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 本報通訊員 何書遠攝
從2010年11月14日“天河一號”排名世界第一,到今天“天河二號”再登世界“超算”之巔;從“天河一號”峰值計算速度每秒4.7千萬億次,到“天河二號”每秒5.49億億次,實現由千萬億次級(1015)到億億次級(1016)的跨越,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天河”超級計算機創新團隊逐夢“超算”之巔,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創造“中國速度”。
交出一份精彩答卷
“中國要搞四個現代化,不能沒有巨型計算機!”1978年,鄧小平高瞻遠矚,把研制巨型計算機的任務交給國防科大。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面對西方的技術封鎖,以慈云桂教授為代表的第一代科研人員艱苦探索、艱難攻關,僅用5年時間就研制出我國第一臺被譽為“爭氣機”的億次巨型計算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能夠獨立設計和制造巨型機的國家。
在國內超級計算機剛剛突破10萬億次的2005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就已經吹響了進軍千萬億次系統的沖鋒號。而作為國家科技部“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高效能計算機研制”的重大項目,“天河二號”的關鍵技術攻關從“天河一號”問世那天就開始了。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制一代、裝備一代,面對超級計算機每10年性能提高1000倍的發展規律,起步晚、技術基礎薄弱的中國“超算”事業充滿緊迫感。這次沖鋒,“天河”團隊創造出CPU和GPU相結合的異構融合計算體系結構,突破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研制成功“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于2010年11月首次將五星紅旗插上超級計算的世界之巔。
超級計算領域的國際競爭異常激烈。從2011年到2012年短短兩年時間里,日本的超級計算機“京”、美國的“紅杉”和“泰坦”等就超過“天河一號”。人們將目光投向國防科大:難道“天河一號”就這樣曇花一現?面對疑問,“天河人”很坦然,因為他們的頭腦清醒。在“天河一號”奪得世界第一之時,他們就對國際超算發展狀況作出了“三個沒有改變”的判斷:西方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優勢地位沒有改變,美國在超級計算領域的主導地位沒有改變,世界強國爭奪超級計算機領先地位的態勢沒有改變。為此,他們在做好“天河一號”推廣應用的同時,迅速展開新一代超級計算機關鍵技術攻關;還與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廣州超級計算中心,為“天河二號”的研制注入強勁動力。最終,從“天河一號”首次奪得世界第一,到“天河二號”再次摘取世界超算桂冠,“天河人”只用了不到3年時間。
從“銀河”到“天河”,從“天河一號”到“天河二號”,“天河”團隊為了完成國家使命,以超前的眼光逐夢“超算”世界,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留下“中國創造”印記
今年5月,我國主辦“高性能計算國際論壇”,國際“超算”領域的權威專家與會并實地考察“天河二號”,紛紛給予高度評價——
世界TOP500排行榜編撰人之一、美國田納西大學杰克·唐加拉教授說:“‘天河二號’與美國的‘泰坦’大小相當,速度卻高出兩倍,制造這樣強大的系統需要很強的技術,這是一臺令人印象深刻的系統。”
德國尤利希科學中心的塞巴斯第安·施密特教授說:“‘天河二號’是世界最好的計算機之一,它有著非常出色的表現,我十分肯定它可以解決科學領域的很多問題。”
日本筑波大學參加過“京”系統研制的大介博庫教授說:“這是一部非常緊湊的機器,具有巔峰的性能表現,它真的是技術上的很大進步。”
“天河一號”采用的“CPU+GPU異構融合體系”,是一條不同于此前任何系統的技術路線。兩年多來,因其低能耗、低成本、高集成度等優點,這種結構成為國際主流。在此基礎上,“天河”創新團隊又邁出大膽創新的一步,為“天河二號”設計出“新型異構多態體系結構”,這種結構不僅大幅度提高系統的計算速度,還將其應用從科學計算拓展至大數據處理、大規模信息服務等多個領域。
“天河二號”的多項自主關鍵技術令世界矚目:高速互連系統性能是當前國際商用互連系統的兩倍,綜合化能耗控制機制實現了國際先進的能效比,“飛騰1500”CPU構建出高安全高吞吐率的服務陣列,高密度高精度組裝結構使得這臺系統的占地面積與“天河一號”相當、性能卻提升了11.6倍……“體系結構之路上,中國人在拉著世界往前走。”中國科學院軟件所研究員張云泉說。
從局部突破到綜合技術領先,從奮力追趕到逐步超越,世界超級計算機的發展史上已留下“中國創造”的深深印記。
堅守“銀河精神”高地
如果說數十年的技術積淀和“計算機+多學科”的融合優勢,是“銀河”賦予“天河”的技術財富;那么,“胸懷祖國、團結協作、志在高峰、奮勇拼搏”的“銀河精神”,就是“天河人”永遠堅守的精神高地。
“天河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全年僅春節期間休息3天。每一項技術的背后,都是超常的付出:僅僅為了將網絡互連軟件的性能參數調整到適應硬件的最佳狀態,“天河人”在3個月里進行了上億次測試實驗。像“天河一號”一樣,“天河二號”的很多新成果,都是在凌晨三四點鐘產生的;每到這個時候,燈火通明的“天河樓”一片歡騰,大家會興奮地打電話告訴在外地出差的同伴們。
“天河人”是視事業高于一切的奉獻者。他們恨不得把全部精力用來與時間賽跑,在孩子出生當天,科研人員杜云飛因工作需要進入封閉攻關基地,無法照顧妻兒,但他毫無怨言,他說:“天河也是我們的孩子”;在“天河二號”系統進入關鍵調試階段,田寶華家中老人病重,他不能分身在親人臨終前相見一面。
“天河人”是朝氣蓬勃的年輕科研團隊,其平均年齡不到40歲。
曾經參與“天河一號”研制的年輕技術人員,如今已成長為“天河二號”研制的骨干力量;而在“天河二號”研制過程中,又有23名本科生直接參與系統研制。學員鄔會軍在參與工程實踐的過程中撰寫的一篇優秀論文,被“國際網絡與信息安全國際學術會議”錄用。一代代“天河人”接力前行,成為支撐我國未來高性能計算的脊梁。
(本報記者 陳勁松 本報特約記者 呂 超 本報通訊員 李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