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平凡人也可以有夢
看過太多好萊塢大片中剛進入美國的移民在看到自由女神像時高喊“美國夢”的場景,聽過太多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的演講,但關於“夢想”,我從未有過像現在這般真切自然、息息相關的感受。
自從3月17日習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九次提到“中國夢”並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一時間,忽如一夜春風來,舉國上下言路開,千刊萬報談夢想,豪言壯語話復興。
從這段話中,我讀出了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夢”的緊密聯系: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即,要實現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也即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現代化最終要實現的是人的現代化。
習總書記對“中國夢”的生動闡釋,最打動人心的一點,是鮮明地強調了自由發展和機會均等的概念,在這一點上無關“姓資姓社”的意識形態問題,而是強調尊崇人性﹔這一點是平凡人可以有夢的先決條件,也是足以激勵普通人為之自覺奮斗的內在動力。
2011年,姚明在退役發布會上感言:“感謝這個偉大進步的時代,使我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價值。”是的,一個人可以一無所有,但卻不能沒有夢想。還記得李安妻子在他最困頓失意的時候說的那句話麼?——“安,別忘了你心中的夢想。”
選擇:與“中國夢”榮辱與共
夢想,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如此多樣的個體差異如何統一形成“中國夢”的總體意識?
習總書記提到的“三個共同”和《共產黨宣言》所述“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已經給出了答案,即:個體的發展與總體的發展是辯証統一的,要把個人價值放到社會的背景中去增值和放大,“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我理解,一個人隻要在大方向上選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把興趣愛好與工作內容結合,把專業背景投入到對事業的研究與探索中去,就會擁有把平凡的工作變成事業來做的幸福感,就能享受到迎接工作挑戰的成就感,還會收獲個人積累與公司發展同步的驚喜感。正所謂“愛你所擇,擇你所愛”,對再平凡的夢想也要 “夢你所愛,愛你所夢”。
作為一個從外行業調入、在咱們行業的多元化投資領域工作了7年多的普通工作人員來說,我的體會也許更深刻些。記得當時公司剛掛牌成立幾個月,我來面試時被問及為何選擇這個行業、這個公司,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據說當年制鞋公司派兩個推銷員去某太平洋島嶼考察市場,其中一個看到全島上下無人穿鞋,旋即班師回朝,另外一個卻興奮地留下。結果不言而喻:后者從無到有培養了整個市場,讓島國人民都穿上了鞋子。
選擇這個行業,是因為我可以在有生之年經歷其高速增長、成熟平穩乃至逐步回落等較為完整的產業生命周期﹔選擇多元化,是因為雖然它在主業面前相對稚嫩,但卻擁有可待開拓的空間,可作為一份富有挑戰和充滿機遇的事業堅守終身。
鍛煉:在平凡工作中打磨“中國夢”的光彩
“中國夢”立意高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重道遠,習總書記勉勵全國青少年:“要志存高遠,增長知識,錘煉意志,讓青春在時代進步中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記得幾年前姜局長在全體干部職工大會上就語重心長地教育年輕人,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經受得了基礎工作的考驗,“有為才有位”。對這些話,我深有感觸。我很感謝在這7年裡從每次調研、出差、制表、起文、辦會等具體工作中受到的行業文化熏陶和實操能力鍛煉。如果沒有那些曾經枯燥繁瑣到讓人抓狂的人工數據整理工作的磨煉,我就不會很快地把全國一千余家多元化企業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快速了解、掌握,我也不會想出解決數據來源準確性、提高計算結果權威性和增強分析報告客觀性的辦法﹔沒有那些字斟句酌、反復推敲、近乎苛刻的文件起草、報告撰寫工作,我就不會掌握行文要領、提高理論政策水平、學會從全局的高度來思考一個行業監管者遇到的問題﹔沒有那些緊鑼密鼓、條分縷析、細節決定成敗的事務性工作,我也無法做到統籌兼顧、合理安排、提高效率……這一切實實在在的基礎工作,使我真正領會了行業“低調做人、潛心做事”、講責任、講奉獻、講紀律的信條,體會到隻要用心做好手頭的每一份工作就會自然而然把心中的夢想、行業發展的夢想和“中國夢”的光彩打磨得愈發亮麗起來。
創新:讓“中國夢”的理想色彩變成現實
今年4月11日的《新聞聯播》專題報道了在世界上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中國科學家團隊。採訪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創新以及始終激勵他們創新的氛圍。
投資公司在經歷了清理登記摸清家底、清理清退瘦身強身到資源重組整合優化的逐步轉型后,如何破題整個行業的多元化發展戰略,已經成為實現公司夢想的一個重要節點。
有感於公司領導激發年輕人工作與思考熱情的號召,受教於“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古訓,本人嘗試提出幾點思考,在此拋磚引玉,為開拓思路作個引子。
一是制定戰略要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核心,堅持市場化運作為導向,加強相關多元化戰略投資為重點。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李總理也在多個場合表示了堅持市場化方向改革的決心。行業多元化發展應該果斷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著力突破體制約束、機制限制,以更為市場化的總體導向進行頂層設計,以更為長遠的眼光和思路加快謀篇布局:在中短期緊密圍繞“做精做強”主業的目標,實施相關多元化戰略,通過並購重組提升主業的全產業鏈競爭力,保障產業發展安全和產業水平提升﹔而在長期,要重視無關多元化戰略,以更市場化的手段去分散投資,規避主業風險,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要把握十八大提出的“四化”中涉及的改善民生、治理環境、醫療衛生、節能環保等行業的投資機會。
二是創新戰略思維,引進科學的戰略研究方法,解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問題。
運用成熟的SWOT分析法對當前多元化投資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進行全面掃描發現,行業多元化發展的最大優勢是資本密集﹔明顯劣勢在於體制機制束縛,管理和投資人才匱乏﹔機遇在於主業受限凸顯了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並為非核心資產的專業化發展打開了通道﹔風險在於國際國內宏觀經濟下行、優質投資項目稀缺以及對煙草資本進入的限制。我們根據上述4個方面的兩兩組合,可確定不同行業的進、退戰略。例如,對優勢和機會並存的行業,如:金融証券、交通能源和運輸物流業,採取積極擴張戰略﹔對優勢和風險並存的行業,如配套材料、賓館旅業、房地產等,採取扭轉改進戰略﹔對劣勢和風險並存的行業,如服務貿易、物業管理等實行收縮戰略﹔對劣勢與機會並存的行業,如文化傳媒、IT等行業採取蓄勢待發戰略,變不利為有利。
三是創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
創新隻產自適合創新的環境。在 “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科技與生產力融合的每一個環節不但需要創新的激情,更需要適合創新的社會誠信、財稅、金融等環境。行業多元化要實現開創的局面,同樣需要鼓勵體制機制創新的整體環境,需要適合人才創新的平臺,更需要制度化的創新激勵機制。
綜上所述,多元化發展戰略的核心在於體制機制的創新,關鍵在於人才培養。誠如習總書記所言:改革“要勇於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要以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推動創新,打破體制束縛、機制限制和發展壁壘,投資公司的未來才不是夢,“中國夢”的理想主義色彩也才會漸漸淡去﹔而那些曾經因為“中國夢”高於現實若干階段而迷惘彷徨的平凡“追夢人”的內心才會重新被堅定的信念牢牢佔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