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哲 余勤
核心提示:
這些年來,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浪潮中,各地涌現了大批優秀黨員干部。本報記者走近3位臺州市基層一線的黨員干部,他們以“帶著感情做群眾工作”的理念,用樸實無華的行動,踐行黨員的宗旨與責任,成為活生生的身邊典型。
【黨員名片】
陳招領,51歲,椒江區海門街道景元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
陳招領:樂當居民好管家
記者走進陳招領的辦公室時,她正在審閱景元社區防災減災手冊的電子稿。一張風險地圖上,分別用紅色和綠色圖標注明社區安全隱患風險點和逃生路線,大到地震、臺風,小到煤氣泄漏、溺水等,手冊都給出了具體防災舉措。再過幾天,手冊就要印制好分發給居民。“提高居民安全意識、熟悉逃生辦法很有必要。”陳招領說。
7年前到景元社區工作時,陳招領面對的是一個還在籌建階段的社區居委會,而第一個難題就是景元商業街的管理。誰也想不到,這條如今整潔有序的600米長街,當時因商業東街物業管理撤離,公共設施破損嚴重,治安問題頻發,背街路燈一片漆黑,堆積50余天的垃圾無人清掃。
剛上任的陳招領實地查看后,馬上聯系清潔工和垃圾處理站,用一個星期清理垃圾、清除綠化帶雜草和“牛皮癬”。同時,她積極向有關單位反映,最后由政府出資14萬元解決了背街路燈亮化問題,出資7萬元完善修復消防設施、補種空地綠化,大大改善社區面貌。
每一天,陳招領都會抽空到社區的角落轉轉,逐條記錄薄弱環節:部分業主圈占公共綠地、物件堆放雜亂,不按規定管束寵物,一些公共設施破損嚴重,急需整修……
幾年下來,她廣泛收集基層群眾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與黨委、政府溝通,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擔任市、區兩級黨代表的10多年里,陳招領每年會上交兩至三件提案,內容都是關于社區和公共設施建設。
面對千頭萬緒的社區工作,陳招領有兩個法寶:一是依靠黨員提升社區組織的服務能力。紅色愛心超市、老林會客室、黨代表個人工作室等活躍于社區,300名在職黨員進社區提供“順風車”、家教、醫療、法律援助等服務,為居民解決困難。
另一個是“招領工作法”,這是陳招領數十年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來的。通過亮招牌、勤招呼、廣招攬、評招式,主動上門走訪聯系群眾,主動參與社區服務,解決民生難題。“群眾的困難,能在社區解決的全由社區解決。”陳招領說。目前,“招領工作法”在椒江區37個社區全面推開。
國家級減災先進社區、省級文明社區、省級綠色社區……景元社區的榮譽紛至沓來。此前,陳招領工作了16年的建設社區,也從治安混亂、垃圾堆積的老社區,變成“國家級綠色社區”。
“其實,我是個孤兒,從小無依無靠,是學校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伴我成長,是當年椒南黨委辦事處的破例錄用,使我走上居委會的工作崗位。正因為這樣,我要盡自己所能,把更多的愛回饋給社會。”陳招領感慨地說。
【黨員心愿】
社區工作,平平淡淡才是真。盡自己所能,為老百姓多解決實際問題,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楊加華:捧出一片和諧天
【黨員名片】
楊加華,49歲,三門縣亭旁鎮調解委員會副主任。
“有糾紛,找加華!” 在亭旁鎮,楊加華是一塊響當當的“金字招牌”。
楊加華是亭旁鎮楊家村人,長年在外做生意。2008年5月,亭旁鎮政府相關負責人給楊加華打電話,邀請他回來擔任駐村干部。該鎮橋頭胡、王家等兩村班子凝聚力不強,是亭旁鎮典型的復雜村。鎮負責人希望,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楊加華能解決這個難題。同年7月,楊加華放下杭州的生意,回老家當調解員。
近6年來,小到雞飛狗跳,中到鄰里糾紛,大到集體上訪,大大小小有1800余件煩心事,幾乎每天有百姓找上門,楊加華經常面對一張張怒氣沖沖的臉,而他總是樂此不疲。
