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 李雪瑩
每當春回大地的日子,春光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繁花似錦、綠草如茵,而且奉獻給人們一道又一道天然的美味珍品——野菜。野菜受日精月華,得雨露滋潤,有著純淨的品質,享用起來別有一番風味。生長在田野山地的野菜,由於處在自然生長狀態,未經人工栽培,沒有農藥的污染,為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可食菜肴,豐富和調節了人們的飲食。那一抹若有若無的清香,為餐桌增添了一抹亮色,既是縈繞在耳邊的童謠,又是游子心底永遠的鄉戀。
我是一個對野菜情有獨鐘的“野菜達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媽媽影響的結果。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后期的媽媽雖也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但卻是一個從苦日子走出來的女人。據母親回憶,她的童年是在豫東農村度過的,小時候家中兄妹一大堆,生活的拮據可想而知,自打記事兒起,她就經常跟著哥哥姐姐挎著籃子、提著鏟子到田野裡挖野菜,那些灰灰菜、掃帚苗、馬蜂菜、面條菜、蒲公英等讓人滿載而歸,看著採回的野菜做成一桌子菜肴,感覺就像是迎來了莊稼大豐收一般。常年和野菜打交道,使母親對野菜充滿了感情,即使長大參加工作進入縣城生活以后,依然對野菜念念不忘。記得在我小時候,由於縣城規模較小,每值春暖花開的天氣,母親常常騎車帶著我到郊外的田野採挖野菜。那時的我呼吸著春天的氣息,心和春天的脈搏一起跳動,在田野草叢間追蝴蝶趕螞蚱,玩得真是高興極了,邊玩邊天真地拔起腳下的野草問媽媽這株是什麼野菜,那株是什麼野菜,還真的增長了不少植物學方面的知識呢。
媽媽常說野菜是窮人家的救命菜,越是年景不好,越是長得旺盛。媽媽記憶最深的是1961年那個飢荒年,她還隻有三四歲的光景,就在青黃不接的夏天,雖然沒有人特意播撒種子,各家院落、田野荒坡,甚至連人民公社的辦公大院裡,都長滿了密密麻麻、郁郁蔥蔥的掃帚苗,成了眾多莊稼人的救命充飢之食。一天三頓飯,農婦們便一筐筐地採摘掃帚苗,和少得可憐的紅薯干拌在一起做飯。那個時候姥姥操持著一大家子人的吃喝,在那隻有掃帚苗和紅薯干的年月裡,卻把全家人的飯食做得有滋有味。天剛黎明,姥姥就掐來一大筐帶著晶瑩露珠綠得像翡翠一樣的掃帚苗,洗淨剁碎,拌上紅薯干面蒸到鍋裡,待蒸熟后放在盆子裡澆上香醋蒜汁,味道很是鮮美。中午,姥姥用掃帚苗調上五香粉、鹽末、棉油做餡子,用紅薯干面搟皮,包成形狀各異的菜包菜角,全家人都吃得喜笑顏開。到了晚上,姥姥又將掃帚苗煮熟,再擠出水澆上醋蒜香油,配上煮熟的紅薯干吃起來也津津有味。啊,那些有苦澀也有甘甜的難忘歲月呵!
由於對野菜的習性、功能如數家珍,媽媽在我眼中也儼然成了一位“野菜養生專家”。媽媽說,俗話說“偏方治大病”,如果食用得當、對癥,野菜也可視為偏方。比如,薺菜能清肝明目,可治療肝炎、高血壓等病﹔蒲公英可清熱解毒,是糖尿病人的佳肴﹔野莧菜可治療痢疾、腸炎、膀胱結石等病﹔蕨菜益氣養陰,可用於高熱神昏、筋骨疼痛、小便不利等病。媽媽說這些都是一代代草根百姓總結出來的驗方,蘊藏著民間的聰明才智。年過半百的媽媽直到現在都身板挺直、臉色紅暈,面部的皺紋也不是太多,看起來比實際年紀年輕十歲,據她向左鄰右舍的嬸子大娘們傳授養生美容的秘訣就是常食野菜。
在媽媽巧手制作的“野菜宴”中,我最喜愛的當數薺菜了。據我的親身體驗,薺菜的鮮美程度遠勝於園中之蔬,吃法也是多種多樣,或煮粥,或熱炒,或涼拌,或做湯,或烙餅,或包餃子,一樣極普通的野菜在媽媽手下能夠變化出許多花樣,使我每次吃起來都欲罷不能,媽媽在一旁也趁機推波助瀾:“多吃點吧,薺菜可是好東西,它和脾、利水、止血、明目,連民諺都說‘三月三,薺菜當靈丹’呢”??赡芩j菜的鮮美尤其能夠刺激人們的味蕾吧,喜食薺菜的從古至今大有人在。長大后偏愛南宋詩人陸游的詩作,我從其詩集中搜集到了許多有關薺菜的詩句,像“雨后初得薺,晨庖有珍烹”、“日日思舊飽蕨薇,春來薺美勿忘歸”、“殘雪初清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之類,足見詩人對薺菜之偏愛有加如斯。
