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發展視域下的十八大理論創新
有關十八大的理論工作已經進入到深入階段,使當下的十八大與中國的未來發展形成了廣泛的對話空間。其中,發展問題也是進入十八大的理論研究的一個思想路徑。
一方面,從十八大報告的全文看,“發展”一詞的出現頻度極高,發展概念作為一個關鍵詞,在報告中被提及301次之多﹔另一方面,從小平同志提出的“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並寫入黨章,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始終圍繞發展問題不斷展開並不斷成熟。從社會發展的視域著眼,十八大的理論創新對於中國乃至中國之外的重要意義,就是它所彰顯的發展理念貢獻和發展理論創新等等。這一創新體現在以下幾個維度:
一、發展理念創新
所謂發展理念,也就是在發展問題上的自我理解、自我定義和自我超越的問題:我們自己是怎樣理解發展的,我們形成了什麼樣的發展思路,我們如何推進中國的發展,十八大報告為什麼如此強調發展的自我理解問題?就是要說明,中國可以接受任何意見,可以借鑒任何優秀的理論,但我們不會被別人所影響,更不能被別人干擾。也就是說,在發展議題上,中國要堅持做中國自己,肯定要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
對於中國的發展路徑問題,國內與國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黨內與黨外都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尤其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后,亞太地區出現了很大的變數,你中國下一步往那個方向走,你要走什麼樣的道路,這條道路的未來指向是什麼,中國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目標等等,這些都需要中國給出一個明確的回應。面對這些問題,《十八大報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就是堅定不移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也就是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我舉我自己的旗,走我自己的路。這回答了兩個問題:一種觀點認為,西方的發展模式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成熟的發展模式,隻需要經過細敲碎打,修修補補就會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樣板,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歷史到此就終結了,不需要太做什麼改變了,比如以亞裔美籍學者福山的《歷史的終結》為代表的就是這樣一種觀點。因此,國內國外有這樣一種聲音,就是我們國家也應當走這樣一條道路﹔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們國家目前的發展模式暴露出很多問題,政府貪腐盛行、國家誠信缺失、社會貧富差距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等等,都是現在的發展模式造成的。因此應當重新回歸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
在這個問題上就是,《十八大》報告給出了解答,我們既不向左走,也不向右走,而是立足自身向前走,堅定中國特色的發展理念。在“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闡述中,明確指出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發展理念,“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向左看,也可以向右看,見賢思齊,兼收並蓄,學習是必須的,但是我們絕不會選擇任何一種。
所以,在發展理念這個問題上,無論西方的模式,還是傳統社會主義的模式,我們都不會選,因為我們有自己對發展的理解,有自己的發展理念,就是堅持中特社會主義理論,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出一條新路,這就是當下中國的發展理念,這是它的發展理念的創新﹔同時,這種發展理念的創新性還在於,它在“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在繼續探索中,在不斷總結中,在與時俱進中發展自己,這種發展理念區別於其他,具有獨特的實踐特色(基於三十年的探索、實踐總結)、創新的理論特色(基於不斷發展的理論成果的總結)、鮮活的民族特色(基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殊經驗總結)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基於新形勢、新階段、新任務的理論總結)。
二、發展理論創新
所謂的發展理論創新,指的是在發展這個問題上,發展理念的理論支撐支撐問題,而且這種理論還是要經得住實踐檢驗的,經得住時間檢驗的,經得住理論推敲的,而且它應當是與眾不同,要是和別的發展理論趨同,就沒必要說什麼理論創新了。十八大有關發展理論創新,主要體現在中特理論的最新理論成果即科學發展觀的問題上。
《十八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通過科學發展觀提出、形成以及不斷成熟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它的創新之處,就可以看出它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什麼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它的理論結晶是回答了我們究竟要“做什麼”?它保証了方向的正確性,保証了目標的明確性。這樣才會保証發展方向和具體工作不會盲目亂干,不會開倒車,不會導致南轅北轍﹔有關“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黨”問題的提出,它在“做什麼”的基礎上,回答了我們做的這件事情是“為了誰”的問題,就是除了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建設之外,我們還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根本目的,其實這裡已經有了“以人文本”的意思,只是沒有明確的文本表達﹔在這樣一個理論參照系下,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的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之處:它是“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它在“做什麼”和“為誰做”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怎麼做”的問題,就是科學發展的問題。從這樣一個思路下來,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基本的理論問題就有了一個清晰的邏輯脈絡,從這個邏輯脈絡上看,《十八大報告》在有關發展理論的問題上,實現了發展理論的創新。而且它作為針對我們國家所面臨的新的形勢和狀況,針對我們國家究竟應當如何發展的問題,所給出的一個理論回答,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個民族的發展理論,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個發展理論。
三、發展結構創新
有關發展的結構問題,其理論根源可以追溯到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從文本可以看出,馬克思所設想的由於物質生產力發展所導致的生產方式的變革不是某種立竿見影式的,相反,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或生產方式的相應變革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整個國家必然發展結構性的變化,而相應於重點領域的關注和投入,也是必然的一種選擇,但其中有一點十分重要,這個發展結構的形成不是依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發展結構的合理性絕不是一朝一夕即可成型的。
我們國家有關發展結構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和創新發展的過程。從最初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即我們常說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再到十七大提出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再到此次十八大提出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我國的社會發展結構經過不斷的探索,逐漸形成了漸趨成熟的發展布局,同時也實現了獨特的發展結構創新。
發展結構創新的實踐意義在於,從廣域的視野看,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在民族的歷史進程中嘗試著和實現了各自的發展轉型,即向現代社會的轉型。而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兼顧發展的結構理性的同時,注重重點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的問題。此次十八大在創新和完善發展結構的同時,提出了生態建設的問題。它作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延續和創新發展,回應了我國當下發展中所面臨的殘酷的生態現實。因此,在下一步的發展進程中,特別需要在發展的同時,生態文明建設是需要著重加以保護和建設的一個領域,不能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通過世界的先發國家和我們國家的發展實踐已經証明:這條道路是得不償失的,是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求背道而馳的,是和發展結構的整體性相悖離的。
從發展路徑進入十八大的理論研究,只是十八大理論研究的多重路徑之一。但著眼發展議題來研究十八大的積極意義在於,通過十八大有關發展的理念、理論和結構的研究,可以很好的將理論和實踐勾連起來,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