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6日10: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新鄉市封丘縣小麥喜獲豐收。 |
為民服務 把事辦好辦實
本報記者 朱佩嫻 王 者
蘭考縣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為民服務中心調研時,語重心長地說,服務中心現在很普遍,但到底實際效果怎麼樣?是不是真便民了?服務中心不是萬能的,各地效果也不一樣。作為一種積極探索,硬件好固然好,但關鍵是服務要到位,根本要像焦裕祿一樣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
如今,走進蘭考縣行政服務中心,“為群眾辦好事,讓群眾好辦事”的標語清晰可見,提醒著每一位工作人員。現在,服務中心進駐單位由2014年的38家增至52家,涵蓋全縣所有職能部門﹔審批服務事項由2014年的302項增至2358項,實現應進必進、“群眾最多跑一次”﹔窗口從原來的各職能部門分設窗口,升級為36個綜合窗口統一受理,實現了“群眾在一個窗口能辦完所有事”。“現在,來縣裡辦事真是越來越便捷。”蘭考村民孔女士說。
群眾不僅在縣裡辦事便捷,在村裡甚至還能上門辦。以行政服務中心為龍頭、16個鄉鎮(街道)黨政綜合服務中心為主體、463個村黨群服務中心為補充的三級便民服務體系,在蘭考已經形成。“替群眾跑腿是我們的日常工作。村干部和服務中心的協管員集體出動、分頭行動,社保、勞務等事項還可上門辦。”蘭考縣儀封鄉代莊村黨支部書記代玉建介紹。
今年是河南“能力作風建設年”,明確要求各級黨員干部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始終把為人民謀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與群眾干在一起。2021年,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民意調查顯示,5年來,群眾對河南全面從嚴治黨的滿意率達96.4%。
內陸小鎮 變成開放門戶
本報記者 朱佩嫻
在鄭州東南部,10年前的小鎮如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立體交通搭建起城市骨架,機場—高鐵雙樞紐集聚人流物流,形成城市血脈。智能終端手機產業園、臨空生物醫藥園、恆豐科創園等匯聚全球英才,全球智能手機制造產業在這裡集聚,芯片級單晶硅、超聚變服務器、高端液晶面板在這裡產出,比亞迪、鄭州合晶、華銳光電等龍頭領軍企業選擇在這裡深耕,這就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
2013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經國務院批復設立,規劃面積415平方公裡。“作為臨空經濟區、河南對外開放龍頭,港區堅持以‘空中絲綢之路’建設為引領,緊緊圍繞國家批復的戰略定位,堅持以更高水平開放帶動更高質量發展,瞄準‘中高端、關鍵環’產業,奮力打造交通大樞紐、開放大門戶、航空大都市。”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負責人說。
如今,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建成,從最初的“兩點一線”到“集疏全球”,成為河南融入全球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鄭州國際機場貨運規模躋身全球前40強,國際地區貨郵吞吐量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五位,出入境貨運航班突破1萬架次﹔“1+1+7”完備口岸體系全部開通,“2+8”活躍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構建起引領全省對外開放、帶動全省融入全球經濟循環的戰略平臺。
港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206億元增至2021年的1173億元,年均增長15.3%﹔外貿進出口額從1759億元增至5246億元,在全國各類開發區中排名第四,年均增長12.9%,全省佔比64%。
文化自信 成就多彩夢想
本報記者 任勝利
窄門村,這個在地圖上很難找到的地方,這幾年卻成了旅游小熱點。它是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趙莊村的一個自然村,位於山谷底部,兩山相夾、山崖聳立,形成一個窄口,故名“窄門村”。這裡雖然植被茂盛、景色如畫,但過去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村民們隻能守著美景過窮日子。
隨著“紅色+綠色”旅游發展,山上建成了革命英烈“太行八英”的紀念館、山下打造了窄門峽谷景區,窄門村成了人們傳承紅色精神、觀賞自然之美的景點,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飯。“在深山溝也能靠旅游致富,這在以前做夢都不敢想。”村民李萬平說。
