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然
老山——戰事之山、悲壯之山、英雄之山。她是代表著祖國尊嚴和領土完整的一處地標,她是戰士用鮮血和生命踐行愛國主義的一座豐碑。30年前,邊境腥風血雨,狼煙籠罩老山;30年后,叢林中的那座英雄的山默默無語,似乎在悵然中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是的,有些記憶可以選擇,諸如每天經歷的瑣事;但有些記憶又不能忘卻,歷史留下的傷痛誰都無法選擇。老山,早已銘刻我身,絕不會忘記;老山精神,早已融入我心,絕不會遺失。
多年以來,常盼著有機會登上老山,了卻祭奠英靈的心愿。春末夏初,我實現了緬懷先烈的老山之行。
今日的老山靜悄悄
越野車在崎嶇山路上行駛,目之所及郁郁蔥蔥,邊境上多年不見硝煙不聞炮聲,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然而,此時我的心緒萬千,難以排遣的悲傷情感一路伴隨。我想到的是,腳下這條坑坑洼洼泥水渾濁的山路,當年勇猛沖上去的是風華正茂的青年軍人,抬下來的卻是血肉模糊的烈士尸體,鮮活的生命在慘烈戰火中瞬間就被吞噬了……
這幾天,老山一帶都下著雨,時大時小,時緩時急,上山的路彎曲狹窄,有的路段嚴重破損,顯然是少有車輛走了。據說,這條路只是每年清明節時,上山的車輛才會多一些,平時主要是附近的村民行走,漸漸地也就有了些冷寂。
今日的老山靜悄悄,一眼望去,煙雨茫茫,濃霧蒙蒙,植被幾乎百分之百覆蓋,不但灌木叢生,而且喬木也很茂密,有些樹已經碗口粗了。戰后由于漫山遍野到處都是地雷,被炮彈炸成光禿禿的老山一直沒有搞植樹造林,但現在這里已經是草木郁閉、修竹指天、大樹合攏了。我真的驚嘆大自然的恢復能力。30余年前的那場惡戰,留下的是一座焦土之山;當人們快忘記她的時候,卻默默地還回一山翠綠。
記憶中的老山英雄
上個世紀80年代初,老山成為世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地區。那個暗藏稱霸野心、曾經的“知己小兄弟”,背信棄義,燒我村寨,殺我邊民,占我領土,行兇作惡。當時我雖然在北方工作,但仿佛能聽到老山的隆隆炮聲,似乎能看到老山的邊關烽火,總想著為老山戰士們做些什么。這之后的歲月里,我時常遙望彩云之南,每每被老山英雄事跡感動得熱血沸騰。
有幾位英雄的感人事跡,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史光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云南省馬龍縣人,1984年4月28日凌晨,史光柱在老山戰役中左眼球被炸出,他把眼球往眼眶里一塞,帶領全排繼續戰斗,接著右眼又被兩塊彈片擊中。后來全排戰友都犧牲了,僅存活他一人,當時被炸瞎了雙眼的他并不知道周圍的情形,也不知道戰友都已全部陣亡。這種情況下,史光柱依然把手雷拋向敵人,堅守著陣地。
援軍到來時,史光柱已昏迷不醒。他被救醒后竟然奇跡般站了起來,迅速抓起身邊的槍,喊了一句話:“弟兄們,老哥給你們報仇!”接著就朝有槍聲的地方奔去。和救援隊一起來到老山的聯合國觀察員,抓住這個時機給渾身血跡的史光柱搶拍了一張震撼人心的照片。
事后這位觀察員說:“我只來了一天,但已經知道這場戰爭的勝負了,我看到了一個標準的中國軍人。”在這次戰役中,史光柱8處重傷、雙目失明,以驚人的毅力帶領全排收復了兩個高地,勝利完成了戰斗任務。
觸目驚心的4萬畝雷區
上山的路愈加陡了起來,路邊開始陸續出現帶有骷髏標志的警示牌:雷區!雷區!!雷區!!!越接近主峰,雷區的警示牌越密集,甚至三五步就豎立著一個。
聽地方的同志說,老山所在的縣每年還有個別村民被地雷炸傷。農民們即便不到雷區砍柴揀菌子,就是在自家地里耕種也可能遭遇地雷。因為有時暴雨引起山洪,會把地雷沖到田地里。這些地雷是“撒”下來的、是“種”下來的,留存著沉甸甸的一段戰爭史。
我有些疑惑,為什么不采取排雷措施呢?知情人透露,戰爭結束后的一段時間里,布雷是雙方采取的主要設防手段,不開槍開炮可以,但地雷還是要布的。相互對峙的那些年,雷越布越多,排雷也就越來越困難。上個世紀90年代,曾經多次組織排雷,但在高山深谷中排雷,危險性相當大,成功率不高。前些年,也就放棄了把地雷徹底排除的想法,所以只好加強雷區管理,盡可能減少地雷造成的傷害。
看著各個路口遍布的雷區警示牌,我多么希望地雷早點過期銹蝕腐爛,多么希望老山的戰爭創傷早日康復。顯而易見,老山這個傷口雖然已經不流血了,但還是很深的,要使它徹底愈合恐怕尚需時日啊!
