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們打著手電筒安裝電線。(本報記者 張春雷攝)
夜幕降臨,微弱的燈光亮起,一座座安置帳篷慢慢安靜下來。蘆山地震災區暫時恢復平靜。
夜深了,還有一群人在忙碌著。濃濃夜色中,他們用辛勞付出守衛著創傷未愈的家園,筑建著災區幸福的未來。“五一”前夕,記者采訪三組夜間勞動者,用筆和鏡頭記錄下他們的默默付出。
帳篷區的“光明使者”
4月29日21時。
蘆山縣城內,夜晚的燈光一點點亮起來的時候,一輛黃色的電力檢修車開出駐點,向一個個臨時安置點駛去。剛忙完一個白天的張明俊,又開始了晚上的工作。
張明俊是四川德陽電業局的用電檢查員,他和前來抗震救災的同事們一起,負責檢查蘆山縣56處安置點用電安全隱患,并在第一時間內排除解決。不過,由于存在照明死角、私拉線路等問題,安全隱患白天不易察覺,只有晚上燈光亮起來才能被發現,所以他們每晚都要到安置點去巡查,發現并記錄問題,以待第二天解決。
“大姐,帳篷里面不允許私自接拉插座,我們昨天跟你說過了嘛,這樣容易漏電引發火災,安置點帳篷這么密,發生火災很危險。”張明俊耐心勸解道。他昨天就跟這位大姐溝通過這個問題,但效果不明顯。“他們還不適應帳篷生活,我們只能反復來反復勸。”
在廣福緣安置點,張明俊他們發現有住戶在帳篷里裝了白熾燈。“大哥,這個白熾燈容易發熱,一下雨可能會導致爆炸,現在雨水多,很危險。先卸下來吧,明天我們給你裝節能燈。”張明俊耐心地說。
兩個小時過去,張明俊和同事巡查了四五個安置點。工作日記本上,發現的問題和次日需要解決的安全隱患,滿滿當當記了一頁多。
“明天上午的工作就在這里面了。”張明俊笑著指了指工作日記,“讓群眾能夠安全用電,避免危險,挺有成就感的!”
雨夜中的“安全護衛隊”
4月30日凌晨零點時分,蘆山縣城雨勢越來越大。
雨夜里,一隊由十幾人組成的巡邏隊伍穿梭在布滿帳篷的大街小巷。他們的穿著并不統一,步伐也不整齊,但他們的行動很專業——
隊伍排成一列,路過沒有路燈的小巷,拿隨身攜帶的手電筒照一照;看到簾子忘記放下來的帳篷,輕輕將簾子放下;遇到在帳篷里吸煙的民眾,勸他盡量到外面來以免引發火災……
這支“專業又不專業”的巡邏隊伍是由外地志愿者和當地民眾自發組織在一起的“安全護衛隊”,年齡最大的57歲,最小的只有18歲。隊伍的發起人、來自山西太原的志愿者章磊向記者介紹說,他原來當過兵,現在是一名特警。
“根據一般規律,災后人們戒備心低,很容易出現盜竊現象,這對受災群眾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章磊說,正是想到這些,才觸發了他建立巡邏隊的想法。這個由他一手招募、一手培訓的巡邏隊伍,就是為了防止帳篷安置點夜間發生盜竊、火災等事故。
由于隊伍全部由非專業人員組成,剛開始巡邏時,隊員們時常嬉鬧,紀律性差。章磊利用當兵為警時學到的知識,對他們進行了“準軍事化”訓練:定時跑步,按時睡覺,巡邏秩序規范。經過訓練,巡邏隊也慢慢有模有樣了。
“應該說,這個隊伍還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在隊伍的基地——蘆山縣人民醫院,明顯可以感覺到伺機作案的人在減少。”章磊說。
巡邏隊的工作越來越規范,章磊卻要離開了。“因為節后要上班,天亮了,我就要回去了,這是我巡邏的最后一夜了。”章磊言語中略顯落寞,不過旋即又興奮起來,“我把后面的工作都交代好了,其實也挺放心的!”
收隊時,雨未停。章磊說,凌晨3點鐘,他們還要進行例行的第二輪巡邏。
戰士們成了“照明通”
4月30日凌晨2時30分。蘆山縣龍門鄉,大雨如注。
板房教室窄窄的屋檐下,幾名戰士正就著應急燈光連接線路。雨水順著帽檐淌下,一抬頭便會被灌一鼻子。板房教室內,幾名戰士一邊打著手電接線路,一邊和屋檐下的戰友開玩笑:“你們淋飽了就喊,換我們出去淋一會兒。”
“馬上又要創造紀錄了。”凌晨3時,蟲伏接完最后一根線,一邊搖著僵硬的腦袋,一邊得意地告訴記者。
蟲伏和他的戰友,是成都軍區空軍某軍修廠抗震救災突擊隊隊員。經過34個小時的奮戰,他所在的這個17人突擊隊已經基本完成35個臨時板房教室照明線路的安裝任務。在此之前,他們在寶盛鄉,8位隊員用21個小時就完成了11個板房教室的照明安裝。照明安裝是板房教室最后一道工序,照明安裝的完成,就意味著孩子馬上可以復課。
“你猜猜我們17個人里面有幾個是專業的電修工?”蟲伏調皮地問記者。不過,不等記者回答,他又自己接過話茬,“我們只有3個是專業的,其他人都是來之前緊急培訓的,像我在來之前,最高水平是換電燈泡,不過現在成了‘照明通’。”
“戰士們現在都是連軸轉。因為早一刻完成,孩子們就能早一點復課。”軍修廠協理員張劍橋告訴記者,由于校舍受損成為危房,龍門鄉中心小學一千多名學生已經停課一周多時間了。“我們剛到的時候,就有孩子跑過來睜著大眼睛問,叔叔叔叔,教室什么時候能修好。當時我們就很難受。所以,無論是在龍門鄉,還是之前的寶盛鄉,為了早點完成安裝,戰士們都是連夜趕工。”
“這次安裝任務完成后,能休息多久?”記者問。
“沒太多時間休整,我們上午要完成掃尾工作,下午要精神抖擻地參加孩子們的復課儀式。明天清晨,馬上要趕往太平鄉,那里的孩子還在等著我們呢!”張劍橋回答說。
(本報蘆山4月30日電 本報記者 張春雷 楊 君 李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