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10:4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焊花飛揚”,這是王建偉給自己起的微信昵稱,作為山西中鋁工業服務有限公司焊接研究培訓中心的一名班長,王建偉用22年堅持一線工作的定力詮釋著“不斷打磨、不斷提升、不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兩個“十年”從“小學徒”到“大工匠”
談起自己的成長經歷,王建偉將其分成了兩個“十年”,“前十年就是學技術,干工作,后十年就是通過參加各類技術比賽提高自己。”
1998年,剛剛參加工作的王建偉和其他學徒工一樣,跟著師傅邊工作邊學習技術。“我的師傅教導我說,想要學好焊工技術隻有多焊,多練習,所以他經常頂著壓力主動給我爭取焊接工作機會,”王建偉回憶說,“當時在學徒工裡面很少有人能得到這樣的機會。”
尤其是在當時氬弧焊還沒有廣泛應用的時候,王建偉的師傅更是主動幫他爭取各種學習實踐的機會,王建偉本人也深刻意識到這種機會的難得,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和工作間隙廢寢忘食的練習。“我當時的練習量大概是別人的幾倍。”
就這樣,王建偉憑著自己要強的性格和師傅的“偏心”,工作沒多久就開始嶄露頭角。一次,單位領導看到王建偉的一個氬弧焊焊件,水平高到不相信是出自王建偉之手,於是親自“監考”讓他再焊一次,這才最終獲得了眾人的認可,王建偉也因此經常在大型設備檢修時被借調到其他班組完成任務。
工作中的王建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攝
技術被認可后的王建偉在工作中並沒有絲毫懈怠,在一次工期很緊張的突擊任務中,王建偉和同事楊金剛兩個人連續工作32個小時,最終趕上了試車時間,“任務結束后,我們兩個人直接睡在了工地的沙堆上,連后來怎麼被送回車間的都不知道。當時腦袋裡也沒有其他想法,既然接受了任務就一定要完成。”王建偉回憶說。
隨著自身技術的不斷提高,王建偉逐漸開始參加各個級別的技術比賽,並用心總結經驗,不論是車間內部的技術比武還是國家級的技術競賽,他都能從中汲取營養,提高自己。
在一次比賽前的交流學習中,王建偉發現別人練習后淘汰的焊件都有很高的水平,讓他深深感覺到自身的不足,於是在那次學習中,王建偉主動要求多學習一天,認真觀察和記錄其他選手的技術手法,並在私底下苦練基本功。
“還有一次在賽前的模擬考試中,教練拿著我52分的理論試卷當眾點名。當時我就深刻意識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回去之后的幾天時間裡,每天抓緊學習,晚上12點之前沒睡過覺,終於在四天后的考試中得到了90分。”王建偉說,每次比賽都會給他帶來不一樣的感悟和提高,這次經歷過后,他更加重視理論學習,還經常讓妻子對他進行隨機提問,鞏固知識。
隨著參賽越來越多,王建偉對比賽的理解也越來越深,“每次比賽都是綜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對不同焊接材料和焊接設備的熟悉程度,對各種復雜情況的應變能力等。”王建偉說,“比賽的過程就是不斷打磨、不斷提升、不斷精益求精。”而這也成為他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小遺憾”背后的“大文章”
如今,王建偉憑借著勤奮好學的精神和過硬的技術能力,獲得了河東工匠、三晉技術能手、中鋁大工匠、有色金屬行業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和山西省特級勞動模范、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然而他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歇。處在焊接研究培訓中心班長位置上的王建偉深知高素質人才隊伍培養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性,這也是他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8年,由王建偉作為牽頭人的“建偉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通過發揮勞模的示范引領作用,吸納各個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於生產工藝、生產工具、生產平臺的創新,提高生產過程中的效益、效率和質量,在服務企業的同時,提升員工綜合創新能力。目前,工作室已經有四項創新項目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其中“一種脫硅槽管排調運支架”的創新項目一年就可以為企業節省50-70萬元的費用,而這項創新技術的應用還可以通過縮短檢修工期帶來更多的生產效益。
工作室榮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工作室的展示櫃裡看到,王建偉當年比賽留下的優秀作品靜列其中,這些作品是他的榮譽同時也是他的“小遺憾”。“我現在就希望能有更多的好作品可以把我的這些替換掉。”王建偉說。
其實對於人才培養,王建偉早就有所意識和行動,2012年起他利用晚上的業余時間先后為企業培訓了400多人次。經過他培訓的青年職工有的很快成為班組的生產骨干,30余名青工骨干充實到生產一線,還有的在焊接技能大賽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其中一人獲得山西省特種設備技能大賽焊工第一名,三人獲得第十六屆“中鋁工匠賽”焊工組第二、三、五名,兩人獲得運城市焊工技能競賽第一名和第三名好成績,大大提升了企業焊工隊伍的整體實力。
“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挖掘和培養有潛力的青年職工,有一些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在王建偉看來,青年職工劉鵬就是這樣一名有潛力的年輕人。在師傅引導和啟發式的教導下,劉鵬不僅提高了自身的綜合能力,還多次參與到創新工作室的課題研究中。
王建偉(中)在指導青年職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攝
談到今后的人才培養問題,王建偉和焊接研究培訓中心的同事們已經有了計劃,“我們計劃把已經顯露出技能優勢的年輕人集中起來,我們老職工會親自教授培養一些優秀的職工作為核心骨干。然后讓這些核心骨干每人再負責一定量的基礎工人的培訓,將知識和技術傳授給更多的職工,這樣以點帶面,將我們焊工的整體技術實力再提升一個檔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會根據學員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目的就是讓他們能夠在原有基礎上更高效的提升能力,同時也將進行更符合實際工作需求的培訓。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在整個培訓過程中繼續發現優秀人才,讓培訓教育產生接續效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
相關專題 |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