有一次,楊加華接到一起棘手的工程款糾紛。2008年,王村村民楊某承包下某村辦公大樓建設。支付40萬元工程款后,該村村兩委認為造價有出入,余下的20余萬元款項一直拖著。雙方都托人向他打招呼。“黑成不了白,白也成不了黑,誰來說情都一樣!”楊加華拿起“公正”當“擋箭牌”。楊加華當著雙方的面,核查每一張賬單,證實工程造價與實際相符。但考慮該村資金緊張,楊加華又做起楊某的工作。最后,楊某同意以贊助名義,減價8萬元。雙方握手言和,一定要請楊加華吃飯,并“賴”在他辦公室直到下班。楊加華假裝接個電話,稱有飯局,等兩人離去,才悄悄跑進食堂……
“法理就像一根針,情理就像一根線,穿針引線、縫縫連連,是調解這門藝術活的精髓所在。”楊加華說,干調解,“公心”最重要,“攻心”也不能少。
一次,亭旁鎮亭溪小區村民何某的30余只雞被咬死,鄰居梅某家的狗有重大“嫌疑”。雞沒法指認“兇手”,狗也無法“自辯”,而除梅某家的狗外,小區里還有10余只狗。如此“無頭案”,楊加華也犯難。不過,他很快有了主意:來個“攻心計”。
當著眾人的面,楊加華故意提出一個荒誕的解決辦法——當場把狗打死!再看看狗的胃,如果胃里有雞毛或雞肉,那梅某就要賠償何某的損失,反之何某要賠梅某的狗。
實際上,楊加華早就發現梅某表情躲躲閃閃,應該就是他家的狗所為。只是梅某不承認,只有“逼”他承認。果不其然,梅某立馬表示,愿意承擔何某養雞場的損失。
趙加華有個習慣,要親手寫調解卷宗。字跡工整,日積月累,卷宗已有百萬字,這比任何財富都讓他感到珍貴。
【黨員心愿】
我們多解決一起矛盾糾紛,老百姓就多一份理解,社會就會多一份和諧。
徐玉姬:奔走操勞謀民生
清晨,徐玉姬又騎上那輛白色踏板摩托車,在社區里轉悠開了。誰家的電扇壞了,她撥電話叫人維修;誰家門口變整潔了,她夸上幾句;誰家婆媳鬧別扭,她上門當“和事佬”……每天將整個社區轉一遍,是徐玉姬10多年來雷打不動的“功課”。
原先,橋南社區是城區的“冷角”,是“臟亂差”的典型。居民編了句形象的順口溜來形容社區:10個雞蛋9個碎,房前屋后垃圾堆。徐玉姬到這里后,暗下決心:一定要把社區弄得干干凈凈!
社區成立黨支部后,徐玉姬率社區黨員干部以及積極分子齊上陣,拔草除雜移糞缸,垃圾、廢品、雜草裝了整整152車,用了10多天時間才搬運清理完畢。環境清理好后,徐玉姬又想辦法把社區內的土路改造成水泥路。當時在社區轉角處有一戶人家違規搭建房屋開浴室,徐玉姬多次到他家做工作都沒結果。為社區利益,徐玉姬只能申請強制拆除。起初,這戶人家一見徐玉姬,就破口大罵,而徐玉姬總是笑笑回應。一晃3年過去,徐玉姬的態度終于讓他們有所觸動。一次,見徐玉姬被車子撞倒,男戶主連忙叫來救護車,送她上醫院。“這些年,她為我們居民做的事我都看在眼里,我尊敬她!”他感慨地說。
為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徐玉姬牽頭成立了社區人力資源管理站和“靈活就業”小組,先由專人摸清社區失業人員底數。她自己則帶著社區干部,跑企業找崗位,先后爭取與10余家公司合作,為社區居民提供工作崗位。此外,徐玉姬還把社區綜合樓開辟成“巾幗創業園”,作為汽車坐墊、節日燈、木珠等的來料加工場,讓失業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最多時,同時有100余人參加,為居民增收100余萬元。
居民王菊芳小時得病,無法直立行走,丈夫和女兒也因身體原因無法正常勞動。徐玉姬一方面幫王菊芳到民政部門申請低保、困難補助;另一方面邀請王菊芳參與來料加工,但因為王菊芳家離社區辦公樓有1公里多路,這讓王菊芳有顧慮。誰知第二天,徐玉姬就騎摩托車到王菊芳家,接她到社區。這樣持續了半個多月,直到王菊芳的丈夫湊錢買了輛三輪車。現在,王菊芳每月能掙一兩千元。“自打娘胎里出來,就沒想過自己也能掙錢。”她激動地說。
橋南社區現有居民800余戶,其中外來居民近1300人,大多以撿破爛、收廢品,以及做環衛工和小商販為主。在徐玉姬看來,社區應該成為他們的“娘家”。從2006年開始,每逢大年三十,社區都會包水餃邀請外地居民一起吃年夜飯。從去年開始,在中秋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社區也會邀請他們一起做月餅、湯圓過節。
【黨員心愿】
說社區工作不累是假的,但看到社區環境越來越好,居民之間越來越親,在我心里,真的只剩下甜了。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