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8日09: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上至下依次為王蒙(彭世團攝)、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庫爾班江·賽買提、阿依木汗(朱少軍攝)、阿迪力。 |
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
我的心永遠不會離開新疆
記者 賀 勇
8月,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揭曉,81歲的著名作家王蒙憑借具有濃郁新疆風情的小說《這邊風景》一舉獲獎。這是一部“特殊”的作品,它是王蒙上世紀70年代在新疆工作期間創作的長篇小說,因各種原因未曾付梓, 直到2013年才正式出版,一經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被譽為西域的“清明上河圖”。
實際上,王蒙並不是新疆人,他29歲進疆,直到45歲才回到北京,在新疆度過了16年,用他自己的話說“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在這裡度過”。他把新疆視為第二故鄉,並以新疆為主題創作了《這邊風景》《你好,新疆》等大量的文學作品,他自己也曾說,“沒有新疆的這16年,也不會有后來的作家王蒙。”
初識新疆
1963年,王蒙向組織提出了到新疆安家落戶的要求,帶著妻子孩子離開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北京, 到了烏魯木齊。一年多后,他又一次舉家西遷,在邊境小城伊寧市郊巴彥岱公社安下家來。
巴彥岱是一個以維吾爾族人為主的村鎮, 在那裡王蒙與農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王蒙回憶說, 在巴彥岱他與父老鄉親們相處得十分融洽,維吾爾文化中通達、樂天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他,讓他學會了以多樣性、復雜性、廣博性來驅趕心靈的寂寞。
新疆16年這段“難忘的、 奇特的與珍貴的”生活閱歷, 已把王蒙生命的一部分永遠留在了新疆。他之后的作品中字裡行間全都浸透著一種濃烈的 “戀疆情結”,而伊犁的巴彥岱,則是這種“情結”中最為生動、強烈和感人的集中表現。
讀懂新疆
新疆16年生活,給予王蒙最大的財富是他熟練掌握了維吾爾語,使他有了“另一個舌頭”。
王蒙的維吾爾語水平達到什麼程度?一次,王蒙用維吾爾語朗誦毛主席著作,還曾經被鄰居維吾爾族大娘誤以為是收音機裡的維吾爾族播音員在廣播。
精通維吾爾語使得王蒙掌握了一把走進維吾爾族歷史和文化的鑰匙,能夠透過日常生活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維吾爾族人。
這次獲獎的《這邊風景》講述的就是新疆普通人的故事。正如維吾爾族詩人熱黑木·哈斯木所說:“漢族作家反映維吾爾族生活,能讓維吾爾族讀者稱贊叫絕,說到底,就因為王蒙通曉我們的語言文化,懂我們的心。”
多年在新疆工作、生活,王蒙對伊斯蘭文化也深有研究。“我在新疆那麼多年,幾乎從來沒有看到那種極端的、反世俗生活的傾向,現在這些都是受境外影響。”他說,“宗教極端勢力是反人類、反文明的,是整個新疆的敵人。”
情系新疆
1979年,帶著戀戀不舍的心情, 王蒙離開生活了16年的新疆。回京后盡管十分繁忙,但他仍與新疆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今年3月,王蒙在中央民族干部學院為新疆學員授課。他說,“每次見到新疆老鄉,我就高興,‘顯擺’我的維吾爾語。”
王蒙一直以各種方式關注關心新疆的發展。他常常有機會 “回家探親”,每一次都出現許多動人的場面。當地的群眾干部一直把王蒙當作自己的親人。“其實我並沒有為新疆做過大事, 我認為新疆人民對我如此厚愛,可能是因為他們能夠通過我的作品,體會到一份理解和尊重,感受到漢族人民是他們真正的朋友與親人。”王蒙說。
王蒙說他一有機會還要回到新疆,回到那片神奇的土地。“我永遠相信新疆各族人民的團結和友誼。祝福新疆!祝福各族人民!祝福文化、宗教、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諧共處!”
