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一見面,村委會主任申茂旭心里就有些犯嘀咕:靦腆,不愛說話,能開展工作嗎?

但這個不怎么說話的年輕人,開口就是句硬話:“一定讓大家吃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

村里人知道這句話的分量,“云里霧里一挑水,一碗泥巴一碗飯”——因喀斯特地貌影響,筏子村祖祖輩輩為水發愁,一度要到5公里外的鎮里挑水吃,一個來回就是3小時。

聽其言,還要觀其行。這個皮膚黝黑、身材結實的小伙兒繞著十里八村轉了一段時間,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從離村14公里外的仙女湖引水。一番論證,管道要穿過4個村、總投入近400萬元,難度可想而知。“小郭書記”沒有退縮,逐村協調土地,多方爭取資金。最終,水管連到了家家戶戶,打開水龍頭,就是清澈的自來水。

此后,村里新修公路、產業路72公里,修建人行便道5.6公里,油化公路5.5公里。夜晚,200盞太陽能路燈照得全村亮堂堂。村民們說“心里也跟著亮起來”。

幾年駐村下來,“小郭書記”也變了。小伙子話多了,走到哪里都要和大家嘮上幾句……

融入,是駐村第一書記的第一課。他們以實干起步,從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情干起。

道路、飲水、用電、住房……一個個民生項目開始實施,糧食直補、新農合、新農保、農機補貼、農村低保、小額貸款……一件件民生事宜幫著辦理,群眾在一件件、一樁樁好事實事中感受到溫暖和力量。

“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將工作干到群眾心坎上,成為想在一起、干在一處的一家人。”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鎮陳樓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進說。

王進考慮的,是怎么改變村民的生產條件。豐收時節,如果趕上陰雨天,糧食曬不出來,就會受潮發霉。多少年都靠天吃飯的村民沒想到,這個外來干部把問題解決了——村里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糧食烘干廠。

福建省泉州市涂嶺鎮前歐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洪成發現,群眾不熟悉政策,進城辦事也不方便,于是推動在村里設立了黨員便民代辦服務點,讓黨員多跑腿,免費為群眾辦理養老保險、低保、醫保、舊房翻建等證件。

易地搬遷,一切從頭開始,群眾會遇到各種生活問題。云南省昭通市靖安新區思源社區第一書記范輝想盡辦法,創新工作機制,確保每戶后面都有黨組織和黨員提供服務。電磁爐不會用、不懂得如何去醫院……生活中的各種難題迎刃而解,村民生活很快步入了正軌。

帶著項目和資金,帶著好作風,更帶著一顆火熱的心,駐村第一書記們扎進村子,甩開膀子,蹚出路子,一個個深山小村開始了蝶變……

經常是一身泥、一身汗,駐村第一書記們用自己的辛苦努力換來群眾的幸福,成了群眾的貼心人。群眾遇到麻煩了,第一個想到的是他們;逢年節、有喜事,也總會拉著他們進家門,吃個團圓飯;他們要走了,群眾流下熱淚相送……

重慶市長壽區委書記趙世慶說,近些年到村里走訪調研,發現無論老人家還是小孩子,口中念念不忘的“張書記”“劉書記”,許多都是駐村第一書記。

“我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有三條硬杠杠:對黨忠誠、對群眾有感情、工作上有本事。”趙世慶說,“他們也確實不負組織重托、不負群眾期待,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工作落腳點,努力當好黨和群眾的連心橋,讓黨群關系更緊密、更融洽。”

奮 進

發揮自身優勢、激發村子優勢,找準致富法子、蹚出發展路子

走進重慶市長壽區龍河鎮保合村,池塘蛙聲如鼓,橘林果子飄香,青瓦白墻的農房整整齊齊,還有村史館、保合書院,三三兩兩的游人信步其間……

村子的喜人變化,離不開駐村第一書記羅利的努力。齊整短發,說話爽快,一接觸,羅利的干練利落就令人印象深刻。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后,羅利發現村子面臨著產業提升的問題,村里有4000多畝柑橘園,何不就此發展休閑產業?她和村“兩委”積極謀劃,請來專業團隊,打造“橘文化節”和“一院一品”景觀。