家住鄭州市中原區的高先生,了解到鄭州市將經過3年努力,新增上百家博物館,並出臺有關扶持政策,高先生開了一座民辦博物館,實現了自己退休后的夢想。“保護文物、傳承文化、弘揚文明,作為國有博物館的有益補充,民辦博物館也能讓群眾便捷就近體驗博物館的魅力。”高先生說。
“雨過天青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廷懷,一直懷著“讓新汝瓷走向世界”的夢想。隨著260多項技術成果、64項外觀設計專利的實用化,汝瓷的非遺文化價值充分釋放,產值達到6億元。
涓涓細流匯成大河奔涌。河南把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作為強省戰略,文旅事業持續發展、產業持續壯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文化自信更加堅定。去年,河南游客接待量達7.9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79億元。
文化自信,成就多彩夢想。“十四五”時期,河南圍繞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勝地兩大戰略定位,預計文旅融合綜合收入將跨過1萬億元門檻,文旅文創將成為全省戰略性支柱產業。
老舊小區 改造溫暖民心
本報記者 畢京津
“天上蛛網飛,地上污水流,樓棟臟又破,居民都搬走。”談起過去住在西苑小區的感受,67歲的退休職工王鎖打趣道。平頂山市湛河區西苑小區於1998年建成,有8000多居民。“要不是老舊小區改造,我早搬走了!”王鎖對記者說。
2019年,湛河區啟動西苑小區改造工程。“老舊小區改造是民生工程。改老舊是手段,得民心是目的,我們從一開始就特別注重聽取群眾意見。”湛河區區長陳斌說,區政府派員指導西苑小區所在的九裡山街道辦事處成立專班,走村入戶了解居民意見,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居民監督,優先便利民生,隨后美化提升”的改造原則。
“居民提出意見200多條,絕大多數被採納了。”改造專班成員、九裡山街道黨工委委員王文杰介紹,西苑小區改造共拆除違建80多處,為設計、施工、供水、供暖等問題召開協調會80多次。改造后,西苑小區路面鋪了瀝青,樓頂加了防水,外立面和樓道都進行了粉刷,還增加了休閑健身設施。居民居住、休憩都有了好環境,幸福感大大提升。
“現在,以社區黨支部為中心,社區、物業、居民齊抓共管的社會治理格局已經形成。”王文杰介紹,目前,包含服務、黨建、娛樂等多種功能的1000多平方米社區服務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
西苑小區改造是河南省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據統計,10年來,河南以省市統籌、區縣(市)負責的方式,累計投入300多億元,改造老舊小區1.3萬多個,惠及群眾170多萬戶。
生態修復 振興鄉村產業
本報記者 王 者
夏日炎炎,輝縣市常村鎮百間寺村村民程金風在果園中穿梭忙碌,她經營的200畝果樹迎來了豐收。“這裡曾經到處都是開採過的廢棄礦山,環境臟亂。現在我種上了果樹,一年有10萬塊錢的收入嘞!”受益於村子生態環境改善,程金風走上了致富路。
百間寺村位於太行山東麓,礦產資源豐富。過去,因為礦山無序開採,村居環境一度遭受破壞。10年前,村子周圍都是裸露的礦山,風一吹過,滿是揚塵,空氣污染嚴重。一到下雨,山上的碎石被沖刷下來,道路泥濘難行。加之產業單一,百間寺村過去一直是貧困村。
面對亂採濫挖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常村鎮政府痛定思痛,啟動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整合老礦坑資源,將石料廠統一規劃管理、集中整治。依托掛網噴灑技術,陡峭裸露的山體漸次吐露新綠,由擋土牆組建的臺階被打造成山體公園,種滿翠綠鬆柏,還修建了健身步道。截至目前,常村鎮共掛網噴灑山體45萬平方米,覆土綠化面積2100畝,並將修復好的平整土地流轉給村民。
昔日荒山嶺,今天金銀坡,綠水青山讓村民吃上了“生態飯”。百間寺村大力發展草莓種植,去年,每戶分紅5500多元。廢棄的礦山建起綜合游樂園,為村民提供了約1000個就業崗位。2020年,常村鎮獲評“河南省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
在河南,通過生態修復走上振興之路的村子還有很多。近年來,河南積極推動南太行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花大力氣進行礦山環境治理,“十三五”以來,新增土地整治面積80.70平方公裡、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數量287處。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6日 10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