吃了大半輩子野菜卻始終對之不離不棄的媽媽,從野菜身上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她常常教導我說:“野菜有一種精神,無論條件多麼惡劣,總是堅定發芽、茂盛成長。雖然不起眼,但它很自強。雖然個頭小,但積少成多。一旦遭遇戰亂、災荒,它能夠為人充飢果腹,救急救命。所以,我們要學習它的這種精神,做節儉的人,做懂得奉獻的人,做能給人幫助的人”。媽媽言傳身教的這種“野菜精神”對我影響很大,使我在成長起來的歲月中能夠自覺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不怨天尤人,不攀比浮躁,專注於工作,傾心於事業,時常保持一顆輕鬆平和、順應生活的平常心。
都說“風水輪流轉”,這話一點不假,昔日不上大雅之堂的野菜如今已是身價非凡。在當代人的眼中,清新可口,是絕佳的食材之一,還是有機食物,不但登上了高級飯店的餐桌,也成了人們日常的保健食品,深受各層次消費者的青睞。其實細究起來,與其他食文化相比,野菜文化也是源遠流長、毫不遜色。無論從《詩經》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詩句到南宋詞人辛棄疾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還是從伯夷叔齊採薇而食的傳說到明朝周定王編著的《救荒本草》,乃至從現代作家周作人的散文名篇《故鄉的野菜》到當代作家張潔的散文佳作《挖薺菜》,都彰顯著野菜文化的獨特而不凡。這幾年我工作在鄭州,每逢與同事朋友一起到餐館就餐,我總要點上一盤或蒸食或涼拌的野菜,和大家一起分享大自然的饋贈。到了春天,我還喜歡獨自到離市區不遠的黃河大堤邊的農家田地裡採挖野菜,不管是薺菜、面條菜,還是蒲公英、白蒿……隨手挖出一棵,那粘著泥土的根莖散發出的土地清新、溫暖的味道,就刺激得鄉情、童趣於一瞬間都在我心中蘇醒了。把辛辛苦苦挖來的野菜帶回宿舍,我對自己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倍加珍惜,將其精心做成清炒馬齒莧、蒸面條棵、涼拌灰灰菜、薺菜餃子之類,然后邀請同事朋友一塊來過把“野菜癮”??粗蠹页缘檬悄屈N起勁,我心裡早就樂開了花!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有眼光的農民朋友已經從野菜的“火爆”上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商機。今冬11月份,我抽暇返回家鄉虞城縣小住,聽媽媽說起有個遠房表哥創辦起了在當地鼎鼎大名的綠環速凍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加工薺菜,當地已有大面積農田流轉成為公司的“第一車間”,滿地肥碩翠綠的薺菜那叫一個水靈。我不覺動了心,想去親眼看一看這個號稱中國最大的的速凍薺菜加工基地。跟隨媽媽來到公司,隻見剛從田間收來的一車車綠翡翠似的薺菜進入加工車間,迅即被投入現代化速凍蔬菜前處理生產線,篩選、過濾、水洗、加溫、降溫、裝盒、速凍、入庫等一道道工序環環相扣,這頭還是剛從田間收割的青菜,那頭已是潔淨蒸熟速凍的成品,看得我不禁嘖嘖稱奇。據陪同參觀的董事長表哥介紹,這種“前田后廠”式的一條龍生產模式,不僅實現了人們從田園到餐桌的夢想,還帶動了400多戶農民致富,今后還要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薺菜基地2000畝,計劃五年內形成品牌產業,爭取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他信心滿滿地告訴我,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全體國人喚醒了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這個夢需要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齊心參與,當然這13億的追夢大軍中,一定會有我們綠環速凍食品公司這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矯健的身影??粗砀缒菑埾沧套痰男δ?,我知道這個懷揣夢想、懷揣激情的農家漢子深深懂得,隻有把自己的夢想與鄉親們的夢想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隻有被鄉親們認可和接受了,自己和鄉親們才會在不知不覺中“出彩”。想不到在新時代煥發了生機的野菜居然也能在百姓的“中國夢”中成為飄香的“寵兒”,我不禁也為之浮想聯翩了。
回到鄭州,我仍沉浸在自己的野菜暢想曲中中無法自拔。是的,現在在鄭州郊外就有現實版的“開心農場”,到明年春天我也要從農民手中返租土地當一名“開心農夫”,把表哥送給我的薺菜種子撒在那裡,好讓飄香的野菜伴隨我度過奮力追求“中國夢”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