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十三次會議,聽取鄉村兩級實施“六權治本”試點工作情況匯報,審議討論《山西省關于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實施意見》《山西省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省委書記、省深改領導小組組長王儒林主持會議并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深改領導小組第一副組長李小鵬講話,省委副書記、省深改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樓陽生,省政協主席、省深改領導小組副組長薛延忠,省領導胡蘇平、高建民、黃曉薇、王偉中、盛茂林、李政文、安煥曉、張復明、劉杰、朱先奇、左世忠、楊司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在鄉村兩級實施“六權治本”,目的和核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要求,從源頭上建立不能腐的長效機制,使鄉村干部手中的權力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努力實現“鄉村治、百姓安”。鄉村兩級實施“六權治本”,所要辦理的事項老百姓天天面對,所要解決的問題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一段時間以來,有關部門、市縣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試點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點:一要簡單明白,圍繞農村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簡化實化“六權治本”的路線圖和任務書,使基層干部會操作、讓人民群眾看得懂。二要突出重點,從不同市縣、鄉鎮、農村和老百姓生產生活實際出發,什么問題突出就著重解決什么問題,對癥下藥,精準發力,不能搞成“上下一般粗”。三要注重實效,使鄉村“六權治本”的成果體現在基層干部的作風和業績中,讓廣大群眾能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切實感受到。
會議強調,山西作為內陸省份,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開放不足。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外開放“四個堅定不移”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視開放型經濟發展,牢牢抓住體制改革這個核心,堅決破除影響制約我省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為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要搶抓機遇,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批復《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這兩項國家重大戰略,都把山西納入其中,是山西發展的重大機遇。我省作為環渤海地區主要省份之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要求,積極主動對接,特別是以北京—張家口冬奧會、大張客專建設為契機,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與環渤海地區一體化進程。要抓住關鍵,進一步理順體制、完善制度、優化規則、營造環境。要突出重點,重點推進外商投資管理、境外投資便利化、外貿可持續發展、建設開放口岸、通關一體化、區域合作交流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要從全局出發,統籌協調,切實提高對外開放的能力和水平。
會議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林場林區改革的決策部署,統籌推進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確保改有所成、改有所進。 要明確功能定位,堅持生態導向、保護優先,加快健全森林資源監管體制,創新資源管護方式,推動林業發展由木材生產為主轉向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向提供生態服務為主,為促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保障改善民生,安置好富余職工、分流人員,妥善解決基本民生問題,讓廣大林業職工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要發展多元經濟,大力發展森林旅游、養殖種植、食品藥品等特色產業、替代產業、接續產業,發展多元化經營,增強林區自身“造血”能力,確保國有林場林區資源增長、生態良好、林業增效、職工增收、社會穩定。
會議要求,進入第四季度,各市各部門要進一步強化責任、積極作為,確保按期完成全年各項改革任務。要堅持蹄疾步穩,速度服從質量、數量服從質量,著力提升改革方案的針對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要堅持問題導向,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推進改革,對改革事項做到目標準、措施實、責任清、時限明。要主動跟進中央推動改革的時序和節拍,及時制定我省配套措施,確保中央重大改革舉措落實到位。要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允許試錯、寬容失敗、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環境,充分調動各方面投身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會議強調,要對照年初確定的改革任務,以“三嚴三實”的精神,認真梳理,逐條檢點,查找問題,及時整改,奮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特別要抓住重點、強力突破,加強宣傳、嚴格督導、嚴肅問責,優質高效完成好煤炭管理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政府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任務。要審時度勢、問題導向、加大力度,適時再推出一批重大改革舉措,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注入新的動力活力。要站在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從推動“六大發展”、促進富民強省的大局出發,認真總結“十二五”改革工作,科學謀劃明年及“十三五”時期的改革工作。關鍵是要密切跟蹤對接中央的總體部署,不折不扣完成好中央統一部署的改革任務;緊緊立足我省實際,找準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找準制約我省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安排部署好自主改革探索工作;不斷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可核查性、可落實性,確保“十三五”期間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有序展開、再上新臺階。(記者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