自由攝影師庫爾班江·賽買提
讓遙遠的新疆變近了
記者 王昊男
2014年10月,隨著圖書《我從新疆來》的面世,此書的作者,一位維吾爾族80后攝影師,很快成為中外媒體追逐的焦點。在書中,他用真實的鏡頭和樸素的文字,講述了100名來自新疆的普通人的故事。亦如他書中的主人公,作者庫爾班江·賽買提同樣來自新疆,他自己的經歷其實就是《我從新疆來》的第101個故事。不久前,在北京一個咖啡館,庫爾班江坐到了記者面前。
為學漢語出和田
庫爾班江毫不避諱地告訴記者,以前的他打過拳擊、賣過烤肉、販過玉石,小時候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世魔王”,“偷過鄰居家的狗、部隊裡的豬,離家出走也是常有的事。”
庫爾班江出生在和田,父親是位做了30多年玉石生意的商人,“父親告訴我一定要學好漢語。”1998年,庫爾班江考上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師范學校漢語專業的中專班,他第一次離開了和田,離開了家。為了學好漢語,到學校后,庫爾班江主動提出要和漢族同學一起居住。“大家住在一起都成了兄弟,他們還教我用漢語給初戀女友寫信。”
為了夢想奔北京
1999年那年生日,庫爾班江買了一臺鳳凰D2000相機,由此開始了他的逐夢之旅。
就在庫爾班江即將畢業之際,他父親的生意失敗,選擇了失蹤。從給人拍照、開“話吧”,到最后像父親一樣做玉石生意,其間他從沒放下過手中的相機。也是在這期間,庫爾班江認識了他后來的“干爹”,喜愛和田玉的紀錄片攝影師孟曉程。
2004年,庫爾班江終於在河南的一個小旅館,找到了失蹤4年的父親,而此時的庫爾班江自己卻陷入了賭博迷途。正在和田拍攝紀錄片《森林之歌》的孟曉程夫婦聞訊趕來,邀請他到攝制組做攝像。在父親的支持下,庫爾班江跟隨攝制組一頭扎進了庫爾勒的胡楊林。與紀錄片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讓庫爾班江深深地愛上了這個行業,也真正的找到了自己的夢想所在。2006年,在孟曉程夫婦的幫助下,庫爾班江進入中國傳媒大學進修。
帶著故事走世界
畢業后,庫爾班江定居北京,參與了包括《舌尖上的中國》在內的很多紀錄片的拍攝。
2009年“7·5”事件發生幾個月后,庫爾班江被房東“趕出”了家。“個別恐怖分子的暴行,直接影響了在內地生活、工作的新疆人。”
“暴恐事件后,人們不再那麼關心新疆的風光,而是更想知道新疆人的真實生活。”拍一部紀錄片的想法油然而生。但由於資金沒到位,隻好暫時放棄。但庫爾班江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追蹤採訪在內地工作生活的新疆人。
行程數萬公裡、20多個城市、500多名採訪對象,庫爾班江一個人完成了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之前暫時擱置的6集紀錄片,也在圖書上市后重新啟動,目前正在緊張地拍攝制作過程中。
“由於資金不足,我在網上發起了眾籌。”庫爾班江說,“沒想到很多參與眾籌的人,甚至都沒有去過新疆,他們用實際行動給了我力量,給了我做下去的勇氣。”
庫爾班江經常出國,每次他都會給遇到的人講他所記錄的故事。“我所記錄的是新疆人的經歷,但講的卻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故事。”庫爾班江告訴記者,受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和學者聯盟邀請,他將在近期到美國哈佛、斯坦福等多所大學巡回演講,題目是《遙遠的新疆——很近的新疆人》。
語言學家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教授
我一直把自己看作學生
余榮華 施怡文
學術生涯從新疆開始,在北京深造,又遠赴日本和德國留學、講學、教學,先后獲得兩個博士學位,已獲得德國永久居留許可,卻於2009年全職回國工作,現擔任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院長。
語言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教授的經歷,看似復雜,其實簡單而純粹——在語文學和語言學兩個領域開拓鑽研,成為國際一流學者,再努力報效祖國、回報家鄉。
遠行
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1964年出生於新疆喀什岳普湖縣。維吾爾語是母語,中學選修漢語,在新疆大學就讀漢語專業,漢語開啟了他的語言研究之路。
