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聯(lián)軍 通訊員 劉運良 袁青飛
焦裕祿紀念館解說員(左二)講述焦書記與群眾交朋友的故事。袁青飛攝
記者在河南蘭考採訪,經常聽到老百姓說這樣的話:焦書記是個愛交朋友的人。
那麼,焦書記愛交哪些朋友呢?記者沿著焦書記當年跋涉在田間地頭、風口沙窩的足跡尋訪,細細梳理,他愛交4種朋友。
一是熱愛勞動的朋友。在蘭考縣牛王廟鄉(xiāng)老韓陵村,老飼養(yǎng)員蕭位芬的孫子蕭順興,把記者拉到一棟兩層小樓前。50年前,這裡是生產隊的飼養(yǎng)棚,焦書記曾一連三晚住在這裡,和蕭位芬促膝談心,向他請教改變蘭考窮面貌的方法,甚至跟他學喂牲口、種泡桐的技術。
“爺爺是聞名全縣的勞動模范。那晚,焦書記抱著鋪蓋卷說要和他在飼養(yǎng)棚住,爺爺一聽,就連忙把焦書記往外推,說這裡又臟又臭,您是縣委書記,可不敢受這委屈!”蕭順興告訴記者,“焦書記卻說,您熟悉農村情況,生產經驗豐富,我是專門來向您老人家請教的!”
蕭順興介紹,當時面對如此誠懇的焦書記,爺爺無奈,隻好把焦書記請了進來。那三天晚上,爺爺掏心窩子說了很多:“咱這裡的沙土地是老百姓的窮根子,也是命根子,這裡能種泡桐樹,用它壓風擋沙好處多﹔最適合種花生,花生能糊口,花生秧又是喂牲口的好飼料?!苯箷浽诨椟S的燈光下邊聽邊記,連聲稱好。
不久,焦書記把蕭位芬的建議向全縣做了推廣。后來,焦書記經常來這裡,一進門就像到自己家裡一樣,大大方方地坐在地鋪上和蕭位芬嘮家常。
二是有一技之長的朋友。在城關鄉(xiāng)胡集村麥田邊,年逾古稀的村民劉三向記者講述了“‘地貓’肖佩福坐縣委小車”的故事。
1963年春天,焦書記從山東老家弄來了幾千斤花生種子分給全縣各個生產隊,並在老韓陵村試種??蓻]想到的是,花生快要長成時卻招來了鼠患。焦書記四處打聽滅鼠良方,有人告訴他閆集公社有個“捕鼠奇人”叫肖佩福,一天能徒手捉100多隻老鼠,人送綽號“地貓”。
第二天,焦書記親自安排縣裡唯一一部小車,把肖佩福接到老韓陵村治鼠,不久鼠患果真沒了。后來,焦書記和肖佩福做起了朋友,請他開辦了四期滅鼠培訓班,培養(yǎng)了一大批捕鼠能手,確保當年全縣的花生有了好收成。
三是生活困難的朋友。那是個風雪堵門的日子,焦書記走訪貧困群眾,來到梁孫莊一戶普通農家,這裡住著一對無兒無女的老人。老大爺梁俊才患病躺在床上,老大娘雙目失明。焦書記一進屋,就坐在老人床頭噓寒問暖。
老大娘一邊用顫抖的手上下摸索著焦書記,一邊問:“你是誰呀?大雪天來干啥?”焦書記輕聲回答:“我是您兒子! 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贝撕?,焦書記多次帶著紅糖、地瓜干前來看望,並與兩位老人結成了“忘年交”。在梁孫莊,不少群眾告訴記者,老大娘去世前,讓人用架子車拉她到焦書記墳前燒紙錢,還問:“如今俺富了,老焦有錢花嗎?”
四是人窮志不短的朋友。記者來到當年被焦書記樹為“四面紅旗”之一的韓村,時任韓村生產隊副隊長的曹金堂老人介紹,1962年秋天全村遭受澇災,每人僅分了12兩紅高粱穗。那年冬天,焦書記隔三差五就會住到韓村一些困難群眾的草庵子裡,和鄉(xiāng)親們一起勞動,並在縣裡大會上請這些“人窮志不短”的朋友走上主席臺,大張旗鼓地表揚他們。
焦書記究竟交了多少農民朋友?連和焦書記下基層最多的原縣委通訊干事劉俊生老人也數不過來。談及當前黨員干部的“朋友圈”“交際圈”,劉俊生感慨地說:“焦書記當年說過,不和群眾交朋友的人是孤獨寂寞的。少數黨員干部把脫離群眾當成了‘光榮的缺點’,與老百姓溝通交流少,都不知道怎麼拉家常了!”
“我們經??诳诼暵曊f要為人民服務,不和群眾在一起,你到底要為誰服務?”一次救災動員會上,焦書記曾用嚴厲的語氣批評個別不願到基層、對救災有畏難情緒的干部。開封軍分區(qū)司令員金建忠深有感觸地說,“和哪些人在一起,是黨員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風建設的‘風向標’,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底色?!?/p>
返回路上,再次途經那片泡桐林,記者陷入沉思:50多年來,它之所以歷經風雨洗禮而愈發(fā)繁茂,歷經歲月磨礪而更加偉岸,就因為它的根深植於這片土地。
記者感言
深入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任何黨員干部如果脫離了群眾,疏遠了和群眾的感情,就會寸步難行,失去元氣,百病叢生。
毛澤東同志曾用“種子”和“土地”來形容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與什麼樣的人交往,有一個什麼樣的“朋友圈”“交際圈”,不僅僅是個人喜好、修養(yǎng)格調的問題,更是作為執(zhí)政黨能否保持先進性、鞏固執(zhí)政基礎的重大問題。
我們的黨員干部隻有始終牢記焦書記“不和群眾在一起,你到底要為誰服務?”的告誡,自覺到群眾中去,與群眾水乳交融,才能不負國家和人民的重托,我們黨的事業(yè)才能生生不息、歷久彌堅。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