名氣大了,人氣旺了,村里又順勢引導村民辦起了民宿、農家樂。去年,一直在城里打工的村民黃鳳辭了工作,回村經營民宿。走進她家的民宿,暖色調的回廊里掛滿畫作,富有藝術氣息的設計令人耳目一新,也引得游客流連忘返,生意火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增收是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現在貧困群眾吃穿不愁,農業產業要注重長期培育和發展,防止急功近利。近些年,在扶貧政策指引下,廣大駐村第一書記訪民情、匯民智,依托農村特色優勢資源,積極推動產業發展,農村地區煥發出勃勃生機。

云南省會澤縣干部楊華文最近完成工作交接,回到了縣里原單位,但他還是常常利用業余時間回娜姑鎮發基卡村看看,看望鄉親,也看看他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帶著鄉親們種下的石榴樹。

走進石榴林,枝頭飽滿的石榴果,洋溢著生機活力。楊華文的到來,改變了村民常年的種植習慣,苞谷和土豆換成了軟籽石榴,人均年收入從4000多元增長到1萬元以上,整村脫貧摘帽了。產業有了,楊華文又把著力點轉向了提質,給村里引進了兩臺生產石榴紙袋、泡沫網套的設備,既節約了成本,還延伸了產業鏈。

澆花要澆到根子上,扶貧要扶到點子上。實踐證明,無論是徹底擺脫貧困,還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都必須在“精準”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摸準窮根子,更要找準富路子。

河北省阜平縣砂窩鎮上堡村駐村第一書記徐華到村后,和大多數第一書記一樣,第一件事是挨家挨戶摸底調查。走不到就想不到。半個多月下來,徐華懸著的一顆心漸漸定了下來,情況清楚了、思路清晰了:“基礎設施薄弱,老百姓心氣兒也不夠。但好在氣候好,早晚涼、日照長,又有山泉,很適宜種木耳。”

說干就干,徐華請來專家勘測化驗,觀點得到印證,隨即倡導創辦木耳種植合作社,帶著村民建起了從采摘到晾曬、加工再到推廣、銷售的一整套產業鏈。產業一天天紅火起來,老鄉致富的激情被點燃了。

“大河有水小河滿,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壯大村集體經濟。”2015年6月以來,劉發德先后被派駐到山東省沂源縣的4個村子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屢屢見證這一實踐經驗帶來的扶貧實效。

2020年1月,經擇優選拔,劉發德又來到沂源縣燕崖鎮鳳凰官莊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燕崖鎮的主導產業是大櫻桃種植,但季節一過,老百姓就空閑下來了。經過一番調研,劉發德利用扶貧資金盤活閑置土地,規劃建設了占地50余畝的高標準香菇種植產業園區。

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了,村民有了長期穩定的分紅收益,還能在家門口就業,增加務工收入。不僅如此,有些村民開始學習技術,自己試著種起來。“集體經濟示范帶動,產業發展的多樣化實現了,老百姓增收的路子也多了。”劉發德說。

駐村第一書記自身優勢明顯——黨性強、懂政策、知識廣,還有派出單位的支持。當這些優勢與任職村的資源優勢碰撞在一起,往往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

在鄉村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廣大駐村第一書記發揮自身優勢、激發村子優勢,培育產業、引進項目、爭取政策,為村子找準致富法子、蹚出發展路子。

有的成立農民合作社,發展種養殖業,讓村子有了主導產業乃至品牌化運營;有的探索產業升級,打造文旅產品,讓村子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有的探索房屋、土地入股等模式,讓貧困戶通過分紅和務工收入走上脫貧致富的快車道;有的發揮派出單位優勢建立農產品供應基地,興辦村集體企業,帶動農民脫貧增收;有的發展電商業務,農產品直接對接消費者,讓新技術賦能新農村;有的開展光伏扶貧,讓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獲得穩定收入、實現穩定脫貧……

一大批富有鄉村特色的產業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不僅增強了村子的“造血”功能,還為當地群眾帶來了新思路,激發了村民的信心和活力……

