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5日10:01 來源:經濟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以天地自然為生存之源、發展之本,在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創造和發展了人類文明。在這個歷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經歷從依附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過程。今天,人類社會正日益形成這樣的普遍共識: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就是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發育成長,生生不息,綿綿不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民族生命之根,是中華文明發展之源。到了近代,伴隨著工業化的到來,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我們也經歷了一個向自然界進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歷史過程,在快速形成現代化發展物質基礎的同時,也給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很大破壞,出現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濕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嚴重生態問題和水、土、空氣遭到污染等嚴重環境問題。伴隨這些問題而來的,必然是自然的報復。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黨及時改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明確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要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統一的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的核心就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于這樣的出發點,建設生態文明,第一,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維護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形象而深刻地說道:“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所以,我們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第二,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第三,要堅定不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創新生產方式,改變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第四,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建設美麗中國,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保護生態環境是今天的全球共識,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執政黨的行動綱領,我們黨是第一個。我們黨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所以,在領導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我們黨旗幟鮮明地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之中,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為黨的神圣使命,作為黨對中華民族的莊嚴承諾。
(摘自《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出版)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