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環
北大靜園一角(資料圖片)
5月5日,北京大學宣布成立燕京學堂和設立中國學學科,從那時開始,北大校園內外的質疑聲就不絕於耳。7月9日,質疑的矛盾雙方在北大進行了一場特殊的對話,質疑、回應,再質疑、再回應……師生代表和校長王恩哥、副校長劉偉等校領導面對面交流,答復相關問題。那麼,燕京學堂為什麼遭到質疑?校方堅持主辦的理由又是什麼?燕京學堂會成為一些師生擔心的北大“特區”嗎?
焦點1:選址靜園是否合理?
【質疑】
按照燕京學堂宣布的計劃,燕京學堂將設定為住宿式學院。正是這一點成為許多師生對燕京學堂質疑的第一個原因。按照之前公布的方案,住宿式學院選址在靜園六院,而靜園六院及其圍合起來的靜園草坪在不少北大師生看來,是他們活動的重要場所,承載著所有北大人的情感。校方將燕京學堂選址在此,之前沒有廣泛征求師生意見,不僅傷害師生情感,更損害了師生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另外,許多師生擔心,燕京學堂提供“高大上”學生宿舍,會使其成為“校中校”“園中園”,從而成為北大的一個“特區”,進而破壞了北大人一直秉持的平等,而這種平等對一個學問之地尤其重要。
【回應】
校方認為,選址靜園有其合理性。劉偉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靜園六個院子就是學生宿舍。現在,學校考慮、論証將一院到六院通過內部修繕改造成燕京學堂的校舍,也是延續了學生宿舍的功能。在建設期間,靜園草坪照常開放。明確是修繕,靜園一草一木都不會動。”
對於燕京學堂是否會成為“特區”,劉偉表示:“燕京學堂大部分老師都來自現有院系,在新環境裡最終受益的是全校同學。燕京學堂是眾多學院裡的一個,是適應時代需要,做的一個教改項目,有傳承,有創新。當然我們的目標和設想也不會一蹴而就,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在辦學模式上的探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改革的過程中,各個學科、院系之間發展不平衡的情況肯定會出現。我們要做的是不斷拓寬辦學資源、爭取各方支持,不斷提升全校整體發展水平。”
對於由此產生差別的學生住宿條件,劉偉說:“北大學生住宿條件不好是多年的問題,近年我們加大力度改善學生住處。今年是北大歷史上,也可能是半個世紀以來解決學生宿舍問題的高峰期。到明年秋天,改造完畢,國內外學生都會安排好,到2016年徹底解決。學校希望為下半個世紀做準備,基本上,20年~30年甚至更遠都能保証。”
燕京學堂選址仍未最后確定下來。校方在會上表示,關於選址問題,未來還可以再召開座談進行商榷,目前最終方案尚未敲定,歡迎師生參與討論。
焦點2:學科設置是否科學?
【質疑】
對燕京學堂的第二個質疑是中國學的學科性質與設置的科學性。按照之前公布的方案,學堂將開設一年制的中國學碩士項目,包含“哲學與宗教”“歷史與考古”“語言、文學與文化”“經濟與管理”“法律與制度”“公共政策”6個方面的課程體系,主要以英文講授,部分課程仍會使用中文。2015年9月,計劃第一屆學生入校,其中包括65名海外學生、35名大陸學生,學生將獲得全額獎學金。在教師的配置方面,從北大現有教師中聯合聘任30人,從國內外公開招聘“杰出學者”20人,並邀請“國際頂尖訪問教授”20人。
對這一方案,持質疑態度的師生意見主要是:一年制能否培養出中國學人才?他們認為,一年時間,絕大多數精通漢語的中國學生都不一定夠,對於外國留學生來說更不可能。以英文授課的中國學,是不是不太符合中國學的內涵?
【回應】
對於外國學生在一年這麼短的時間內如何對中國文化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劉偉表示:“年限只是一個條件,重要的是內容和標準。時間是一個要求,保証學習質量最重要的是內容。牛津劍橋本科是三年,一個學期兩個月,這也是一種模式。從另一個角度,北大本科四年,有不少同學獲得雙學位,怎麼衡量年限?現在加緊推動3+2和3+1項目,本科碩士都在做,質量都有保証。另外,說到語言,我們也不能等著外國學子學習好了中文才能學習中國文化與文明。據了解,樸槿惠所讀的是馮友蘭先生在美國講學期間用英文寫作的《中國哲學簡史》,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劉偉介紹說,燕京學堂在國際高校中獲得了良好的回應。校長王恩哥上個月到牛津大學訪問,見到了羅德獎學金的執行方羅德學院的負責人,他們對燕京學堂的理念十分認可,並且願意進一步探索和北京大學合作的可能性。
一方是師生的質疑,一方是校方的堅持,圍繞燕京學堂的討論在北大還會繼續下去,但這種對話的開始,對中國大學而言,何嘗不有其特殊的意義呢?(本報記者 王慶環)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