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5月11日,羌族女子在參加祭祀儀式。當日,在四川省北川新縣城祭祀塔前,羌族群眾舉行傳統的祈禱儀式,紀念5·12大地震5周年,祈禱北川有美好的未來。 新華社發
五年寒暑更替,五載冬去春來。
汶川特大地震5周年之際,重返災區看變化,但見重整的山河春意盎然,風光無限。
震中汶川映秀,藏羌風情建筑成排成片,游人往來穿梭。這里已建設成為防震減災的示范區,抗震建筑的博物館,以旅游為主的風情小鎮;
在北川,一座嶄新的羌城已拔地而起,碉樓雄偉壯麗,巴拿恰街店鋪林立,這座取名“永昌”的羌寨新城,正如她的名字一樣,寄托著羌漢兒女永遠繁榮昌盛的夢想。
“故園斷腸處,日夜柳條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傾情援助下,英雄的四川人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一個更加燦爛的錦繡巴蜀已傲然挺立于世人面前!
一
5年前的5月12日,8級特大地震殘酷地撕裂巴蜀大地。
抗震救災,生命至上。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果斷指揮,數十萬各路救援大軍,以及上百萬志愿者迅速向災區緊急集結,向時間要生命,先后從廢墟中救出83988人,救出人數與死亡、失蹤人數之比大約是1∶1,這一比例創下歷次大地震的最高紀錄!
搶險告一段落,重建任重道遠。
災難損失空前巨大。四川全省347.6萬戶農房倒塌,城市和鄉鎮2000萬平方米房屋倒塌。恢復重建的任務僅靠四川一省之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
建立中央財政恢復重建基金、實施稅收、金融、土地、礦產資源等政策傾斜……中央和有關部門急災區之所急,在短時間內緊急出臺80多項扶持政策,大力支持災后恢復重建。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一省幫一重災縣”!震后第25天,中央果斷做出對口支援的重大決策,決定舉國支持災后重建。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在百廢待興的地震災區得到充分發揮和完美驗證。
一切為了災區。中央一聲令下,18個對口支援省市立即行動,為中央分憂,為災區解難。
“把對口支援的縣市當做本省縣市看待!把災區人民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來抓!”18個對口援建省市發出共同的心聲。各對口支援省市黨政主要領導親自帶隊,先后奔赴對口受援縣市部署和督查對口支援工作。
平坦寬闊的廣青路,承載著北京人民的深情厚誼。這條縱貫什邡市全境的寬闊大道,是什邡市境內第一條高等級瀝青路。打通廣青路,融入成都“半小時經濟圈”,是什邡人的夢想,但由于地質條件復雜,多年未能如愿。北京數千名援建者與余震拼搏,與時間賽跑,趕在“5·12”兩周年前夕,63公里路全線通車,創造了什邡百姓眼中的“北京速度”,鋪就了什邡經濟發展新通道。
都江堰市聚源中學在地震中成為一片廢墟,在成都軍區援助下,15個月后,趕在秋季開學之前,一所建筑面積3.7萬多平方米的全新現代化中學投入使用。老師們自豪地說,新聚源中學的教學設備即使與成都市最好的學校相比也是先進的。
2010年9月25日15時30分,北川新縣城。在熱烈的掌聲中,一把掛著紅花的巨大鑰匙模型從山東省援建領導的手中移交到北川縣負責人手中。這標志著山東省援建北川的所有項目全部竣工,并將新縣城永昌整體移交給北川。北川是恢復重建任務最重的災區之一,山東省先后投入60億元,建設了228個“交鑰匙工程”,又出資20億元,對農房建設、農村水利工程進行補助重建。
一條條公路、一所所學校、一幢幢新居,恰如座座無字的豐碑,鐫刻著濃濃的無疆大愛,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英雄頌歌。
地震發生的頭兩年,18個對口支援省(市)共對口支援項目3800多個,對口支援資金770多億元;各對口支援省(市)把自身的產業優勢、市場優勢,與災區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幫助災區企業迅速恢復生產,規劃啟動和建設了21個特色產業園區和農業示范園區。
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和港澳同胞高度關注四川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共援助四川災區200多個項目,總投資140多億元。
有一組數據值得銘記——震后10天,完成1500多萬人的應急安置;震后百日,完成1200多萬人的過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內,355萬戶震損住房全部修復加固;震后一年半,150萬戶農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兩年,25萬戶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
有一個群體不能忘卻:山東對口支援北川新縣城組組長崔學選,為了新縣城早日竣工,延誤了結腸癌治療時機;山西援建干部張東海,婚期一推再推;浙江援建干部張啟標,積勞成疾,病未痊愈,又趕回了工地……
二
山崩地裂的特大地震過后,擺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災區群眾面前的堪稱一道“世界級難題”——在四川,涉及10多萬平方公里的重災區,其中極重災區有39個縣市,需要加固和重建的城鄉住房530多萬戶,學校8500多所,醫療機構2300多個,干線公路5800多公里,農村公路33900多公里,受損企業5500多戶。重建所需資金達1.7萬億元之巨,除中央支持、各省區市援助和社會捐贈,缺口仍達1.3萬億元!