當年,因為學習了漢語,他有機會較系統地學習語言學理論。大學畢業后,阿不都熱西提留校工作,並破格得到考研機會,成為新疆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方向通過國家統考、考取碩士研究生的第一位維吾爾族研究生。
學術視野逐漸打開,阿不都熱西提邁出遠行的步伐。1993年,他考上我國知名突厥學家耿世民教授的第一批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研究生。“我一直把自己看作是一名學生,不斷確立新的目標和學習領域。”獲得第一個博士學位后,又到日本攻讀第二個語言學博士學位,之后,在日本、德國等國從事教學、研究工作。
歸來
求學是艱辛之旅。來北京,阿不都熱西提告別了妻子和隻有兩歲的兒子。在國外,既要適應當地的生活、文化,更要接軌國際學術規范,縮小學術差距。
在生活日益習慣、學術得到認可,且通過應聘在德國得到固定學術職位后,阿不都熱西提卻選擇了歸來。他2008年回國參加學術會議時,偶然獲悉“長江學者”的消息,很快決定應聘。同年獲批,次年開始在中央民族大學工作。
為什麼歸來?他說:“博士畢業后,未能為母校作多少貢獻,一直感到很內疚。這一次,我想是報效母校和祖國的好機會。” 這些年來,阿不都熱西提的工作重心完全在國內,在中央民族大學建立了“西域中亞語文學研究”等多支學術團隊,培養了一批語言學和語文學領域的青年人才。
牽掛
“中央民族大學不同民族師生和睦相處、安心學習的氣氛,對我開闊視野、培養開放的性格產生很大影響。”當年的師友,成為他終生的學習目標和學術同伴。無論在哪裡,阿不都熱西提始終牽掛國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
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領域,既有光榮的傳統,也面臨學術隊伍斷層等問題。“‘一帶一路’建設,尤其是‘絲路人文’建設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機遇。”阿不都熱西提說,研究的深入,一定能為提高我國的民族教育水平、推動民族團結、創造和諧社會作出實質性貢獻。
每年都回新疆的他,感受著這裡的發展變化,還被新疆師范大學聘為“昆侖學者講座教授”,每年拿出時間參與教學和科研。雖然全家一起回新疆的機會很少,但心不曾離開。“非常希望家鄉穩定、平安,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願新疆成為現代中國和現代世界最繁榮、最有特色的成員!”
“新疆媽媽”阿依木汗
饅頭掰開大家吃
記者 朱少軍
“饅頭掰開大家一起吃。”這是阿依木汗常說的一句話。
阿依木汗·烏斯滿,是天津濱海新區的知名企業家,天津市新疆商會副會長。她從一個擺攤賣羊肉串的小商販,到目前擁有兩家商貿公司,每年僅新疆優質林果產品的出口額就達到700萬元。事業成功之后的阿依木汗投入大部分精力、財力,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同胞。
1993年以前,家住新疆昌吉的阿依木汗和丈夫阿裡木,都還捧著讓人羨慕的“鐵飯碗”。然而,1993年,懷揣著對大都市的向往,阿依木汗夫婦不顧父母反對,辭去穩定的工作,來到了天津。
“剛來這兒時,幾個人租住在一個簡陋的平房裡,隻有8平方米,一張床、兩把椅子。”阿依木汗說,因為沒有其他手藝,隻能靠賣羊肉串謀生。
隨著天津的快速發展,很多大型百貨商場的開業帶動了消費。阿依木汗看到商場的人流量這麼大,在大洋百貨門前的空地上,租了個固定店面開始經營。由於用心經營,味道正宗,在1995年左右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百萬元。
2009年,在許多同行競相效仿的時候,阿依木汗又琢磨新的經營項目,門面也向周圍擴展。富起來的阿依木汗開始借助津疆兩地經濟互通的東風,將家鄉的農副產品出口,並利用自己的優勢相繼開了兩家公司,生意越做越大。
阿依木汗還有一個響亮的稱謂叫“新疆媽媽”,那是很多受她資助的貧困學生對她的尊稱。
阿依木汗捐資助學始於2006年。那一年,她在送女兒入學時,遇到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營養不良生病,由此產生了助學想法。
