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公路上,時常見到道班工人們繁忙的身影。記者 馬列攝
只有到過這里的人,才知道天路的誕生多么不易。
走進青藏公路“天下第一道班”,同行的一位記者開始流鼻血。平均海拔5100米,最低氣溫-40℃以下,一年中有120天以上刮8級大風,這里被稱為“生命禁區”。這里是青藏公路安多養護段109養護點,也是我國平均海拔最高的路段,“天下第一道班”因此得名。
1954年12月25日,總長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勝利通車。自那一天以來,“第一道班”的工人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獻了青春獻子孫”,這是公路人的誓言。
銘記
巴布就是這些“父子養路工”中的一員。1984年,干了30年養路工作的父親退休后,巴布接過了他手中的掃把和鐵鍬,一干就是30年。
長期嚴重缺氧,很多道班工人30多歲就開始須發脫落。“去年的體檢結果顯示,我們工人一半多都有心臟或血液病。”巴布的語氣有些輕描淡寫,但這背后的數字卻顯得有些沉重。據粗略統計,這里養路工的平均壽命不到62歲。
每輛車開過,巴布都會看一眼。“它能把我的祝福帶給拉薩的親人。”巴布憨厚地笑著。
60年,彈指一揮間。1950年初,11萬藏漢筑路軍民跨怒江天險,攀橫斷山脈,越巍峨昆侖,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五易寒暑,修建青藏川藏公路,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歷史。在艱難的歲月里,公路幾乎每延伸一公里,就要倒下一名烈士。面對生死考驗,建設者們立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3000多名筑路英雄長眠高原。
時任十八軍五十四師副團長的宋繼年回憶說:“有一次,我們特務連6個人都滾到江里,怒江的水啊,真是急得很……”
時光,帶不走人們對“兩路”英雄的思念。拉薩烈士陵園管理員桑珠指著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烈士墓說,這里有1300多座墓,還有300多座無名烈士墓。60年過去了,那些為修通川藏、青藏公路獻出生命的英雄,永遠活在我們心里。
距離拉薩烈士陵園千里之外的格爾木,有一座將軍樓,它是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舊址。格爾木至拉薩1200公里,當年慕生忠將軍率領筑路軍民,僅用7個月零4天就修通了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也讓格爾木從戈壁荒漠變成一座高原名城。
傳承
2014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弘揚“兩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他強調,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兩路”精神,養好兩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兩路”精神用生命寫就、用奉獻傳承。
“總書記的話讓我們感到溫暖、振奮。”武警交通第二支隊一大隊大隊長毛洪江說,當年在修筑川藏、青藏公路時,18軍老戰士不怕犧牲、沖鋒在前。沿著英雄先烈的光輝足跡,武警交通部隊一直奮戰在雪域高原上,“我們要發揚十八軍優良傳統,不怕犧牲、不怕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的精神”。
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洛桑江村說,川藏、青藏公路像兩條飄落人間的潔白哈達,把西藏與祖國大家庭緊緊連在一起。川藏、青藏公路留給后人的不只是雪域高原逶迤向前的兩條路,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創新
60年前,青藏、川藏公路創造了人類筑路史上的奇跡。今天,新的奇跡在這里誕生。
截至2013年底,西藏公路通車里程超過4.86萬公里,墨脫公路通車結束了全國最后一個縣不通公路的歷史;拉薩機場建成,青藏鐵路通車,為西藏與內地架起“金橋”。
魯朗鎮坐落于川藏公路318國道旁邊,素有“東方小瑞士”之稱。林芝縣魯朗鎮鎮長邊巴笑著說:“現在很多村民們開辦家庭旅館,已有1700多個床位,旅游業不斷升溫,這條318國道成了名副其實的造福路。”
目前,川藏線上,雅康高速公路已經開工,預計3年后建成通車;新二郎山隧道工程已經完成三分之一;通麥大橋、西藏在建第一大橋——迫龍溝大橋正在架設中。青藏線上,茶卡至格爾木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年底建成。按照規劃,2020年西藏將實現縣縣通瀝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干線鐵路網初步形成,鐵路運營里程將達1300公里。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西藏與內地間不只有看得見的“金橋”,更有感情的“金橋”、思想的“金橋”。
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說:“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路’通車6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的要求,打造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以‘兩路’精神激勵交通人續寫新的時代壯歌。”(記者 馮 蕾 楊 君)
相關專題 |
· 2014·網絡媒體“兩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