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記者采訪新聞當事人、相關編輯記者和專家

求證:“北京6000房主每人300套房”系誤讀

記者  沈小根  余榮華

2013年06月18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日,有網帖稱“據知名VC(風險投資)人士查立爆料:北京有6000房主手握300套房,這在中國任何房地產市場調研報告中都找不到。按每套房300萬元計算,總值達5.4萬億元人民幣。”傳言一出,在社會引發巨大爭議。傳言究竟源自何處?是否屬實?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采訪了新聞當事人查立、相關編輯記者和專家。

當事人認為觀點被誤讀

查立稱“五六千房東”是指房屋中介非業主;“300套”實為房屋隔出的“300間”,而且中介房源具有重復性

“這條網絡謠言,完全扭曲了我的觀點。除了6月16日晚一網站記者給我微博私信詢問,此外沒有一家媒體就此事采訪過我。”當事人、上海起點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人查立氣憤地向記者表示。

據查立介紹,他的相關言論不是專門針對北京房市的“爆料”,而是網文對他一篇訪談文章的“斷章取義”。在5月27日經濟觀察報刊載的《不要誤讀移動互聯網投資》里,查立表示,“在北京至少有五六千個手里有300套房的房東,這在中國任何房地產市場調研報告中都找不到。”隨后,一些媒體、網友按每套房300萬元,算出這些房屋價值5.4萬億元。

對于“6000個手里有300套房的房東”這一說法,查立強調,網絡傳言對持有房屋的對象、持有房屋的數量理解全部有誤。

查立表示,他所說的“五六千人”,不是指擁有房屋產權的房主數量,而是指擁有待租房源的房屋中介。這個數字并非源自研究報告,而是根據自己與北京地區創業者的交流結果作的判斷。

查立表示,目前城市都有空置房屋,既有出于炒房目的的集體購房,也有家庭空置住房,房主會委托熟人或中介打理租賃物業,這些房屋中介無疑蘊含著商機。但他列舉的這樁北京租屋案例,卻遭網絡誤讀。

針對傳聞中的“300套”說法,查立承認,該說法的確容易造成理解偏差。由于租出的房屋常被隔成單間分租,他的本意是中介手頭有300間房,而非300套。為此,他專門在自己的新浪實名認證微博上發文解釋,“(我)說過‘北京有幾千個手里有300間房的中介業主’,為防誤讀,特此解釋:一套120平方米的公寓,按30平方米/間分割出租,就是4套(間)房!”

查立介紹,他在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成都等地,接觸了20余家專為房屋中介提供服務的創業者。他了解到,房主往往將待租房源掛在多家不同中介,也就是說,持有300間待租房屋的中介手中的房源,也具有高度的重復性。記者登陸幾家大型房屋中介網站也看到,一房多掛的現象的確非常普遍,這印證了查立的說法。

盡管查立本人已辟謠,但原先的網帖依然轉發不斷。

原文記者稱文意被扭曲

專家認為專業記者應“文責自負”;網絡標題黨斷章取義扭曲傳播,不少微博認證媒體轉發推波助瀾

6月14日凌晨,查立收到朋友轉來的郵件,才發現自己已成傳聞“爆料人”。“所謂爆料應該是主動提供,我什么時候爆過?”查立非常無奈,而“資深VC從業人士”這個身份,反而給這則網絡傳言的真實性增添了砝碼。

記者隨后聯系到《不要誤讀移動互聯網投資》一文作者——經濟觀察報記者沈建緣。據了解,文章雖署名為查立,但為記者采訪整理。

“我的報道通篇在講互聯網投資,查立舉的例子,根本不是網上表達的意思。”對于文章被截取幾十個字變為“熱點新聞”,沈建緣也表示失望。

查立告訴記者,《不要誤讀移動互聯網投資》一文為口述實錄,“其中涉及房子的‘套’,實為口語說法。出于尊重記者我并未提出審稿要求。如果把‘套’改成‘間’,‘房東’明確為‘中介’,也許不會有這樣的誤解。”查立說。

記者聯系轉發該網帖超2000次的一家媒體認證微博賬號,該微博負責人表示,由于采訪不到查立,微博部分內容摘自經濟觀察報的文章,他們核過原文并且做了截圖。

對此,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志安直言不諱,盡管經濟觀察報這篇2500余字的文章里,只有兩句被網絡截取傳播,的確屬于“斷章取義”,但對原稿造成誤解的說法,媒體負有責任。“記者不應只是有聞必錄。具有業界公信力的專業財經媒體,應謹慎核實文章中的數據和事實,尤其是口述型采訪,更容易出錯。”

有媒介人士透露,只要仔細看看這則傳言的日期和內容,就不難看出門道。《不要誤讀移動互聯網投資》一文于5月底刊出,當時只是專業財經網站和頻道轉載,但網絡傳言突然在6月中旬瘋傳,不僅翻出半個月前的舊聞,制作的標題多與另一則網絡熱點傳言——“劉志軍擁有300套房”有關。

“這條網絡新聞采用了標題黨的一貫操作手法——聯系熱點擊中公眾神經,抓住社會心理博取公眾眼球。”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張濤甫分析。

而此次事件中,一些微博實名認證用戶和媒體紛紛轉載相關消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只有一家網站回復核過原文出處,記者給一些轉發過萬的認證用戶發去私信,截至發稿時為止,無一人回應此事。

張志安說,“大眾的社會心理就是,當信息不透明,寧可信其有。權威部門第一時間站出來回應,是應對這種網絡謠言的最佳方式。”記者多次聯系北京市住建委,截至記者發稿前,其仍未對此傳言作出回應。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18日 04 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