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田田
2024年05月20日08:01 來源:學習時報
徐建寅(1845—1901年),字仲虎,江蘇無錫人,是中國近代軍事工業史上第一位以身殉職的科學家。他為我國近代軍事工業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軍工科學家之一。
好學勤敏,隨父創業
徐建寅出身於一個科學研究氛圍濃厚的家庭,是中國近代科技拓荒者徐壽的次子。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徐建寅很早就立志將一生投入科技報國的事業中去。他幼承家學,在科學研究上接受過嚴格的培養與訓練,又有一腔報國壯志和勤勉務實的作風,年未弱冠即已嶄露頭角,並在軍事工業上奉獻了人生中絕大部分時光。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所有大型軍事工業幾乎都為徐建寅所主辦或幫辦創立,如山東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行營局、金陵機器局、湖北鐵政局、江南制造局、保安火藥局、漢陽鋼藥廠等等,為中國近代軍事工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1862年,徐建寅隨父進入安慶內軍械所工作,成為其父的得力助手,協助徐壽“於船炮槍彈多所發明”。1867年,徐建寅又隨父調至江南制造局,督造機動兵船與槍炮、彈藥。同時在其父的指導下,與人合作完成了《汽機必以》《炮與鐵甲論》等十幾種軍工書籍的翻譯。徐建寅在年輕時曾多次代替父親出差四川等地,協助設立機器局。在這個過程中,他得以磨煉能力,增長才干,很快得到朝廷重用,於1873年升任江南制造局提調。
臨危受命,建設軍工
1875年,徐建寅任山東機器局總辦,主持建成了第一個完全由中國技術人員自主設計、建造安裝、運營投產的近代軍火廠,得到山東巡撫丁寶楨的贊嘆:“一切皆系自出心裁,繪圖定造。器精價廉,毫無浮冒”“核計全廠告成,為期不逾一年,辦理既速,撙節尤多,且未嘗延用西人、洋匠”。並褒揚徐建寅“心思縝密,精力兼人”“而其綜核名實,條理精詳,尤為不可多得”。山東機器局投產后,兩年即可生產機制火藥十一萬一千余斤,提煉淨硝十一萬五千余磅,蒸得淨硫黃一千三百五十磅,制造新式馬梯尼步槍、后裝炮以及大小機器數百件,可保証供應山東全省軍備火藥無需向外國購買。
1879年,徐建寅奉總署傳諭,任清政府駐德使館二等參贊,赴歐洲考察科學技術並購買鐵甲船。在歐洲的兩年時間裡,他先后參觀了英、法、德各國80多家工廠和研究機構,對各國科技成果的開發和制造、產品的性能和指標,以及各廠先進的管理制度,都作了詳細的考察和研究。
面對西方列強對祖國的侵犯,徐建寅痛心疾首,“目擊時艱,心傷淪胥,中夜彷徨,昕夕躊躇”,他認定“橫逆之來,非兵威誠不足以懾強暴”“研求救世之策,莫若兵學為先”,由此倍加留心軍事。歸國后經過仔細研究,徐建寅編著了《兵學新書》16卷。他在書中自述寫作目的:“欲自強,須備戰﹔備戰必練兵,練兵必立法,非此不可為國。”該書不僅介紹了各國最新軍事裝備,記錄了各軍野戰工事構筑和使用方法,而且吸收了當時世界上軍事研究的前沿成果,“採集各國軍政,實事求是,擇精語詳。自募選訓練,以及布陣運用,下至軍士起居飲食之微,凡軍所需一切關於軍者,無不繪圖系說”,“揭各國新法之精理,輯泰西諸書之菁華”,“集近時兵學之大成”,體現了徐建寅滿腔赤誠的愛國激情和不畏艱難的革新思想。
1885年,徐建寅赴金陵機器局,督辦鑄鋼及制造后膛抬槍等事宜。1890年,徐建寅任湖北鐵政局會辦,率領眾技員在湖北大冶胡家灣勘測出藏量極其豐富的優質煤礦,“六七月間竟得煙煤,其質極佳,與英之上等煤足堪匹敵”“足供應用”,又為大冶鐵廠勘定了合適的廠址。1896年,他被調往福州船政局,整頓福建船政,重整船政學堂,招攬、培養水軍人才。
試驗彈藥,以身殉職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為削弱中國軍事力量,西方列強對我國全面封禁新式無煙火藥的進口。此前,舊式火藥的性能不夠穩定,影響爆炸威力,而且很不容易控制,槍炮炸裂的事情屢有發生。國外為此專門研發出了更先進的無煙火藥,而相關技術一直被外國所壟斷,“其造法與配用何項物料,一概密不告人”。漢陽原設有一家鋼藥廠,但主持技術工作的全部都是外國人,他們一面接受著清政府的重金聘請,一面對中國人實行技術隔離,不讓中國人接觸到無煙火藥制造技術。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這批外國技術人員當即撤走,造成了“洋工離廠,成藥無期”的局面,中國軍隊火藥告急。
在此危急關頭,張之洞急命徐建寅督辦保安火藥局,務必從快實現無煙火藥的自主研發與生產。徐建寅“心傷時局,情殷報國”,“勇於任事,不避嫌怨,以大局未定,時事日緊,軍火尤為要圖,毅然以設法造成為己任”,迅速承擔起了硝化纖維無煙火藥的技術攻關。進口不到試驗機械,他就冒著生命危險,手執石杵搗磨火藥,“日手杵臼,親自研煉”﹔進口不到無煙火藥配料,他就用鏹水、酒精、棉花等反復自行調配。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徐建寅便制造出硝化纖維素。至1901年2月,研發初告成功,試驗配制出無煙火藥數磅,試爆后火力充足,爆炸力達到無煙火藥標準水平,只是燒后略有渣滓。
徐建寅殫精竭慮,日夜攻求,又於3月25日親手試制出數磅優質無煙火藥,燒后已沒有渣滓,爆炸后產生的氣體是原來舊式火藥的三倍,其威力已達到當時世界領先水平。至此,中國人終於掌握了屬於自己的無煙火藥技術。
試驗成功后,徐建寅又投入無煙火藥的開機量產之中。1901年3月31日,徐建寅在火藥局親自督辦拌藥,不料機器突然炸裂,“屋瓦飛震,地坼十數丈”,血肉橫飛,徐建寅和在場的15名工作人員當場壯烈殉職,時年56歲。徐建寅歿后,其長子徐家保繼承遺志,在悲痛中主持完成了無煙火藥的機制量產工作。由於徐建寅尸骨無存,僅在百米之外尋得生前所穿官靴一隻,后人將此官靴與其他遺物一起,在家鄉無錫建一衣冠塚,以供祭奠。
徐建寅是一位熱愛祖國的科學家,在國家危難的緊要關頭,他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研究軍工技術,在我國近代軍事工業諸多領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並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不畏艱險、勇於科學探索的意志品質、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值得后人紀念與學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