淬 煉

接地氣長才干,同群眾感情加深了,能力本領提高了

基層是干部干事創業的大舞臺,是增長才干的練兵場。選派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給黨和國家事業培養一批熟悉基層、對群眾有深厚感情的優秀年輕干部。

一線就是前線。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任務,都要落實在基層。在易地扶貧搬遷、集體經濟項目等崗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駐村第一書記奮戰的身影。

當過幾回“熱鍋上的螞蟻”,經歷過幾次讓人撓頭的事情后,駐村第一書記們也接地氣、經風雨、長才干,有了沉甸甸的收獲。

郭守順用8個字形容自己駐村后的變化:“臉皮厚了,膽子大了”。村里建一座橋,有戶村民思想工作做不通,工程進行不下去。他一遍遍上門,白天家里沒人就晚上去,被拒絕后第二天接著去;不僅嘴上說,手上也不閑著,幫著干農活。最終村民被感動,點了頭,工程順利推進。

“以前臉皮薄,駐村后,想著身后有那么多群眾等著,肩上有責任呢,也就豁出去、顧不上面子了。” 郭守順說,粗糙的臉上漾起笑容。

跟群眾打交道、做群眾工作,是不少駐村第一書記要過的第一關。許多年輕干部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機關門,缺乏基層歷練,他們通過駐村補上了基層這一課。

“你對群眾有多親,群眾就對你有多近。”這是吳長碧的心得。工作交接已完成,她還在村里忙碌著,有幾項工作需要掃尾。要走了,吳長碧最舍不得的,還是朝夕相處的鄉親們。剛到水田村駐村那會兒,看到村民飯桌上主要是洋芋苞谷,細心的她在包里裝上花生、餅干等零食,入戶時當作小禮物。后來,村里發展產業缺少啟動資金,她向銀行貸款,建成了200個蔬菜大棚。位于半山腰的村民家要進行危房改造,不通路,吳長碧就背起背簍幫著一趟趟地運送建筑材料……真心換真情,村民也把吳長碧當成了自家人。

廣大駐村第一書記住進村子,撲下身子,從學說農家話、吃農家飯開始,和村民同住一個屋檐下,同坐一條板凳,同耕一方田,很快就和群眾交上了朋友,工作局面也隨之打開。

腳下沾滿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這一路走來,我越來越感覺到不是朱集村離不開我,是我越來越離不開我們村里這些可親可愛的鄉親們。”前不久,在一次接受采訪中,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汝集鎮朱集村駐村第一書記劉雙燕說。

河北省康保縣李家地鎮李家地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國際感觸最深的就是“抓落實的能力提高了”。

陳國際是省直機關干部,也在市縣工作過,到村里駐村,他對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有了更深的認識:“比如發放惠農補貼,有的領300元,有的領500元,相互一攀比,就可能鬧出矛盾。”

“好政策為什么沒有帶來好效果?”陳國際說,我們在制定具體措施時,一定要把中央精神吃透吃準,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工作,細則、標準要細之又細。

有了基層工作經歷,陳國際對政策效果也更看重了:“要把政策落實到群眾實踐中去,就必須通過扎實的群眾工作,同群眾講清政策,讓群眾理解政策,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

廣大駐村第一書記與鄉村干部一道,在脫貧攻堅主戰場最前線苦干實干。他們坐上村民家的炕頭,促膝長談挖窮根,把扶貧路線圖細化為每家每戶的施工圖;跑上跑下跑市場,爭取項目申請資金,修路建橋安路燈,讓村里富起來、美起來;為村里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儲備優秀青年人才,讓黨組織作用強起來……

5年多來,先后有6.5萬余名第一書記得到提拔或晉升,駐村工作成為培養優秀年輕干部的“蓄水池”。

“他們有激情、有能力、視野寬、辦事積極,老百姓很高興吶!”說起駐村第一書記的工作,青海一位20多年的“老鄉鎮”情不自禁地夸贊道。

對國情認識更加深刻了,考慮問題更周全了,解決難題辦法更多了……一名駐村第一書記說:“參與脫貧攻堅這項偉大事業,是一次難得的黨性鍛煉,讓自己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得到提高。”