老山的石頭會唱歌
老山陣地營房前,有一片不尋常的草地,遠遠看去錯落有致的幾塊大石頭俯臥其中,每塊石頭上都刻著一首老山歌曲。安謐恬然的草地上,翠鳥幽鳴,彩蝶輕旋,三角梅環抱,讓老山盡顯一派肅穆。轉瞬間,激蕩的音樂,深情的歌聲,從石頭后面響起: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再見吧/媽媽/軍號已吹響/鋼槍已擦亮/行裝已背好/部隊要出發……”
聽著老山上這感人肺腑的樂曲,我想人們不會忘卻老山,因為這段歷史已經有了文化和精神的積淀。這些會唱歌的石頭給我的直感是,它們不是在歌頌戰爭,更不是在贊美死亡,而是真誠地在祈福和平。
這里是戰爭歌曲的歷史展,也是愛國主義的教育展。戰爭是殘酷的,我們不會愚昧地迷戀戰爭,但是我們要崇敬戰爭中代表正義的英雄,因為他們的靈魂是高尚的,精神是不朽的。這一點不應該有任何非議。
無語的223個臺階
爬向老山的頂峰,有一條坑道式小路,它是在原來的戰壕掩體基礎上修成的。我一步一個臺階,心情沉重地往老山頂峰上爬。
我站在一座窄小的貓耳洞前向山下望去,南邊也有一些新的景色,那當然是“人家”的事情了。回首自己這一邊,昔日的盤山坑道、戰壕、碉堡都長滿了野草和藤蔓。從眼前的一些細節中,還能感覺到當年戰斗的激烈程度,條件之艱苦,環境之惡劣。
通往老山主峰的臺階不是很陡,長著青苔濕滑濕滑的。這條臺階小路也是當時的戰斗掩體,兩側都被樹木遮蔽,給人一種森嚴的神秘感。
一位邊防戰士輕聲地告訴我,事情有些巧合,這條路一共有223個臺階,正巧是老山反擊戰那天我軍犧牲的人數,修建臺階時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聽到這樣一個或許是天意的巧合,我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每踏上一個臺階都增添了一份敬重和景仰,生怕驚動那些長眠了的烈士們。
把軍旗插上老山主峰
在老山主峰上,有一尊以張大權為原型的雕塑,如今已成為老山的標志。張大權是貴州省金沙縣人,1957年生,當時任副連長。也是1984年4月28日那一天,他所在的5連一舉攻克2號高地和52號高地后,張大權帶領2排從正面向老山主峰發起進攻。剛沖出20多米,就遭到敵人猛烈火力的狙擊,張大權的左腿被炸傷。
他不顧自己的傷勢,迅速重新組織火力,從一個倒下去的戰士手中拿起輕機槍,帶領全排向老山主峰發起了第二次沖擊。沖擊中,他左手腕負傷失去功能,但仍用右臂夾著機槍繼續向前沖擊。他的腹部又負了傷,腸子流出來了,用三角巾自行包扎后繼續堅持戰斗。
張大權再次調整兵力,大喊“火力掩護,其他同志跟我來!”帶領戰士向老山主峰發起了第三次沖擊。接近主峰陣地前沿,他一個點射打倒一個敵人,接著踩著一個戰士的肩膀爬上了2米多高的塹壕,壕內一個敵人見防御被突破慌忙逃竄,他舉槍將其擊斃。
這時張大權已帶傷戰斗了3個多小時,他仍然頑強地向主峰沖擊,暗堡里的敵人突然打來一梭罪惡的子彈,張大權的右大腿和頭部中彈,但他用盡生命最后的力量把血染的軍旗插在了老山之巔。
交通壕拐角處的一尊界碑