2006年至2012年,她出資4萬余元,資助了西北民族大學的6名困難學生,每個月每個孩子資助500元,直到這些孩子畢業。2012年,她與天津市微山路中學新疆內高班簽訂了10年協議,每年資助5名家庭困難卻品學兼優的孩子,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費。此后又同天津市河北區教育局簽訂了10年捐資助學計劃,兩地共計出資12萬元,資助10名學生。
在阿依木汗捐助的學生中,既有維吾爾族學生,也有漢族學生,阿依木汗一視同仁。
“一個饅頭掰成幾塊,大家一起吃,大家都高興。如果自己一個人吃,讓別人看著、餓著,心裡怎麼能好受呢?”阿依木汗這樣打比方。
為了幫助外來務工人員和當地下崗職工就業,阿依木汗的店面出租價格總是大大低於市場價格。她自己的公司,還優先安置了60名下崗職工和殘疾人。
誰家的孩子上學入托有困難,她出面協調﹔誰回家沒路費,要多少她給多少,從不打借條﹔誰鬧事,她把他請到家裡免費吃住,做調解疏通工作,慢慢地,她成為當地同胞最信任的“知心姐姐”。
“如果沒有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我什麼事也干不成。”阿依木汗表示,自己創業成功受惠於政府的幫助,如今她也願意幫助政府去分擔一些工作。
“切糕王子”阿迪力
用美食搭建橋梁
記者 侯琳良
“兒子,好樣的!”今年年初,新疆青年阿迪力·買買提吐熱的父母,專門到湖南長沙探望兒子。看到兒子的事業蒸蒸日上,兩位老人原來對兒子大學畢業后留在長沙抱有的擔憂一掃而光。
眼前這位被稱為“切糕王子”的阿迪力,戴著一頂黑色花帽,深目高鼻,在長沙市麓谷的一棟寫字樓裡,特別顯眼。
不到3年時間,他從一位長沙理工大學的畢業生,成長為一家電商企業的董事長,“維漢合伙人”故事,被媒體追逐報道。
故事的開始,源自一塊切糕。2012年,湖南岳陽估值16萬元的切糕事件發生后,切糕成了“坑人”的代名詞。
“切糕沒有那麼貴,網上賣的切糕圖片根本不是我們吃的。”正在長沙理工大學讀書的大二學生阿迪力,出生於新疆莎車縣,盤算著為記憶中的美食正名。
在學校附近租下一個房間,買來一口鍋,從家鄉購進原材料……2012年底,阿迪力和同寢室的漢族同學蔣金亞、學弟蔣春楊,3個人一起在網上賣起了切糕。
“我們騎電單車送貨上門,走遍了長沙的大街小巷。”阿迪力回憶。隨著媒體的不斷關注,生意越來越紅火。2年后,3人大學畢業,合伙成立湖南夢想起航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注冊了商標“切糕王子”。切糕賣得很火。2014年5月1日上午,正在登岳麓山的阿迪力,接到小伙伴們的電話:“趕緊來公司,忙不過來了。”正值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新疆切糕,淘寶店的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那段時間,公司一天最高能售出20多萬元切糕。
“我們身上集結的民族團結、大學生創業等要素,讓我們創業走得比一般人更順利。”阿迪力說。
“阿迪力非常踏實、肯干,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合伙人蔣金亞坦言。
手工制作切糕,一天最多隻能做1000多片。面對越來越多的訂單,3位小伙伴商量,引進機械化生產。公司從沿海購進了設備,一天產量能夠達到5噸。“保証切糕的品質,這是我們創業過程必須堅守的一條底線。”蔣金亞說。
3位合伙人的故事,持續得到媒體關注。輿論紛紛評價,他們正好承載著我國民族大團結的夢想。
3位青年並沒有忘記對社會的回報。2014年8月,雲南魯甸縣發生地震,阿迪力和公司員工長途奔波1200多公裡,將5噸切糕送到重災區。
阿迪力的維吾爾族身份,讓公司在湖南的發展擁有許多綠色通道。目前切糕的生產廠家,是學校和當地政府幫著找的一家糖果公司﹔遇到燃眉之急,政府幫助聯系了50萬元的無息貸款。
目前公司擁有100多名員工,每天銷售額達10萬左右,截至8月底,完成銷售額3000多萬元。阿迪力說,今年的目標是實現1.2億元銷售額。
如今,公司正在搭建一個零售平臺,計劃把新疆的其他特產,如紅棗、葡萄等,銷售到內地。“希望我們能成為一座美麗的橋梁。”阿迪力說,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讓更多人了解新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28日 23 版)
相關專題 |
· 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