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深化改革元年的起跑線上,如何破除思想觀念上的障礙,抓住用好深化改革新機遇,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全國人大代表、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日前接受了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專訪。
羅志軍說,未來10年是江蘇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關鍵意義的階段,無論是從有效應對宏觀環境的復雜變化,還是從江蘇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未來趨勢來看,都必須把改革作為全省發展的頭等大事,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推進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一招”。
從興辦鄉鎮企業到發展民營經濟,從創辦開發園區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從城鄉發展一體化探索到創新驅動實踐,較早開始市場取向改革探索的江蘇,在許多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羅志軍說,江蘇是全國改革開放的生動縮影。過去江蘇正是抓住用好每一次改革開放的重大機遇,才迎來了一輪又一輪重大發展。
2012年,江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2013年提升到1.2萬多美元。按照世界銀行標準,這表明江蘇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中等收入發展階段邁進中等富裕發展階段。
羅志軍說,進入發展新階段的江蘇,擁有良好基礎和獨特優勢,但也面臨不少新矛盾和新問題。持續發展本身就是一大難點,基數越大,增速的保持難度就越大。此外,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縮小城鄉區域差距任務艱巨、社會管理面臨諸多難題等問題也亟需破解。
“改革是挑戰,也是機遇。”羅志軍認為,解決這些突出問題,根本的是要通過改革創新,走出轉型發展新路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一輪改革的窗口期,必將釋放更大的制度紅利和發展潛力。
羅志軍介紹,目前,江蘇13個省轄市都明確了改革試點的平臺和先行探索的任務。江蘇將抓住用好這些改革載體和平臺,做大改革文章,疊加創新功能,形成更多制度性成果,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改革品牌。
改革進入深水區,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江蘇如何突破?羅志軍表示,江蘇將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帶動其他方面的改革,重點加強五方面的改革探索:一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培育“強市場”的新優勢,賦予政府職能以新內涵,形成兩者正向疊加效應﹔二是構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長效機制,使創新驅動成為江蘇發展的強大引擎和最鮮明特征﹔三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快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四是創新社會治理,打造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五是建立以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評價體系和領導干部任期環境質量考核制度為重點的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剛性約束促進綠色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在此前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江蘇蘇南板塊充分利用改革開放優勢,在全面小康的基礎上率先探索基本實現現代化新路,發展上始終先行一步,蘇中板塊緊隨其后,蘇北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和國內許多省份一樣,江蘇也面臨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如何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對此,羅志軍說,江蘇近年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蘇北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蘇北發展已進入快車道,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8年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來自江蘇省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蘇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於全省2.9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速高於全省3.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於全省3個百分點。
羅志軍說,下一步,在繼續增加財政投入,調動社會資本,加大蘇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將探索區域之間利益共享的長效合作機制,推動區域合作由產業合作向科技金融合作提升,由經濟領域合作為主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拓展,全面提升江蘇南北區域合作層次和水平。
江蘇進出口規模居全國第二,佔全國比重達13.2%。近年來,受大環境影響,外向型經濟受到沖擊。2013年,江蘇進出口總額為5508.4億美元,僅比上年增長0.5%,增幅回落1個百分點。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變得日益迫切。
羅志軍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在深化改革的同時,對實施新一輪對外開放作出了重大部署與布局,提出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等戰略。這為江蘇提供了改革和開放的雙重機遇。
羅志軍介紹,為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增強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江蘇將重點圍繞企業國際化、城市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三個國際化”,積極探索改革外商投資模式、外經貿體制、高層次人才引進方式,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羅志軍說,開放也是對改革的一種倒逼。江蘇將積極學習和汲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經驗,支持各級各類開發園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出口加工區結合自身特點,在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為企業創造符合國際慣例的市場環境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
在新一輪改革機遇面前,江蘇希望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江蘇特點的改革開放之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繼續走在前列。羅志軍說:“沒有改革開放的領先,就沒有江蘇發展的率先。必須堅決破除頭腦裡的‘深水區’,把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新華網南京3月5日電 “中國網事”記者馮誠 郭奔勝 朱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