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十九個世界讀書日,北京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書店在這天正式掛牌營業。經過10天試運營和5天常規運營的24小時書店,吸引了眾多讀者捧場。截至22日,24小時書店夜場銷售總額近36萬元,日間銷售也得到拉動。“不打烊”書店令北京的愛書人興奮不已,它究竟能走多遠?能否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
北京三聯韜奮書店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美術館東街,是京城著名的人文書店。4月8日起,三聯韜奮書店開始試營24小時書店,并以“讀·一夜”為主題發起夜讀體驗活動。從那時起,北京愛書人有了自己的“深夜書房”。通過10天的調整和試運營,4月18日那天,24小時書店進入常規運營。選擇在世界讀書日舉行開業儀式,店方說,意在為“助推全民閱讀”加一把力。
好政策催生“不打烊”書店
24小時書店,是許多讀書人心中的“文化家園”,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標”。但是,由于成本過高、經營困難等原因,圖書業界對此一直態度曖昧,鮮有試水者。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試營業后,也經歷著點贊和疑問并存的考驗。在行業普遍不算景氣的當下,實體書店維持原有日間運營已捉襟見肘,再推出夜間書店服務,需要勇氣更需要底氣。
“竭誠為讀者服務。”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說,“這是創辦者之一鄒韜奮先生提出的辦店宗旨,80年來,我們三聯書店始終秉持。”他認為,社會發展已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化的特點。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使“晝伏夜出”的人增多,咖啡館、酒吧、影院吸引著喜歡夜生活的人們。而愛書的讀者也需要一家不打烊的“深夜書房”,“這是我們最初的動力。”
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如果只是單純地服務讀者,長期賠錢,我們也賠不起。”樊希安說,是國家的利好政策和資金扶持,為24小時書店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三聯書店副總經理、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張作珍告訴記者,除了政策幫扶、政府資助之外,三聯韜奮書店還得到了母公司三聯書店的有力支持。“這些支持讓我們得以啟動和維持書店的運轉,但是要想開得久、開得好,還得靠精打細算,搞好經營。”
市場熱情銷售業績喜人
搞好經營,對三聯韜奮書店來說是個挑戰。8折、滿贈、換購、返券是提供價格優惠,書桌、臺燈、坐墊是為營造舒適的閱讀環境,與書店樓上的雕刻時光咖啡館合作是探索聯動經營新模式……,這一系列貼心舉措和服務升級,終為三聯韜奮書店帶來了可喜的業績。
4月8日24小時試營業第一天,書店當晚的銷售額達到了1.5萬元、第二晚2.5萬元、第三晚3.2萬元……,到4月12日星期六,晚上9點以后進店客流將近800人,銷售額逼近5萬元。三聯韜奮書店一位資深主管透露,“試營業10天,夜場銷售總額25萬元。因為媒體的不斷報道,書店白天的銷售額也直線上升。”但最讓書店興奮的,還是讀者的熱情。
“讀者的熱情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三聯韜奮書店一位夜間店員說,“學生、職員、工人、附近的居民、專程趕來的外地出差人士,還有約朋友一起來、帶孩子一家三口來的。他們有的人會挑兩本書靜靜地讀,有的人會‘橫掃’書店一夜不停挑選,最后買走價值2000元的圖書……”
“更為可喜的是,午夜12點之后至天亮這一時段,來購書讀書的全是年輕人。年輕人愛讀書,我們國家就有希望。讀者流的不斷遞增和年輕人的閱讀激情,使我們看到了讀者潛在的和現實的需求,更加堅定了辦好24小時書店的信心。”樊希安說。
溫馨環境享受閱讀快樂
“試營業的成功給了我們信心。”張作珍說,“但是,要淡定,要考慮新鮮勁兒過后,如何保持客流和銷售,以及怎樣對讀者保持足夠的吸引力。”
張作珍認為,升級服務、提升讀者閱讀體驗,才是實體書店的生存之道。與電商相比,實體書店在品種、價格、購買方便程度上并無優勢。“讀者到我們書店來,不僅是買書,更是體驗一種文化生活方式,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給讀者提供舒適自在的環境、親切貼心的服務,創建優質的思考交流的平臺,讓他們充分享受逛書店的樂趣,這樣才能不斷吸引讀者光顧。”
樊希安坦言,“做24小時書店是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三聯書店要為推動全民閱讀、促進文化繁榮作出實際貢獻。我們通過種種措施吸引讀者,希望更多人讀更多好書,即便24小時書店不賺錢,我們也會想辦法維持。希望大家更多參與到書店的建設、維護中來。”
這些天,針對讀者夜讀后提出的意見,三聯韜奮書店已經進行了進一步調整,比如增加了店內垃圾桶和坐墊,今后還將添加自動售賣機和閱讀桌。
“在夜場中,通過娓娓道來的誦讀,悉心感受好文字的魅力。”樊希安說,“我們希望更多的人愛上讀書、流連書店,沉浸于閱讀之中。”
“讓每個讀者找到好書,讓每本好書找到讀者,讓每一個走進書店的人享受到屬于他的閱讀快樂,尋找到屬于他的精神家園。”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書記蔣建國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書店揭牌儀式上說,“今天,我們都有個偉大的夢想,這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小小書店里的燈光,可以點亮這個偉大的夢想。無數燈光下的人們,可以托起這個偉大的夢想。” (記者 金 晶 李 丹)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