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面貫徹“十八大”,實干編織“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作出了全面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當前,我國仍然是一個農民實際仍佔大多數、城鄉發展極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村發展依然滯后、農民收入依然偏少,“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與難點。我們一定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高度,從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形勢、新任務出發,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大發展、大繁榮。
一、科學發展觀是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指導方針
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方針,其內涵就是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業,全面樹立科學的農業發展觀,準確把握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汲取先進的農業發展經驗,著眼於豐富農業發展內涵,創新農業發展觀念,開拓農業發展思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大發展、大繁榮。
(一)樹立新的農業產業觀,發展核心農業產業
尊重客觀規律,用科學的產業觀認識現代農業產業,樹立新的農業產業觀,發展核心農業產業,使農業產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城鄉規劃協調發展。一是強化效益優先,堅持以效益為中心,優化資源配置,依靠制度和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農業市場化、產業化程度,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強化區域優勢,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發展思路,提高差異性競爭水平;三是強化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糧食和經濟作物等后續產業,使農業“內部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四是拓寬農業市場空間,實施“走出去”戰略,推進外向型農業發展,強化農業基礎產業地位。
(二)樹立新的現代農業意識,注重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
要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樹立新的現代農業意識,加強農業科技投入,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改變農業粗放經營發展模式。一是要進一步調整農業科技發展目標,逐步從保証農產品數量供給向保障農產品質量需求轉變,從增加產量向增加收入轉變﹔二是要大力引進科技型企業、農業院校等服務於農場農業建設,使農業科技推廣變為全社會共同促進的事業、共同參與的行動﹔三是要更加注重引進高科技含量的農業品種,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保障農產品質量。
(三)樹立新的生態農業觀,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
科學規劃,樹立新的生態觀念,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發展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形態,促進現代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是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
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產物,是繼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之后的又一次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重大創新。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支持和推動農業產業化,使農業產業化從產生到發展到提升始終保持強大活力、呈現快速推進勢頭。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國家對農業產業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的十年,是農業產業化得到快速發展的十年,是農業產業化帶農惠農效果日益顯現、影響力日益提升的十年。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為鞏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是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
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大發展、大繁榮,一是要進一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培育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二是要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三是要進一步強化農業產業鏈構建,推動產加銷各環節和諧發展﹔四是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提升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五是要努力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推動龍頭企業集群集聚發展﹔六是要進一步加強工作指導和服務,優化現代農業發展環境。
截至到2011年底,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28.4萬個,輻射帶動全國40%的農戶﹔龍頭企業11.1萬家,銷售收入達5.7萬億元,所提供的農產品及加工制品佔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佔主要城市“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流通型龍頭企業市場交易額超過2萬億元,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產值與原料採購值之比超過2︰1。由此看來,我國農業產業化優勢日益明顯。
三、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舉措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了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強調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我們要積極圍繞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這一主線,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大發展、大繁榮。
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大發展、大繁榮,就是要進一步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就是要繼續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就是要進一步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據統計,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隻相當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農村年人均純收入低於2300元的扶貧對象仍有12238萬人,農村還有幾千萬人口飲水不安全、一些村莊還不通公路、一部分農戶還沒有通電,農村義務教育生均經費、人均醫保支出、千人平均衛生技術人員數量、低保標準、合作醫療補助標準、社會養老保險補助水平等都明顯低於城鎮﹔特別是1億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由於戶籍限制無法在城市安家落戶,難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長期游離在城鄉之間,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充分保護。可見,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已成為必然,這是解決好我國“三農”問題,實現現代農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選擇。
四、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大發展、大繁榮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必要途徑
農業不舉,百業不興,實現偉大的大國夢,離不開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促進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還特別提出了建立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舉措,重農扶農的農業“中國夢”必將釋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要實現農業的“中國夢”,就是要打破過去那種消耗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建立綠色的、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格局﹔就是要依靠現代農業技術來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就是要腳踏實地、立足長遠,牢牢抓住農業增產增收這個“米袋子”工程不動搖,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全力實現現代農業大發展、大繁榮。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藍圖,十三億人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現代農業的大發展、大繁榮,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需要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努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