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江 夏 趙永平 陳仁澤
2013年11月09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天,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國,聚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注中國未來的改革方向。
35年,改革開放大潮奔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今天,深化改革攻堅克難,將全力打造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第二季”。
在這個重要的時刻,傾聽中國前進的足音,我們更加清醒,更加堅定。
中國實力
從貧困到小康,從短缺到豐裕,從封閉到開放,中國距離民族復興的夢想越來越近
如今,無論你身處何地,都能真切感受到中國發展的強勁脈動。
世界舞臺,中國影響力越來越大。
金秋十月,印尼巴厘島的APEC峰會,中國代表團新聞中心大廳內人頭攢動,許多外國記者前來詢問日程,不少人能用流利的漢語提問。墨西哥海濱小城的G20峰會,“中國態度”影響世界經濟走向。這樣的場景,已成為常態。中國企業、中國游客,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中國分量越來越重了。國際傳媒巨頭默多克慨嘆,“一份報紙希望在全球暢銷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把中國放在頭版!
應對挑戰,中國能力越來越強。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看不見的手”潛移默化,“看得見的手”精心調控,讓風景這邊獨好。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回落明顯,黨中央保持定力、穩定政策,堅定推動改革,三季度經濟同比增長7.8%,結構調整也呈現積極變化。
迎戰非典、抗震救災,依托應急管理體系,應對更加有效有序,社會心態也更加成熟理性;一系列“頂層設計”,為恢復重建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快速發展,開放的中國更加自信。
當年,世界著名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走在北京大街上,曾引來了無數中國人的圍觀。可如今,獨具中國特色的絲綢、中國紅成為世界時裝周上的重要元素。加入WTO,中國加速融入世界。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從三峽工程到青藏鐵路,從“神舟”飛天、“蛟龍”探海到首艘航母“遼寧艦”交付,中國人從未如此底氣十足。
這背后,源于中國實力。
——經濟從“瀕臨崩潰”走向“世界引擎”。35年,中國經濟總量增長142倍,全球排名躍居第二,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如今,中國不到3天創造的財富,就超過1978年全年。
——生活從“溫飽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近十年,中國農村的脫貧人數,相當于一個歐洲大國的人口數量。城鄉收入大幅增長,出行越來越方便,生活越來越多彩。
——社會保障從低水平到制度全覆蓋。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灑向民生領域,五項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形成,織就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對外開放從大規!耙M來”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參與更深: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186倍,2012年出口躍居世界第一,外匯儲備連續七年世界第一;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更大:2008—2012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
從貧困到小康,從短缺到豐裕,從封閉到開放,13億中國人意氣風發地融入文明現代的新生活,我們離民族復興的夢想從未像今天這樣接近。
中國活力
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深度融合,人的積極性大迸發,社會生產力大解放
中國實力的背后,是改革開放釋放的巨大活力。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調研時的鏗鏘話語,既是對歷史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未來的鮮明宣示。
回首35年改革路,一個個鏡頭躍然眼前:
第一個實行包產到戶的小崗村,當年為求個活路甘冒坐牢風險。如今,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到處涌現,億萬農民快步融入國家現代化進程。
第一個個體工商戶章華妹,當年曾為賣點紐扣提心吊膽。如今,民營經濟已占據中國經濟版圖的半壁江山。
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當年為“4分錢獎金”驚動了中南海。如今,上海自貿區,借鑒國際通行規則,試行“負面清單”模式,形成敢闖敢試的寬松氛圍。
……
這是思想活力競相迸發的35年。
沖破精神枷鎖,長期被壓抑的積極性迸發出來。打破“大鍋飯”、“鐵飯碗”,曾經被固定在土地、車間、單位的人們,現在可以自由流動,自主擇業、就業、創業。一個個追求美好生活的個體匯聚成推動社會變革的巨大力量。
這是市場活力激情四射的35年。
掙脫體制羈絆,長期被束縛的社會生產力解放出來。從過去公有經濟一花獨放,到如今多種經濟主體百花盛開,經濟細胞更有活力;從過去一塊肥皂、一盒火柴都由國家定價,到如今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都是市場定價,各種要素活躍起來,僵化的計劃體制已經被市場配置資源取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越走越寬。
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發活力!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持市場取向,瞄準“難啃的硬骨頭”,一系列“破冰”之舉加大了“放活”力度:
更大規模放權。簡政放權,是新一屆政府“開門第一件大事”。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向地方放權。今年以來,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3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政府正從“全能”變為“有限”,從“管制型”變為“服務型”。
更多行業“松綁”。給民企松綁,涉及國計民生的多個領域放寬市場準入,給小微企業減稅,推進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加速打破民間投資“玻璃門”。
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啟動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與歐洲國家瑞士和冰島簽署了自貿協定,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
今天,改革正從單項突破到綜合配套,從經濟領域向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推進。中國,從來沒像今天這樣充滿朝氣和活力!
中國動力
經濟發展引擎正在換擋,加快轉型升級,建設生態文明
35年改革創造中國奇跡,也伴生日益突出的問題:人們普遍富裕了,但貧富差距拉大了;經濟高速發展了,但資源、環境付出的代價太大了;眼睛盯著GDP多了,社會建設落后了,還有產能過剩、霧霾圍城、食品安全事件、腐敗嚴重……“發展起來的問題一點不比不發展時少”。
改革,一直在前進中不斷反思、不斷突破。面對成長的煩惱、發展中的問題,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十八大的召開,讓中國的改革開放站上新的高點。
隨著改革步步深入,中國發展的動力機制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面對產能過剩,加快轉型升級。發展更注重持續的“動力源”,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和長遠后勁。“不以GDP排名比高低、論英雄”,不少地方主動調低增速目標,為轉方式、調結構留出更大空間。今年以來,宏觀調控嚴控“兩高”行業,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
推進結構調整,加快釋放內需潛力。今年上半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7.5個百分點,其中消費拉動3.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7%,這說明增長動力正加速切換。
人口紅利衰減,加快創新驅動。一系列主動調控的決策舉措,不斷釋放創新動力,“寬帶中國”戰略上路,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45.3%。北京中關村平均每天誕生11家科技企業,中國超過美國成為跨國公司研發目的地首選國,“人口紅利”正在轉變為“人才紅利”。
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加快建設生態文明。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建設美麗中國,最終目標是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今年以來,國務院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用于專項治污。
“開弓沒有回頭箭”。只有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痛下決心打破體制機制藩籬,才能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正如外媒感嘆的,中國不再僅僅是世界工廠,“中國將成為全球增長的發動機”。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09日 02 版)
相關專題 |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