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國共青團的主要發源地,上海青年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都為國家發展和城市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處在改革開放前沿,我們更應該以改革創新精神做好新形勢下黨的青年群眾工作。
2013年6月18日,共青團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緊張進行。繁忙的會議日程間隙,共青團上海市委書記夏科家接受了本刊記者專訪。
“我們就在這里談吧。”說話間,夏科家把記者從小組討論會場引到賓館住地一間會客室。幾盆綠植生機盎然,米白色沙發和玻璃茶幾擺放和諧,簡潔明快的布置,充滿青春氣息。真誠親和、沉穩務實、思維敏捷,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他暢談新的歷史條件下共青團的根本任務,闡述新形勢下上海青年工作新特點,細述加強上海共青團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影響力的所作所為,勾勒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情真意切,令人感懷。
讓團組織覆蓋全體青年
“我來自上海地鐵總公司,我現在想替上海地鐵公司的青年們反映我們的心聲……”
“我是遠洋總公司的團委副書記,我們的船員中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青年,我們團委工作一個重點和難點是為他們找女朋友……”
“我在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讀博士研究生,好像還是這次團代表里少有的來自科研一線的,在系里做團務工作好幾年了。我們在志愿者工作中總結了一條新經驗:‘讓平時站著工作坐著當志愿者;讓平時坐著的站著搞志愿服務’,這樣能更好地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這是2013年6月18日,團代會分組會時上海代表團討論的場景。場面熱烈,內容實在,空話套話很少。上海代表團一共有35名代表,與很多省份的代表團構成不同,這35名年輕人分布在不同的行業和單位,有大型國企也有新成立的民企,有中科院一線的科研人員也有進城務工青年,有專職團干部也有社會組織志愿者,他們爭相發言,是要搶著把自己和同伴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表達出來,將工作中的創意和經驗分享給大家。
夏科家和代表們坐在一起,不光認真地聽大家講,還不時地拿筆在厚厚的本上記錄,聽到青年心中的困惑,他眉頭緊蹙,感同身受;遇到有價值的基層經驗,他頻頻點頭,表示贊同;講到大家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開心事,他同年輕人一起開懷大笑,毫無隔閡。有時他還會與發言者交流互動,尋問難處,解疑釋惑,因為這些代表背后所站的就是他和上海各級團組織所要面對的幾百萬青少年。
構成復雜,層次多樣,是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青少年群體的特點,也是上海共青團工作的一大特點。怎樣讓分散在社會不同位置、處在各自層面的青年都能夠與共青團組織相連結,如何才能使團組織有能力把出身經歷迥異、訴求各不相同的青年吸引到一起,夏科家幾經思索,認為目前單位化中國的解體,社會的多元化,有限的資源與無限的需求之間難以平衡,這些都要求共青團工作的視角和切入點隨之改變。
“共青團過去是青年工作的最主要力量甚至唯一力量,但現在各種各樣的組織在應運而生。過去青年碰到問題可能首先想到找共青團,但現在他可能直接找政府,也可能找跟他聯系更密切的社會組織,而一些社會組織的活動比團組織更有吸引力和沖擊力。我們需要有一點壓力。為什么很多社會組織沒有資源,沒固定場地,大部分人還是兼職的,可就是能吸引青年?因為他們設計出的產品與青年的需求聯系得更為緊密,而他們自身的生存壓力也迫使自己必須不斷創新。相比之下,我們源于青年需求的考慮或許還不夠充分,很可能沿用了很多年的話語方式和工作方法,在今天卻顯得過于傳統,甚至不被青年接受了。”
結合上海近年來青年社會組織發展迅速的實際情況,在2013年五四青年節前,夏科家面向全市團干部提出:“每個機關干部都要與至少一個青年社會組織結對。接下來與社會組織的進一步聯系互動,應該讓團組織和團干部明確三點:第一,推出服務設計項目必須考慮青年的需求;第二,推廣運作的過程必須采取青年們接受的方式;第三,必須按照青年的滿意度來考核我們工作的有效性。每個人聯系社會組織,就是要以此來更加貼近青年的第一線需求,推動改進我們提供的產品。”
夏科家介紹到,這些年上海團組織就是利用網絡優勢為社會組織解決了不少難題。“最近幾年我們包括各級區縣團委為64家社會組織解決了注冊問題。我們還幫助更多社會組織進入社區、找志愿者,包括在網絡中的各個社會組織之間開展橫向聯系。很多社會組織反映,他們非常需要共青團這個網絡來幫助他們做成更多事情。這就是共青團幫助青年社會組織成長,而共青團本身作為網絡型組織,要獲得成功也需要聯系更多的社會組織。”
加強學習應對未來挑戰
2013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同志在團的十七大開幕式上代表黨中央發表的祝詞中對新時期共青團提出新要求:“大力加強團的自身建設,努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青年組織。”
