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衛 庶 張志鋒 王 梅
2014年09月22日09: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積極推進平安青海建設,全省社會大局比較穩定
記者:去年,青海省委作出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的部署,請您談談這方面的考慮。
駱惠寧: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同時也是除西藏以外的最大藏區,處在反分裂斗爭一線。來青工作10多年,我深感青海的許多事情都與民族工作密切相關,必須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
多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積極推進平安青海建設,全省社會大局比較穩定。但從2008年藏區發生系列事件到近年發生的自焚事件看,我們同境內外分裂勢力的斗爭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是尖銳的。特別是十四世達賴集團高調宣揚“中間道路”。加之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還比較低,影響長治久安的深層次問題不斷顯現。
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方向,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委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審時度勢,作出了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的部署,就是要進一步夯實反分裂斗爭的思想、工作和群眾基礎,解決突出問題,推動維穩由較多依靠應急處置向更好依靠長效機制轉變,從而實現在社會環境比較和諧的條件下,保持青海特別是藏區持續穩定。
提出三年強基礎、八年創先進的“兩步走”奮斗目標
記者:為了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你們著重採取了哪些措施,目前進展情況如何?
駱惠寧:制定出臺了《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實施綱要》,提出了三年強基礎、八年創先進的“兩步走”奮斗目標。前三年,集中解決影響穩定的突出問題,為先進區創建打下堅實基礎。
重點抓了五個方面工作。一是嚴格依法治理。高舉法律旗幟,嚴厲打擊各種分裂破壞活動。依法調處矛盾糾紛,開展排查化解專項行動。一年來,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38183件,化解成功率94%。二是強化思想引導。抽調4800名藏漢雙語干部,成立100多個宣講團進村入寺,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引導僧俗群眾明辨是非。三是夯實基層基礎。全省新增的6919個編制全部落實到藏區基層。從省、州市、縣三級抽調5189名干部,支援217個藏區鄉鎮﹔3804名干部帶項目、帶資金進駐634個村扶貧幫困﹔選派232名優秀干部到后進村擔任“第一書記”。建立鄉鎮工作崗位補助制度,有效穩定了基層隊伍。四是改進寺院管理,加大寺院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省74.2%的宗教教職人員參加了養老保險,93.4%參加了醫療保險。五是狠抓窗口單位。加強民族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提高窗口單位服務水平,防止傷害民族感情的現象發生,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這些措施,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把握反分裂斗爭的主動權,保証社會大局持續穩定。
實現科學發展和長治久安,夯實治青理政根基
記者: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是一項系統工程。請問青海在發展、民生和生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駱惠寧:在發展上,我們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建成了一批事關藏區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培育了一批重點產業和特色經濟。去年,全省藏區生產總值、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了11%、11.5%和17.1%。同時,採取傾斜政策,大力支持少小民族發展。在民生上,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去年,全省用於民生資金佔財政總支出的75%。我們大力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形勢持續穩定。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養老保險、城鄉低保、失業保險等標準穩步提升。全面推行“1+9+3”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積極穩妥推進“雙語”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公立醫院改革、分級診療、應急救助制度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大力推進各類住房建設和草原新帳篷行動,城鄉居住條件得到根本好轉。堅持精準扶貧,一年內20多萬人實現了脫貧目標。去年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1%和15.5%,高於GDP增速。青海在生態上戰略地位重要,經過不懈努力,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記者:如何持續抓下去,確保實現建成先進區目標?
駱惠寧:我們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不斷加強組織領導。要求各級黨委切實負起責任,實施“一把手”工程。省委成立了創建領導小組,我擔任組長。各地黨委“一把手”都親自掛帥。各地各部門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創共建。其次,不斷加強薄弱環節。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區,穩定隱患較多。我們首先在該區的班瑪縣集中開展了為期半年的綜合整治,徹底扭轉了一些社會亂象。目前,正在推廣“班瑪經驗”,對薄弱鄉鎮進行綜合整治。再則,不斷改進干部作風。省、市州、縣三級常委大規模下基層蹲點調研,深入一線指導工作。各級機關干部全面開展多種形式的聯系群眾、服務基層活動?,F在廣大干部的作風變了,執行力提高了。為了鞏固擴大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最近,我們做出了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的部署,努力到2020年,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在全國前列。進一步夯實治青理政的根基。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22日 1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