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保障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並將其寫入黨章。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黨中央在科學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做出的戰略決策,為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在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帶領下,共同建設美麗中國,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一詞由希臘文衍生而來,意思是“住所”或者“生活所在地”,即動物、植物和自然物共同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文明”一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就有記載,如《周易》裡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注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 “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高級形態,不同於傳統意義上以減少污染和恢復生態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建設”,它是以尊重和保護自然為前提,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永續繁榮。應當說,生態文明建設是我黨在科學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其理念化、價值化、制度化和秩序化的升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1983年4月29日,鄧小平會見印度共產黨中央代表團時提出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黨的十六大把“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提出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三位一體”﹔黨的十七大提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首次將“生態文明”的概念寫入報告,由此生態文明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實現“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並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系統化、完整化、理論化地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從而進一步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次完善和發展。
(二)建設生態文明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新認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得到解放和發展,綜合國力持續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明顯加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黨基於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綜合判斷,對人、自然、社會相互關系的再思考和新認識,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建設生態文明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的新發現。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是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而不斷變化的。在原始文明和傳統農業文明時期,人們以自然為生,對自然敬畏而順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定勝天”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以自我為中心,一味地從自然中索取,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新時期下,我黨重新反思人與自然關系,認識到人與自然是普遍聯系的、是矛盾統一的,應當將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既不能走“自然中心主義”的極端,也不能走“人類中心主義”的弒母道路,光明的前程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第一要義,是我黨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的新發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
(四)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呼喚。民族永續發展的前提是人、自然、社會在相互關系中和諧相處、協調發展,而資源透支、環境退化、生態告急會打破三者之間的協調性,使發展停滯甚至是倒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在實現當代人利益的同時,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這是當代人以子孫后代利益為本、為世世代代發展創造良好空間的做法,是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呼喚。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有新思路
生態文明建設,內涵豐富,意義深遠,貫穿於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各個環節,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其顯著特征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我們要有新思路,特別是在主導思想、技術路徑、制度安排及社會氛圍等方面要有所突破。
(一)樹立保障發展與保護生態並重的主導思想。歷史與實踐証明,發展是硬道理,但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符合科學發展的理念。隻有將保障發展與保護生態並重,將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統一,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思想理念應貫穿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整個進程。
(二)堅持“無為”與“有為”相結合的技術路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是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順應自然、不妄為乃“無為”,就是要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緩解開發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壓力,給自然留下恢復元氣、休養生息的充足空間。所謂“有為”,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對已經積累的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和修復,在開發的同時堅持生態保護。建設生態文明要堅持“無為”與“有為”相結合。
(三)建立兼顧當前和長遠的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關乎整個民族永續發展,頂層設計與制度安排既要立足於當前國情,又要著眼長遠發展。一方面從實際情況出發,圍繞解決空氣、水體、重金屬污染等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突出矛盾,研究設計切實可行的制度方案﹔另一方面從后代人的長遠利益出發,引導建立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機制、環境損害賠償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等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性的制度體系。
(四)營造全民自覺參與的社會氛圍。密切聯系群眾是我黨的優良傳統,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每個人的利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走群眾路線,靠大家共同努力。要深入開展全民保護生態的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普及生態意識,廣泛動員全民參與生態保護,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與價值觀,形成人人關心生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把生態文明建設轉化成全民自覺行動。
三、立足基金中心職責,助推生態文明建設,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並確立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四項重點任務。按照上述精神和要求,今后一個時期,國土資源領域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創新,以“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的“雙保”目標為主線,通過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促進資源環境節約集約利用,切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基金中心從事的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領域的工作,直接參與我國礦產資源有償使用改革,要完成好中央和兩部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更應該真正樹立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結合我們的職責定位,創新體制機制,重點做好“四個著力”,打造“四個平臺”,充分發揮地勘基金降低風險和政策調控的雙重職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撐。
一是著力組織實施好地勘基金項目,打造國內資源保障平臺。基金中心最核心的一項職能是組織實施中央地勘基金項目,截止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了地勘基金項目管理的一整套制度體系框架,明確了定位、理順了關系,為基金的科學、規范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並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找礦成果,尤其是內蒙古大營鈾礦的發現,實現了我國鈾礦勘查的歷史性突破。同時,通過項目組織實施,中央地勘基金起到了良好的化解風險和調控礦產勘查市場的重要作用。下一步,要繼續圍繞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按照地質找礦新機制要求,牢牢把握基金定位,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探索創新,切實破解難題,進一步理順關系、明晰程序、規范標準,切實提高項目組織實施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加快急難突破重要礦種的找礦工作步伐,為立足國內夯實資源保障基礎發揮更大作用。
二是著力完善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項目,打造國際資源利用平臺。為緩解礦產資源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約束,2010年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設立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專項,以財政補助方式支持國內企業開展國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取得明顯成效,形成了一批重要礦產地和重大資源開發基地。2012年是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專項實施的最后一年,為進一步加大對國內礦業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力度,擴大已有成果,實現國外找礦突破,借鑒日韓海外資源開發體制,參照中央地勘基金國內項目成功的投資運行機制和成熟的管理體系,建議盡快設立境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開發基金,重點支持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中重大項目的詳查及勘探,有效降低國內地勘單位和礦業企業境外投資風險,加快促進勘查成果向綜合開發利用轉化,構建國內急缺礦產和重要戰略礦產的國外持續穩定安全供應基地,明顯提升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礦產資源競爭和全球資源再分配的能力,初步形成我國利用國外礦產資源的新格局。
三是著力推進折股管理政策落實,打造資源有償使用平臺。從2005年起,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積極推動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按照改革要求,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採礦權持有人,應向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繳納探礦權採礦權價款。對在2006年10月前無償佔有礦業權的持有者,如以資金方式繳納價款確有困難的,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遵循探礦權、採礦權人自願的原則,可以折股的方式繳納。將探礦權、採礦權價款折股,並對股權實施管理和監督,是國有資產管理方式的創新,是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大背景下,探索資源性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尋求實現礦產資源收益新途徑的有益嘗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礦業權價款折股是解決企業無償取得礦業權的有償使用問題,涉及各方利益,根據相關規定,基金中心代表國家持股,行使國有資源性資產的管理權。要扮演好這一角色,必須進一步做好基礎研究工作,探索科學的管理模式,引導企業依法、有償取得並維護礦業權,保障國家資源性國有資產的合理收益,促進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落實。
四是著力推進戰略資源儲備制度,打造資源合理勘查、開發和保護平臺。建立和實施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制度,逐步形成國家重要礦產資源戰略儲備體系,實現國家對礦產資源供求的有效調控,對保護國家短缺資源,提升國家優勢資源地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基金中心要圍繞建立和實施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制度的職責要求,在配合推進礦產地儲備試點工作的同時,針對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和供需矛盾,開展礦產資源儲備管理戰略研究,探索構建符合國情的礦產資源戰略儲備體系,增強我國對國內國際礦產資源市場的調控能力,促進礦產資源合理勘查、開發和保護,以保障國家資源供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