任務之重,世所罕見,困難之大,超出想象。
但在困難面前,四川各級黨委政府信心堅定,黨員干部沖在前面,職工群眾沒有退縮!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對口支援的啟動實施,以及全國人民的關心支持,極大地增強了災區人民戰勝災難、重建家園的勇氣和力量,喚起了災區人民奮發圖強的內生力和創造力。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多么純樸的語言!多么豪邁的氣魄!這是兩條標語,更是災區人民發自內心的聲音,是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精神的真實寫照。
寫下這標語的,是青川縣棗樹村農民石光武,因為在早年間的一場事故中右手殘疾,村民們稱他“獨臂英雄”。但就是他,在當地最早冒著余震帶領家人自建住房,并在震后4個月第一個搬進了新居。
石光武不是“孤本”,只是災區千千萬萬自力更生重建家園的群眾中的一員。
綿竹市漢旺鎮劉崗均在地震中自斷一腿成功求生,后成為光榮的奧運火炬手。他將拍賣火炬所得的20萬元全部捐給災區,并組織大家創業,如今,已有種植業、手工作坊等多個項目。
黑水縣約窩村黨支部書記額爾王,為幫助群眾生產自救,自己出資購買種兔,無償分發給當地貧困戶,受助農戶養殖擴大規模后,再拿出同等數量的種兔,無償分發給其他的農戶。通過這種“愛心接力”的方式,獺兔養殖已成為這個村受災群眾脫貧致富的“一村一品”。
在政府層面,四川省充分利用中央一系列優惠政策,搭建起一整套恢復重建的新機制: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多元投入。運用市場的辦法破解資金難題,吸引國內外資金、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支持重建。
在都江堰市,虹口鄉黨委、政府利用旅游資源吸引社會投資5億多元,建設了近20萬平方米的住房,安置群眾4000多人,一半以上的群眾通過社會參與重建,解決了資金難題。不僅住上了好房子,當地農民還通過參與發展旅游服務業,實現了充分就業。
2008年9月下旬,搶險救災、過渡性安置等緊迫工作剛剛告一段落,四川省委立即組織黨政代表團,分期分批趕赴18個對口支援省區市和港澳地區,一方面感恩致謝,一方面招商引資。在這次長達兩個月的活動中,四川與這些省市和地區簽約項目530多個,投資總額約2700多億元。
從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短短3年,四川省就勝利完成39個極重和重災縣29692項國家規劃重點建設項目,103個省定重災縣和一般受災縣13647項省規劃重建項目,實現了“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保障”的災后重建目標。同時,還妥善解決了20萬因災失地農民的異地安置,相繼幫助170多萬受災群眾實現就業,扶助受災家庭生育3410個孩子。
從南部的汶川到北部北川、青川,從西面的茂縣到東面的什邡、綿竹,順著龍門山脈,驅車千里踏訪,記者看見,曾經塌方連綿的災區公路,早已變成平坦通暢的瀝青大道,曾經遭受重創的38個城鎮,已浴火重生,變成各具魅力的風情小鎮。
三
綿竹漢旺鎮鐘樓上的大鐘,還定格在5年前那驚心動魄的時刻。而上世紀60年代誕生于漢旺、5年前又毀于漢旺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早已鳳凰涅槃。
今年3月28日,隨著山西太原嘉節燃氣熱電項目一號燃氣輪機順利蓋缸,東汽發電設備產量累計突破三億千瓦,占全國發電裝備總量的四分之一。東汽用48年時間突破1億千瓦,而在震后的5年,他們連上2億千瓦、3億千瓦兩個臺階!
東汽的突飛猛進,在于在恢復重建中,不是簡單的“復產”,而是借勢推動技術升級;不是簡單的原地起立,而是更高水平的發展起跳。
東汽的重建過程是四川經濟恢復重建的一個縮影。2007年,四川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大關。之后的幾年時間里,四川GDP平均增幅達到13.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8個百分點。2011年GDP超過2萬億元,全國排名提前至第八。從1萬億元到1.5萬億元再到2萬億元臺階,四川只用了4年!而這一優異成績,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相繼沖擊之下取得的,尤其難能可貴。
汶川地震后,9000萬四川人民沒有被困難所嚇倒,省委堅定地提出“兩個加快”: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新高地,迅速成為四川站在特殊歷史時期的一種負責任的發展取向,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一種只爭朝夕的執著追求。
努力于“快”、更服從于“好”。四川著眼發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發展,使災后重建的過程成為改善發展條件、推動科學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四川努力實現“原地起立”基礎上的“發展起跳”。
搶險救災的關鍵時期,交通一度成為“瓶頸”,給人們留下極為沉重的印象。而多年來,四川經濟的發展何嘗不同樣受制于“蜀道之難”?!
