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乃國之根本,安居乃民之所盼。
貫穿整個“十二五”期間,我國全面啟動、加速了棚戶區改造工程,范圍之廣、規模之大可謂前所未有。經過近五年的持續推進,這項被稱為“重中之重”的工程也交出了三份沉甸甸的“賬單”。
一舉多得的“經濟賬”
我國大規模啟動棚改以來,財政資金不斷向棚改傾斜。2014年,我國住房保障支出超過2500億元,2015年,中央新增投資505億元,支持棚戶區改造配套基礎設施、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等。
不僅如此,“十二五”期間,財稅、金融等優惠全面支持棚改,包括多舉措籌集資金、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在內的新模式在棚改中探索推行,讓棚改步伐不斷加快,規模也在增加。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適度增加棚改規模,能夠發揮拉動內需、促進投資、去除存量商品住房、穩定房地產市場的積極作用。
多策并舉之下,自2010年到2014年底,我國累計改造棚戶區約2100萬戶,其中2013年至2014年改造各類棚戶區820萬套,是改造力度較大的時期。2015年,我國棚戶區改造任務為580萬套,目前已開工78%。
為民謀利的“民生賬”
“以前住的都是平房,一眼望去都是煤灰土道,現在住進了樓房,環境好、衛生也好,住著也溫馨。”通過棚改,黑龍江省訥河市居民劉淑英一家終于住進了新居,開啟了新生活。
對百姓而言,住房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在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棚戶區之一——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北梁棚戶區,隨著越來越多的原棚戶區居民喬遷新居,一戶住三四代人、平均400多人共用一處旱廁已成為歷史。如今的北梁高樓林立,各種小區配套不斷完善,這里的居民可謂徹底換了天地。
棚改是解決群眾住房困難的重要渠道,始終堅持質量是重中之重。隨著棚改把城中村、城市危房改造納入范圍,千萬普通百姓住進了新居,生活條件大幅改善,實現“憂居”變“宜居”。
社會發展的“公平賬”
棚戶區,是歷史的欠賬,也是城市的傷疤。
同一座城市,一邊高樓大廈,一邊是棚戶連片,大批的農民工從農村進入城市,如果住在棚戶區,限制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鎮化進程,也限制著社會公平和諧發展。
棚改提速推進,讓相當一部分普通百姓住房條件大為改善,生活、精神面貌甚至命運也隨之改變。棚改也在不斷創造新的就業與工作崗位,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新機遇。
正如一些專家所說,棚改居民中,老職工、外來務工人員等中低收入群體占比較高,棚改讓他們解除了后顧之憂。同時,棚改也有助于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促進社會公平和諧,讓居民“家里敞亮,心里也敞亮了”。
國家統計局在8月發布了《城鎮棚戶區改造群眾滿意度調查報告》,在這份涉及全國20個省份的報告中,七成以上群眾滿意和基本滿意改造政策落實情況。
“十二五”規劃中明確,開工建設3600萬套各類保障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2011年至2014年,我國已開工3230萬套,其中棚改1590萬套、保障房1640萬套,加上今年的740萬套,將達到3970萬套。
住建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完成3600萬套目標任務已成定局,我們對此有信心。(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何雨欣、王立彬)
相關專題 |
· 聚焦十八屆五中全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