談到共青團組織的學習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思維,從高校青年工作崗位一路成長起來的夏科家有著深刻的切身體會。
夏科家1973年生于新疆,父母都是支邊教師。高考后,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復旦大學,回到上海。由此,每年寒暑假往返滬疆兩地,就成了他青年時期最重要的記憶之一。在上海團小組討論現場,他講起自己的親身經歷:“那是1990年代初期,沒有動車更沒有高鐵,每次回新疆都是坐綠皮車,買不起臥鋪票,只能坐硬座,晚間在地上鋪張報紙就睡。就連地板上都要早點躺下占地方,晚了根本搶不到一席之地,更不要說空調了。今昔對比,不可同日而語。大會開幕前一天,會務組織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讓我深感國家發展變化日新月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發展迅速,越來越好。但與此同時在新形勢下,我們共青團組織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青年的一個特點就是好奇和質疑精神,唯有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服務青年,吸引青年,做好青年工作。”
融入青年才能吸引青年,跟上青年才能引領青年。這一點,夏科家感受深刻。復旦大學畢業后,他留校工作,歷任復旦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校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校團委書記等職,從未離開青年工作崗位。一路與青年相伴,他深知,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跟上青年的思想步伐,才能被青年接受,成為青年的同路人、引路人。當年有幾位思想偏激的同學,專門與老師對著干,最后在夏科家的影響下,不但轉變態度,還最終在自己鐘愛的領域成就一番事業。他們至今念念不忘校團委這位大朋友。能夠在青年需要的時候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也讓夏科家至今倍感欣慰。
2008年4月,夏科家出任共青團上海市委副書記,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他作為世博會園區志愿者部、見習生管理部部長,被親切稱為“小白菜”中的“大菜頭”。那是夏科家記憶中自己壓力最大的一段時間,尤其是試運營階段,志愿者工作在適應、磨合階段,問題多,任務重,夏科家就身先士卒沖在第一線,頂住各種壓力解決問題,給志愿者們充分的空間安心服務。最終,在園區內,不同任務的工作人員相比較,人們對志愿者的評價總是第一名。
這些經歷,讓夏科家對青年工作充滿熱情,飽含感情,也對共青團組織在當下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有著深入的認識。2013年4月,夏科家在上海市第十四次團代會上當選共青團上海市委書記,他帶著對青年工作的熱愛和責任感走上新崗位。6月,他又當選共青團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他表示,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遞到我們這一屆手中,新一屆團市委要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工作態度;增強宗旨意識,始終把青年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強創新意識,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增強使命意識,始終保持共產黨人和團干部的政治本色。通過增強“四種意識”,努力加強新形勢下青年群眾工作能力建設,不斷提升上海共青團的感召力、動員力、服務力和凝聚力,推動上海共青團事業再上新臺階。
中國夢,青春夢。說到時下最熱的話題,夏科家深有感觸地說:“團的十七大描繪了共青團事業發展的美好藍圖,令人鼓舞、催人奮進。我們要充分認識經濟社會變革對思想引導工作帶來的新挑戰,深入思考青年思想行為變化引發的新特點,要不斷創新引導青年的方式方法,切實增強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努力把更廣大青年緊緊團結在團的周圍,凝聚在黨的光輝旗幟下。上海是中國共青團的主要發源地,上海青年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都為國家發展和城市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處在改革開放前沿,我們更應該以改革創新精神做好新形勢下黨的青年群眾工作。我們要認真學習宣傳貫徹團的十七大精神,切實做好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和維護青年合法權益的工作,全面提高團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努力推動上海共青團工作實現新發展。從共青團工作角度來講,我的中國夢就是和團干部一起幫助更多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實現夢想。我相信,有健全的組織網絡、充滿激情的團干部,一切夢想都能成真。”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