一句話道出了廣大駐村第一書記的共同心聲。

引 領

建強堡壘,培養人才,留下“永不走的工作隊”

楊華文剛到發基卡村時,村“兩委”干部平均年齡近50歲,大都學歷不高,電腦、手機不熟,知識、觀念也久不更新。

村子治理水平要提高,班子得先強起來。楊華文一面手把手教村干部使用電腦和智能手機,一面協助村黨組織培養年輕人,給年輕黨員壓擔子,熟悉村級事務。

村里“90后”黨員顏晶,原先在外務工,2016年回村后當選村委會副主任。黨總支著重對他進行引導和培養,因作風硬朗、工作出色,顏晶很快成長為村黨總支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今年換屆后,村“兩委”班子里又多了名“90后”副主任,還引回一名在外務工的“90后”作為后備力量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選好一把手、配強領導班子,特別是要下決心解決軟弱渙散基層班子的問題,發揮好村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非常之事,當用非常之舉。從政策設計上看,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要求實現兩個“全覆蓋”:對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全覆蓋,對建檔立卡貧困村全覆蓋。就是要將政治過硬、能力突出、作風優良的干部派下去,以力量下沉的方式,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因此,選派第一書記,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就是幫助抓班子、帶隊伍、建制度,努力把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如今來到浙江省寧海縣大佳何鎮葛家村,院落干凈、村巷整潔,發黃的老墻上寥寥幾筆勾出遠山,老屋的長藤上掛著竹筒做的五彩風鈴……游客徜徉其中,不時駐足拍照。

然而,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發展滯后的村莊。駐村第一書記王榮恩到村后,找到了癥結:班子不團結,凝聚力不強。

對癥開方,王榮恩首先組織召開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并利用晚上時間與村干部挨個談心談話。村里隨之規范制度,規定每周二召開例會,建立黨員聯戶機制,將全村分成13個片區,由2—3名黨員中心戶聯系村民,并確定每月15日為“主題黨日”……

一系列組合拳下來,政治生活正常化了,班子戰斗力大大提升,發展思路隨之清晰,幾年下來村子大變樣。

在福建省南平市麻沙鎮水南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勛在提升村干部能力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組織7名村干部、8名種植大戶到浙江、四川等地考察學習;推動村里設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村干部帶著群眾一起學先進技術。村干部有了思路,村民掌握了農技,村子發展就有了依托。短短幾年,水南村的葡萄、黃金蜜柚、葡萄柚等水果都形成了產業,庭院經濟發展得有聲有色……

貧困帽子摘了,村民日子好了,發展環境強了,一些曾經外出務工的人開始選擇返鄉就業創業。不少地方順勢開展“能人返鄉”“雁歸計劃”等人才引進項目,為農村發展、農民幸福注入新的活力。

就拿萬順村來說,目前的新班子平均年齡35歲,有3名大學生,其中有兩名還是“90后”。年輕人思路活,為村里建起了水果商品化處理中心、農產品展銷中心,產業優勢進一步凸顯。

近些年來,廣大駐村第一書記與村“兩委”協調配合,既主動擔當,又不包辦代替,齊心協力建強村黨組織。他們有的在為民辦事服務中把村黨組織和村干部推到前臺,增強他們干事創業信心,樹立他們在群眾中的威信;有的把“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堅持好、完善好,激發黨員隊伍活力;有的進一步完善村級管理規章制度,嚴格議事決策程序,提高村務決策透明度和群眾參與度,基層治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重慶市武隆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何正清認為,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扎到村里,帶來最顯著的變化是讓基層黨組織更加堅強有力。“他們年紀輕、思路活、視野寬,找準了發展路子、確立了奮斗目標,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勁頭就起來了,村子改變了過去的慣性,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

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增強了,干部群眾的精氣神也提振了,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引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支部強,人才聚,產業興,村子旺。如今,廣大農村到處是活躍的創造,呈現出光明的前景。站上新起點,奮進新征程,廣大駐村第一書記仍將沖鋒在前,用汗水澆灌腳下的土地,把希望播撒在群眾的心底,和鄉親們一道奮力繪就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1日 01 版)

(責編:周洪業、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