老山陣地交通壕的一個拐角處,往南側山下走不遠的地方,有一個花崗巖制成的界碑。我撫摸著界碑上的紅字,似乎在撫摸著烈士的滴滴鮮血,濕濕的還有些許余溫。幾十厘米高的界碑,雖然豎立在不引人注意的野草叢中,但其意義毫不遜于都市里那些幾百公尺高的標志性建筑,她不但象征著主權的確定,而且還意味著和平的執著。
我深深地認為,如果沒有30年前那場不大也不小的戰爭,那就不會有今天的這塊界碑。小小的界碑呵,你的外面沾滿了戰士的血,你的里邊深藏著烈士的魂。血流盡了,滋養著中華疆土;魂卻未安息,仍呵護著祖國邊陲。
老山頂峰的天開始放晴,陽光從云間噴薄射出,界碑的紅字愈加鮮紅,頓時我感悟到了烈士的英靈在緲緲升騰。
30年過去了,老山那生與死、血與火的歷史一幕,豈是彈指揮間?豈可煙消云散?我一直覺得,無論多么復雜、多么敏感的歷史,都不應該忘記它的真相,這段一言難盡而又罄竹難書的歷史當然更不能忘記。這與悠久的“友誼”無關,與國際政治的“規則”無關;但與嚴峻的周邊現實有關,與令人擔憂的未來變局有關。
假如忘記了歷史,我們還能剩下什么呢?
淚水怎么也止不住
從老山下來,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園。在這里我的心靈震顫不已,情感悲嘆不止。30年了,又隔了一代人。假如烈士們還健在的話,年齡大的可能抱了孫子,年齡小的也大概50來歲了。但在墓碑上,我看到的都是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有的甚至是滿臉童真稚氣。
哀樂奏起,鞭炮炸響,我默默地肅立在烈士紀念碑前,淚水怎么也止不住。向烈士敬上一杯酒,獻上一支煙,真的希望他們在天有靈,把酒喝下,把煙抽完。
這里有一個令人哀慟的故事。云南嵩明縣的一位烈士趙占英,犧牲時只有20歲,媽媽想念他,想來麻栗坡看他,但是湊不夠乘車的錢,只能和兒子在星空間遙遙相望。20年后,地方民政部門知道了這件事,把烈士的母親接到了兒子的墓前。
戴著綠頭巾、身穿對襟藍布衣、腳穿繡花鞋的母親撫摸著兒子的墓碑,仰天哭泣,悲痛欲絕。此情此景披露后,一首情真意切的詩在網上流傳:
“媽媽/我多想對你說/我倒下的時候/我的槍刺指向敵人陣地的那邊/媽媽/我多想向你證明/我,作為一個軍人/沒有給你丟臉/”
“媽媽/你空手來的/沒有任何祭品/我不怪你/因為你沒有足夠的錢/媽媽/我明白/你還沒有吃飯/可惜我不能為你盡孝/只能望著你無言/”
“媽媽/在你的身后/是飛速發展的喧鬧/是燈紅酒綠的金宵/是聳入云端的豪華/但是/你感受到了什么/媽媽/我不求再有什么額外的照料/一聲‘烈士’已經足夠/我只求下個清明/我的媽媽/能夠再來撫摸我的墓碑/”
據管理人員介紹,麻粟坡烈士陵園安葬957位老山作戰犧牲的烈士,其中幾十位烈士的家屬從未來過,個中的原因可能復雜,但路途遙遠且缺少路費大概是一個原因。是的,趙占英的媽媽20年后才來老山祭奠兒子,我們應該為此而自慚自責呵!
不忘歷史還不夠,我們還應該努力改變現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目標。烈士們為我們打下江山堅守江山,我們要把江山建設得更加富強美好,以告慰英靈,以無愧后人。
相關專題 |
· 任仲然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