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堂村景 劉國啟攝
郝堂污水循環系統設計草圖
開欄的話: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一個重大發展問題,也是一個重大民生問題。本報今天起推出“美麗中國”專欄,報道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事例和舉措,展現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一會是雨,一會是雪,去往一個豫南小村的路上,水汽淋漓,云山蒼茫。
這個小村,叫郝堂。
郝堂村位于河南信陽平橋區。村路依山沿河,路面是瓷實平整的碎石,雨水直接滲入地下,也絲毫沒有影響山區水系的流動。雖到初冬,草木依然抖擻著生長的姿態,隨田埂起伏,在山坡上蜿蜒。人說,這個村子,跟畫一樣。
村里人說,郝堂很好找,春天跟著映山紅和紫云英走,夏天找荷花,秋天遍地野菊帶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的老樹……
讓人無法忽略的路標并不全是為了觀賞。每年稻谷收獲之前,村民們撒下大把的紫云英。這本是千百年沿襲的綠肥種植,但隨著農藥化肥的興起被逐漸忘記了。這兩年,村里改變了對土地一味索取,開始懂得給與,漸漸形成了2000畝紫云英,為土地解毒,修復土壤,為進入有機農業做準備。而荷塘是全村水系改造的重要一環,是生活污水最終分解消化的地方。這本是中國鄉村污水循環最傳統的方式。
干凈的村莊,才是美的。
村里給每家每戶發了兩個桶,垃圾進行干濕分離。曾有人不肯搞垃圾分類,志愿者就給他院子周圍種上花,第二天垃圾不見了。
四、五年級的孩子們被請出來當衛生評比員,挨家挨戶檢查衛生。孩子們一絲不茍,又不講情面。一晌走個十幾里也不覺得累。衛生差的人家自己覺得丟臉,衛生好的人家發臉盆、床單作為獎勵。就這樣,不僅家里干凈了,河溝里的垃圾都被撿完了。這個小小的村落也找回了流水清清。
這個村莊,真的是畫家活生生地畫出來的。
荷塘中的村路,觸碰到不少人多年前的鄉村記憶。進村看,自然散布的民居房屋,更讓人驚喜——豫南的狗頭門樓、清水墻,用木頭垛起的柴扉,依水的小橋,精心修葺的土坯房翠竹掩映,溪水環繞。村民正悠哉地進行著一次庭院改造,“這都是畫家畫出來,我們比著蓋的。”
畫家孫君,從外鄉來,10年前開始給農民“畫房子”。他的工作室里,畫滿了建筑草圖。主人家改與不改,全憑自愿;如何改造,充分協商。村民張厚健說,過去村里都覺得貼白瓷磚的房最好看。直到看了他家“畫家畫出的房子”以后,二三十戶人主動參與進來。再后來,十里八鄉的人都慕名來學,村民開始為自家的房自豪了。
村子改造時,無論是畫房子的人,還是動手造房子的人,都特別注意了對美的發現與保留,沒有一味用新代替舊。千百年形成的村落布局,凝固了歷史滄桑和鄰里關系;石砌矮墻,草搭長亭,體現著村莊的肌理;雨水沖刷,讓磚石變得溫潤,留下了時間的痕跡。村莊最細微的美,都受到了尊重。
這個畫家畫出的村子,原本并不美麗。郝堂位于大別山革命老區,曾經和中部眾多的村莊一樣,閉塞、貧窮,青年外出、孩子留守、老人無依,“小河都被垃圾塞滿了”。
平橋區將郝堂作為全區農村可持續發展項目試點村,堅持用最自然、最環保的方式來建設美麗村莊:用本地的材料修建了村道,對路兩邊進行了綠化;對部分有礙發展和基礎設施的房屋進行了遷建,結合當地的民俗民風進行舊房改造和新房建設。看到了郝堂村發展的前景,現在,村里回來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而讓畫家留下的理由,是村子原本就有的魂兒。幾年前,像孫君一樣的志愿者陸續來到這里,開始了對心中美麗鄉村的改造。在他們看來,村里留下了很多百年老樹,是個心有敬畏的地方。
的確,村里有這樣的堅守:樹是最寶貴的財富。村中央是一棵幾百年的銀杏。沿河很多上百年的老柳樹。村頭也有幾棵百余年的皮柳。當年就被樹販子看上了,反正是村里的樹,不屬于誰家,有人躍躍欲試,想砍了賣錢。老紅軍吳象點站在樹前頭說,想鋸樹,先鋸我的腿!樹就這么著守住了。
被改造的,不只是環境,守住的,也不僅是樹。環境的美化,帶來的是人心的凝聚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外來的驢友甚至不習慣村里的講衛生,隨手扔的垃圾竟被村民撿拾了,這怎能不讓這些城里人大感羞愧。
離開時,村干部對我們說:農村建設像茶,有甘有澀,只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才能把最好的茶性沖泡出來。看來,這方法郝堂找到了。
在農村,一輩子最重要的三件事是蓋房子、娶媳婦、生孩子,蓋房子排第一。以前后生們出去打工,恨不得一輩子不回來。現在他們時不時帶著有頭有臉的人回來,炫耀自家房,炫耀自家的村,自豪得不得了。
——郝堂村民 張有志
這里讓人眼前一亮——它是全新的農村,又讓人找到歸屬——它是原汁原味的農村。
我最大的感慨,節假日有那么多景點“爆棚”,說明郝堂這樣的村子太少了。
——河南驢友 騎 士
(曲昌榮 王漢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