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黨中央冷靜把握經濟大勢,穩定宏觀政策,創新調控方式,推動改革開放,調整產業結構,實現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局面。
總體平穩——
速度與質量並進
去年,我國經濟實現了總體平穩運行,“換擋”而並未“失速”。這一點在很多政協委員的意料之中。“在去年兩會時,我們就對經濟走勢有一個初步的判斷,上半年的經濟形勢可能不太好,下半年會企穩回升。當前,我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大的變化,經濟保持在中高速的合理區間,轉型升級的底氣和動力也更足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說。
經濟之“穩”,體現在農業、物價、就業等多方面之“穩”——
農業穩,則天下穩。2013年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捷報頻傳的一年。這一年,農業喜獲“十連增”,農民收入實現“十連快”,並且增幅再次超過城鎮居民。“這些年,浙江農民不僅收入連年增長、增幅很大,而且增收途徑也變多了。對廣大林農而言,過去是種樹砍樹,現在變砍樹為‘看’樹,發展旅游觀光休閑、林下經濟等,農民的經營性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同時也保護了綠水青山。”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林業廳副廳長吳鴻說。
物價穩,則民心穩。2013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6%,低於預期。而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不僅跑贏了CPI,也跑贏了GDP。
就業穩,則社會穩。雖然我國步入了經濟換擋期,但是就業沒有掉下來,反而創下了歷史新高。2013年,全國就業人員總數達到7697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7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比上年末降低了0.04個百分點。
正是這些穩字匯聚在一起,共同支撐起了我國經濟運行的總體平穩。
優化轉型——
結構調整見成效
在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進一步推進結構調整﹔在注重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已成為廣泛共識。
我國經濟正在告別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式發展老路,努力尋求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最優解”。2013年,國家宏觀調控嚴控“兩高”行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全國萬元GDP能耗下降3.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7%。“產能過剩是我國經濟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與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說,“中央對化解產能過剩高度重視,現在產能過剩的情況基本清楚,化解方向也基本明確,也保持了比較好的勢頭。技術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必須要淘汰掉,雖然淘汰難度大,但是必須要下決心。”
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中的重要力量。這是我國產業結構的一個歷史性巨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說,“2013年我國旅游產業保持健康、平穩、較快發展,和我國整體的經濟形勢保持一致。全年旅游總收入再創新高,突出的亮點就是國內旅游較快增長,出境旅游快速增長。”
2013年,在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其中信息消費作為新興力量,起到了明顯帶動作用。2013年,我國信息消費整體規模達到2.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8%以上。“信息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今年我帶來的提案就是如何把我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4G技術發展好,並且走向世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說。
紅利釋放——
改革激活力
2013年我國經濟發展成績喜人,更令人欣喜的是這些成績的取得不是靠大規模的刺激政策,而是靠持續不斷的改革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
激發市場活力首先體現在簡政放權方面,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進一步厘清。去年僅中央層面就取消和下放了334項行政審批事項,企業投資自主權得到極大的提高。
去年,全國企業因“營改增”減輕稅負約1400億元,今年“營改增”試點進一步擴大,改革紅利將繼續釋放。這種“放水養魚”的結構性減稅,進一步激發了經濟活力。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說,“‘營改增’的成效顯著,特別是對壓力較大的中小企業,感受更為明顯。‘營改增’試點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稅制環境,這項改革將倒逼整個財稅制度的改革,它的意義是全局性的。”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改革作為我國最大的制度紅利,將換來經濟更有效益、更有質量、更可持續的增長。展望前路,雖然今年全球經濟仍將延續緩慢復蘇態勢,國內經濟環境也還面臨較多不確定因素,經濟發展仍然面臨嚴峻挑戰,但是隨著各項改革措施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將步入新一輪增長周期。(來潔 杜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