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勇
2012年12月18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發展態勢向好,不利因素不少,如何化不利為有利?許多領導干部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日前,習近平同志在談到當前經濟形勢時,提出“從壞處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一番話給人啟發。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論什么工作,憂患意識丟不得。事實證明,做決策,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頭腦才會清醒。謀發展,從最壞的基礎設想,以最壞的可能性來部署,向最好的結果努力,心里才會有底、做事才能靠譜,即使有大風大浪,也能挺過來。
在加拿大丘吉爾瀑布水電站,常年備有一輛緊急情況下使用的“逃生巴士”,每天24小時在控制室出口待命。盡管1971年電站投運以來巴士從未用過,但40多年來工作人員仍然每天堅持檢修,只是為了在出現未知災難、電站防御系統失效等極端情況下啟用它。即使最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不遺余力去防范,這才有了電站的安全!疤由褪俊斌w現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對操控改革發展快車的領導干部們來說,值得深長思之。
小平同志早就說過,改革開放是有風險的事,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案。今天,改革進入深水區,思想觀念的障礙讓共識更難凝聚,利益固化的藩籬使改革阻力重重,國際形勢的變化也給發展平添變數,新的風險正在積聚。這個時候,最考驗改革者勇氣與智慧的,就在于敢不敢正視“最壞處”、會不會解決“最難處”、能不能爭取“最好處”。
從最壞處準備,向最好處努力,方向雖然明確,但前行的路不好走。風險與挑戰多是不速之客,更不按套路出牌,沒有一葉知秋的預判,沒有未雨綢繆的謀劃,沒有從蝴蝶翅膀振動中感知風暴的敏銳,就會在驟至的風險面前手足無措、顧此失彼。
下好先手棋,才能打好主動仗。所謂“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關鍵是有憂患意識的預警器、充分準備的壓艙石。寧可把困難估計得足一些、對策想得周全些,寧可多下苦功夫搞好事先調研、民意吸收得更充分些,把制度設計得更科學些,才能避免臨時抱佛腳,避免好事辦壞,聚合改革發展的正能量。
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比如,征地拆遷被稱為“天下第一難”,在同一個難題面前,有的地方搞得民怨沸騰,有的地方卻能皆大歡喜,差別在哪里?拆出和諧的,往往因為能客觀分析拆遷帶來的穩定風險,設身處地為百姓利益著想,和風細雨地一家一戶做工作。拆來罵聲的,多是因為想當然、拍腦袋,不顧現實情況,不管群眾得失,開著推土機硬上,結果可想而知。
這也說明,從“最壞”到“最好”,沒有什么終南捷徑,唯有一個“實”字,務實的作風,實干的舉措,實在的成效。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