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8日17:02 來源:貴州日報
編者按
莽莽黔北深山裡,藏著一條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間蜿蜒盤旋。這條修建歷時36年之久,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滋潤了祖祖輩輩干渴貧窮的村莊。
修建這條生命之渠的領頭人,是81歲的共產黨員,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原支書——黃大發。
2016年10月25日,本報頭版頭條推出長篇通訊《歷時36年,老黨員黃大發——絕壁鑿出貴州“紅旗渠”》,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近日,本報記者深入團結村草王壩進行蹲點調研,深挖“大發渠”背后的故事,於今日起連續推出三篇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青山不負英雄志
3年,“頭牛”拉犁耕耘希望的田野,這是塘約村支書左文學的年份。
6年,“羊書記”脫貧攻堅大情大義,這是姜仕坤扎根晴隆忘我奉獻的年份。
13年,啃山不止挖通進村隧道,這是“女愚公”鄧迎香的年份。
36年,絕壁鑿出貴州“紅旗渠”,這是老支書黃大發的年份。
年份不同,一樣精彩,一樣醇香。
“一根筋”拉直幸福的彎道,“一股勁”犁出希望的田野——“年份英雄”們堅毅執著、有勇有謀,“一輩子,一件事”的堅守與實干,為一個時代鐫刻光榮與夢想。
青山不負英雄志,“年份”未必付紅塵。堅守有成、實干有成,“年份英雄”的精神張力必然能激起最廣泛的共鳴: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事在人為。
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更多的獲得就在前方,但通達之路絕非坦途,依然需要一股“啃穿山洞”、“絕壁天河”的英雄氣縱橫馳騁。
青山無言,大地無言,卻是最厚重的史冊。在這本史冊上,當“年份英雄”成為普遍的價值追求、成為共有的精神常態,多彩的貴州必定能刻下更加多彩的幸福畫卷。
點點春雨,鳥鳴山澗。春天的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生機勃發,綠野田疇,忙碌自在。
一大清早,兩輛大巴車載著遵義市近百名黨員干部,懷著敬仰的心情來到這裡。在靈寶山上,在擦耳巖旁,在修渠勇士們當年鑿石引水的絕壁下,他們在尋找、在沉思……
半個世紀前,關於草王壩修渠引水的藍圖被鋪開,老支書黃大發把實現夢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巖——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過年才有米湯喝。”1995年前的草王壩因為缺水,全村種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飯,隻能吃包谷沙,無水、無電、無路,男人娶不上媳婦,光棍村的名聲不脛而走。
水,是草王壩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歲歲的盼喲!
1936年出生在草王壩的黃大發,從小是孤兒,靠著給鄰村的親戚賣力氣干粗活拉扯長大。1959年,23歲的黃大發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
黃大發立誓:決心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山崖,開始了這段艱苦卓絕的修渠歷程。
草王壩缺水,但幾公裡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隻要劈開阻隔兩村的靈寶山,螺螄河的水就能流進草王壩。
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測量靠豎起幾根竹竿用眼睛瞄﹔沒有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沒有起重設備,就在腰間拴根草繩下到擦耳巖用錘子鑿。不知道什麼叫導洪溝、分流渠,洪水一來,溝渠和草王壩人的心被沖得七零八落。修修補補十幾年,水就是進不了草王壩。
有人斷言,草王壩的人就是這個命,別再想吃上白米飯。
難道草王壩人隻能安於宿命,甘心祖祖輩輩受窮?“草王壩人祖祖輩輩盼水,我們共產黨人不去干這事,還有什麼臉面去面對他們,不管有多難,就是要拿命去換!”黃大發思忖。
修渠失敗,黃大發沒有選擇蠻干。1989年,53歲的黃大發被抽調到楓香區水利站協助工作,他暗下決心學習水利技術。不識字,就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不懂測繪,就纏著技術員就著圖紙講解……三年時間,他積累了大量修渠知識。
黃大發要重啟修渠計劃。經過專業測繪和精心謀劃,修渠項目再次得到縣、鄉政府支持,從當時並不寬裕的財政裡劃撥6萬元資金和38萬斤玉米。
被貧窮和干渴沖散的人心還能聚齊嗎?為了檢驗群眾修渠的決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題:草王壩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湊齊1萬元現金,水利站技術人員馬上就位!
黃大發連夜跑回村裡召集村干部開會,決定按每畝土地39元逐戶收取集資款。動員會上,有人抵制。黃大發的舅公楊春發指著他說:“大發,你要把水引過來,我手掌心裡煮飯給你吃。”散會后,楊春發還是悄悄將39元錢塞進黃大發的手裡。
幾斤黃豆,幾隻雞,幾斤蜂糖,陸陸續續湊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鄉場上賣了換錢,總算湊足了一大摞皺皺巴巴的集資款。
1992年春天,水渠動工。每天,兩百多人的隊伍跟著黃大發扎進深山修渠,施工隊負責在前面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著挑土方砌堡坎。
修渠難,物資運輸難,聚攏人心更難。不通路,水泥、石粉靠人背馬馱運上工地﹔沒有后勤保障,包谷沙搭配酸菜冷洋芋一天隻吃兩頓,可人心聚不齊,這渠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
“黨員思想落后,群眾就不齊心,我們怎麼對得起共產黨員這個稱號?”每月初,黃大發都要在晚上召集村裡20個黨員開會,號召黨員沖鋒在前。
過年了,大家都想過個閑年,卻看到黃大發帶著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沒錢買,黃大發赤腳步行二十多公裡去背炸藥,腳板磨破皮,雙腳血淋淋的,管倉庫的工作人員想要資助他買雙鞋穿上,他卻婉拒了。
春去冬來,餐風露宿,三年時間,草王壩人勒緊褲腰帶,用雙手硬生生鑿出了絕壁引水的奇跡:一條跨3個村,十余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大渠終於竣工。
1995年端午節,當汩汩清流從溝渠一瀉而下時,草王壩全村老少扛著鋤頭一路呼嘯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把祖祖輩輩刨食的旱地變為稻田。
半坎組49歲的徐開倫和黃大發跪在地裡熱淚縱橫,年年歲歲的盼喲,終於圓夢了。這年春節,村裡家家戶戶把平日裡舍不得吃的新米煮上一大鍋“敞開干”,徐開倫一口氣干了五大碗。
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
群峰壁立,流水淙淙﹔山風拂面,壯志有聲。
回望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修渠故事,找尋“年份英雄”那些光芒閃耀的信仰足跡,就是為了在新的歷史階段,探尋和汲取不竭的動力源泉。
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白粉牆……如今的草王壩,新農村建設步伐正在加快。在黃大發和村兩委的努力下,群眾正逐步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全村現有核桃5200多畝、柚子650畝、海椒2000畝,牛羊養殖大戶超過30戶。去年底,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6500元。
“團結村計劃2017年從貧困村出列,這是任務,也是使命!”村主任沈仕章正在加緊上報減貧名單,其他村干部已經分頭下到村民組,發動村民規模種植辣椒、柚子、核桃。在鄉野田疇,林間地頭,村支兩委正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制,確保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變幻的是時空,不變的是宗旨。
大發渠像一座歷史碑刻,銘記著那一段崢嶸歲月﹔更像一堂永遠的黨課,啟迪我們,隻要真心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創造不了的奇跡。(記者 冉斌 馬剛)
相關專題 |
· 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