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跨越山海的深情永不褪色——記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

2020年07月03日10:31    來源:寧夏日報

原標題:跨越山海的深情永不褪色

<p>    福建援寧干部林月嬋(前排左三)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修路架橋”,是名副其實的“閩寧使者”。                                                            (資料圖片)</p>

福建援寧干部林月嬋(前排左三)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修路架橋”,是名副其實的“閩寧使者”。 (資料圖片)

<p>    <p  align=

福建掛職干部吳建勇(右)到同心縣大美同心電商平臺了解網上銷售情況。 記者 王猛 王洋 攝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1996年9月,在黨中央東西部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下,福建和寧夏建立起對口協作關系。同年10月,習近平同志擔任“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回族自治區領導小組”組長。“要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氣概,同寧夏各族人民一起全力以赴、扎實有效地做好對口扶貧協作工作,為實現我們黨向全世界作出的20世紀末在全國消除絕對貧困的莊嚴承諾,為21世紀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強者之林,作出無愧于歷史的突出貢獻!”習近平同志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上的講話擲地有聲。閩寧協作,一幅改變無數人命運的壯麗歷史畫卷,由此在人們眼前徐徐展開。

竭盡全力,對口幫扶,錚錚誓言,山海為證。24年來,一批批堅定不移跟黨走、接續奮斗勇擔當的福建省援寧群體從八閩大地向寧夏匯集,用奮斗定義時間,與寧夏各族干部群眾一起,大力弘揚“接力攀登”精神,攜手向貧困發起挑戰,守望相助奔小康,刻寫下濃墨重彩的共同記憶;用一個個奮進的身影,匯聚著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矢志不渝地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的深情囑托,實現了對口幫扶由“輸血”到“造血”的歷史性轉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閩寧模式”,開創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扶貧協作道路,集中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他們的事跡鑄就感人至深的“閩寧情緣”。

躬身為橋戰貧困

消除貧困,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

1996年,“八七”扶貧攻堅的關鍵時刻,黨中央、國務院從“共同富裕”“兩個大局”出發,將東南沿海10個較發達的省市與西部10個較貧困的省區“牽”在一起,實施東西扶貧協作,指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

歷史的節點,福建省第一時間行動起來,成立了由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為組長,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省農辦、計委、經貿委等19個省直機關為成員單位的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

1996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一次聯席會議上提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一項政治任務,我們要堅決完成。”

截至2019年底,共有11批184名援寧干部到寧夏掛職幫扶。寧夏也先后選派了19批366名干部到福建掛職鍛煉學習,在長期的扶貧協作中,兩省區干部增強了“為一個事業”的意識,強化了“盡同一種責任”的擔當。

“移民吊莊”“坡改梯”“井窖建設”“勞務輸出”“菌草推廣”“招商引資”……翻開閩寧協作“大事記”,福建省扶貧辦原主任林月嬋被反復提及。

1997年,肩負著福建省委和省政府關于具體落實閩寧協作的任務,林月嬋第一次踏上寧夏的土地。西海固深入骨髓的窮,讓林月嬋內心刺痛萬分。

“回去向習近平同志匯報這邊的情況,他指示,光政府行為還不夠,只有把企業加進來,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林月嬋回憶,省里開會時,習近平專門請來時任福建省省長的賀國強,一起觀看她拍回去的短片,當即決定每年無償幫扶寧夏1500萬元協助資金,各項工作加速推進:第一批福建赴寧夏山區8縣的掛職干部抵達銀川;寧夏山區90多名農村女青年到莆田新威電子公司上班……

一次塞上行,一生閩寧情。從那一刻起,直到2007年退休,她先后到寧夏40多次。至今,林月嬋手機中儲存最多的號碼,歸屬地都在寧夏。

第二批援寧掛職干部馬國林,志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他請來技術人員,在黃土溝奮戰了80天,在海原縣甘城鄉打出了第一口井,打開貧困之鎖。第七批援寧掛職干部領隊陳永共,協調有關部門建起了閩寧產業園,結束了西吉縣沒有工業的歷史……

作為全面落實閩寧協作五項機制的踐行者,福建援寧掛職干部躬身為橋,推進資源的互通,構筑交流的紐帶,兩省區20多個省級部門、80多個縣級部門,101對鄉鎮、110對村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在全國開創了先河。援建公路385公里,打井窖1.5萬眼,修建高標準梯田22.9萬畝,建設了160個閩寧示范村,資助貧困學生9萬多名……