正因為如此,四川把交通建設視為“起跳”的“助跑器”。
5年里,四川交通建設捷報頻傳。都江堰到映秀的高速公路震后一年內即建成通車。在去年的四五月間,先后有6條高速公路相繼通車。到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4334公里,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6647公里,由全國第13位提升到第7位;5年里,通車里程連上三個千公里臺階,未來的三年,還將每年增加1000公里。
鐵路方面,震后10天即決定修筑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速鐵路,兩年之后這一規劃變為現實。四川前60年興建鐵路2900多公里,而在近5年里,開工興建的鐵路就達3300多公里。
5年間,基礎設施累計投資17183億元,是此前5年的3.7倍。不僅汶川地震災區交通狀況得到極大改觀,四川人民渴盼已久的西部交通樞紐主體骨架也已正在形成,實現了從全國路網的“西部終端”向“西部中樞”、從“內陸盆地”向“西部門戶”的重大轉變,未來發展具備了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省,四川工業化進程明顯低于東中部地區;而作為一個傳統的“三線”企業的集中地區,傳統工業存量雖然較大,但產業層次較低,生產方式比較粗放。
正因為如此,借助恢復重建的機遇,四川把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當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當做“起跳”的“突破口”。
在重災區德陽,中國二重還是那個二重,但隨著今年4月10日二重自主研發的全球最大的八萬噸大型模鍛壓機正式建成投產,震后短短的5年間,二重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擁有工作能力最強、技術最先進模鍛壓機的現代化“母機”企業。
5年間,四川的裝備制造業地位已令世人刮目相看。僅在主要基地德陽,以二重、東方汽輪機等大型國企為龍頭的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就生產了全國60%的核電產品、40%的水電機組、30%的火電機組和汽輪機、50%的大型軋鋼設備和大型電站鑄鍛件,他們生產的發電設備產量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5年間,四川大力推進工業強省的“7+3”產業發展規劃和“八大產業調整振興行動計劃”,發展壯大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能源電力、油氣化工、釩鈦鋼鐵、飲料食品和現代中藥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航空航天、汽車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潛力的產業,形成了一批千億產業和百億企業。2007年前,四川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長期在50%上下徘徊,2012年,這一數據已超過60%,工業規模跨上萬億元臺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2%;重點扶持的“7+3”產業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9%,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1.8%。工業經濟成為富民強省的主導力量。
在地理位置上,四川既不沿邊、也不靠海,深居內陸,開放開發潛力巨大。
正因為如此,四川把充分實施開放合作戰略,作為科學發展、加快發展,重建美好新家園的“重頭戲”。
還有不到一個月,《財富》全球論壇將在成都隆重舉行。這是今年四川對外開放工作的“重頭戲”之一。9月、10月,在成都還將分別舉辦世界華商大會和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
5年前,汶川地震剛剛發生之后,許多人對四川的招商能力深感憂慮。
5年間,四川對外開放好戲連臺,步步登高。2012年四川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591.3億美元,是2007年的4.1倍,其中出口是2007年的4.5倍。5年累計引進到位國內省外直接投資2.7萬億元、利用外資360.6億美元,其中,震后的頭3年恢復重建最艱難的時期,招商引資的成果就超過前30年的總和。
如今,在四川各個工業園區行走,幾乎隨處都能看到一個個聞名于世的大企業的名稱:英特爾、戴爾、大眾、沃爾沃,等等。這些企業不僅密布在成都,在德陽、綿陽、資陽等地同樣隨處可見。到去年年底,在川落戶世界500強企業已達到247家!
砥礪前行,艱苦卓絕。5年間恢復重建,錦繡巴蜀已再現人間。四川不僅勝利完成災后恢復重建的繁重任務,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也大為增強。2012年,全省生產總值達到23849.8億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長13.6%,經濟總量由全國第9位上升到第8位;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達到2421.3億元,是2007年的2.9倍,正加快實現從“吃飯財政”向“發展財政”的歷史性轉變。
站上新起點,謀劃新未來。8年實現小康,任重道遠。為此,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決定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核心立場,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基本要求,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將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努力保持高于全國的發展速度,緊跟全國,追趕東部,推動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記者 鐘華林 劉暢 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