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0日08: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亞洲文明對話大會5月15日在北京開幕,在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提到了《詩經》《論語》等名篇經典,贊美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
引用名篇經典,也是習近平講話的一大特色,其用典精妙廣博,意境深遠,引人入勝。“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新時代學習工作室梳理今年習近平在重要場合引用的部分詩詞古語,帶您一起學習經典。
今天推出第一期。
原句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恆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
——5月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典故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左傳·隱公六年》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尚書·虞書·堯典》
解讀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引申到今天,就是與鄰邦之間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讓各個國家都能夠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如今各國相互依存度持續增加,隻有尊重、包容不同文明的存在,堅持互利合作,納百家優長,集八方精義,才能與世界各國一道,實現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正如習近平所說,“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這也正是“親仁善鄰”“協和萬邦”表達的寓意。
原句
今天,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
——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解讀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古往今來,將才良相大都經歷過艱苦環境的磨煉。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煉干部的品質,考驗干部的毅力。習近平在2013年五四青年節時也對青年們指出:“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
原句
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謂“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
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解讀
立志成為聖人,砥礪精進,就有可能成為聖人﹔立志成為賢人,就有可能成為賢人。青年當志存高遠,並由此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不僅要立志,還要“立大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
原句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民族復興的使命要靠奮斗來實現,人生理想的風帆要靠奮斗來揚起。
——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
——毛澤東《七古·殘句》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內篇·逍遙游第一》
解讀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是毛澤東早年寫下的一句詩,抒發了不畏艱難、奮發圖強的豪情壯志。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奮斗精神一點都不能少,中國青年永久奮斗的好傳統一點都不能丟”,鼓勵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毫不畏懼面對一切艱難險阻,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辟天地,在攻堅克難中創造業績,用青春和汗水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
原句
“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這既為青年施展才華、競展風採提供了廣闊舞臺,也對青年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
夕陽不駐東流急,榮名貴在當年立。
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
……
——權德輿《放歌行》
解讀
年輕的時候虛度光陰、無所作為,等到了老年即使再心懷悲戚也於事無補了。青年是苦練本領、增長才干的黃金時期,要抓緊時間學習知識技能,實現人生理想,擔當時代重任。正如習近平在講話中所說:“青年都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
原句
我們應該追求熱愛自然情懷。“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是生態文明的真諦。
——4月28日,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典故
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
——《資治通鑒》
解讀
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習近平在講話中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絕奢華和浪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倡導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懷。這些正是“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體現。
原句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恆的堅守。
——4月28日,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典故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詩經·蒹葭》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
解讀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既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有持之以恆的堅守,我們就能賦之以人類智慧,讓地球家園始終充滿生機活力。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央廣網、解放軍報等)
相關專題 |
· 學習路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