久久為功接力攀登

24年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牢記習近平同志囑托,在寧夏砥礪前行,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不只是雪中送炭,更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從輸血走向造血。“閩寧模式”將眾多福建企業家引入寧夏。

2007年,福建籍僑商陳德啟來到寧夏,看上賀蘭山東麓這塊10萬畝的荒灘地。走時,他帶上一把土去法國鑒定。半個月后,陳德啟返回寧夏,一口氣簽下10萬畝荒地,立志要在這里種出“世界上最好的釀酒葡萄”。他投資15億元平整5萬畝土地,栽種500萬株防護林,種植2萬畝有機釀酒葡萄,把戈壁變成了綠洲。并吸納兩三千名村民打工。

截至2019年底,已有5700家企業(商戶)入駐寧夏,8萬多福建人在寧從業,閩商企業在福建省開辟了一批寧夏特色農產品展銷窗口,并幫助寧夏在福建建立7個勞務基地和3個勞務工作站,近5萬人在福建就業,年均勞務收入超過10億元。

24載風雨,留在時光印記里的溫暖回憶,當屬福建援寧支醫支教干部與西海固群眾血濃于水的故事。

2006年秋天,福州市十八中女教師李丹瞞著父母,告別剛剛工作了2年的學校,報名赴隆德縣第二中學支教,擔任初中歷史老師。她一年走訪學生家庭35人次,先后資助6名貧困學生,還積極奔走籌措,為學校募捐2萬多元。

2008年1月,支教期滿回到福州十八中的李丹,被確診患上了白血病。治療期間,她依然牽掛資助的貧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把剩余的醫藥費捐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吧。”這是李丹在病床上最后深情而永恒的饋贈。年僅27歲的李丹走了,但更多的“李丹”來了。24年來,1146名優秀教師和267名廈門大學、福州大學支教團的優秀學子到寧夏中小學支教。山里的孩子,從福建老師的身上,萌生了去看大海的心愿。援寧教師帶來的,是比海更廣闊的世界。

泉州市第一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割舍家中年幼的孩子以及年邁的父母,從東部沿海來到西部旱塬,扎根同心、傾囊相授,用智慧和愛心幫扶同心縣人民醫院建起了高標準重癥監護室。根據他們的感人事跡改編的微電影《同心》,在全國和寧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微電影大賽”中分獲三等獎和一等獎。

苦水、風沙、遺傳和缺醫少藥導致西海固群眾膽結石、眼部胬肉、先天性心臟病等地方病高發。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為脫貧攻堅道路上的攔路石。24年來,福建省先后派出近千名醫療專家和青年志愿者,援建婦幼保健院和各類醫療衛生院(所)323個,為數萬名群眾開展義診和疑難雜癥治療。

24年來,閩寧兩地不斷拓展扶貧協作領域,由單一的經濟合作發展為教育、醫療、文化等多領域合作,各項社會事業不斷推進。

有一組數字,寧夏人始終銘記于心:福建先后為寧夏新(擴)建學校236所,資助貧困學生9萬多名,援建婦幼保健院、醫護培訓中心等衛生項目323個,15名院士、36名高層次人才通過“福建院士寧夏行”活動,為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解決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難題。

當我們的目光穿越歷史風云,追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留在寧夏的閃光足跡時,我們深深地為六盤山高閩江水長的深厚情誼而感動,為寧夏大地翻天覆地變化而感慨。一批又一批福建援寧干部將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思想觀念,將東部的經驗、模式、思路,將無私奉獻精神、責任和無垠大愛,將“愛拼才會贏”精神,播撒在寧夏大地,深刻影響并改變著這里人們的命運。

“你從八閩大地走來,

帶著海風,

帶著溫暖,

幾回回夢里回到六盤山,

閩寧情誼割不斷………”

這曲流傳在寧夏的新編花兒,道出了寧夏各族人民對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樸實感激之情。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歷史不會忘記發生在閩寧兩省區跨越時空的攜手相伴。每個傾盡全力付出的身影,都在時空中清晰定格。

人們將永遠銘記漫長歲月里兩省區干部群眾鍥而不舍、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誼。

(記者 高菲)

(責編:呂騰龍、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