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哺育農業 轉化推動發展
學習十八大報告心得
黨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必將對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是一項必要而迫切的工作任務。作為農業科技管理崗位的工作者,全面了解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論點,有效把握各項工作規劃和部署,對今后農業科技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農業科技發展的新需求
十八大報告肯定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連年增產,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基礎設施得到全面加強等可喜的進步,同時也指出了我國目前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制約科學發展的諸多體制機制障礙。為了實現農業產業化水平的穩步提高,突破現階段農業發展瓶頸,應繼續發揮農業科技的重要作用,實現科技哺育農業,轉化推動發展的新局面,有效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
(一)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迫切性
近年來,在國家科技計劃的支撐和扶持下,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然而隨著國家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農產品總量需求剛性增長,消費者對質量安全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任務越來越重。一方面受工業發展的影響,耕地、淡水等資源的剛性約束日益加劇,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不斷加大,可持續發展戰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另一方面,農業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漲幅明顯,生產關系難以維系平衡。因此,著力解決農業科技創新中的方法制約問題,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深入強化農業科技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支撐作用,是目前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增強農業科技服務能力的必要性
隨著國家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的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逐步向城市和城鎮轉移,參與農業相關產業的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素質呈結構性下降,難以滿足日益發展的農業現代化需求。隨著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新型種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逐步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新主體,對關鍵生產環節的技術服務產生巨大需求。因此,普及農業科技相關知識,培養基層具備科技知識的人才,建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社會、農村輻射的基地,完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體系,有序高效的運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工作,是增強農業科技服務能力的當務之急。
(三)提升農業科技管理體制的創新性
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科技資金的投入,加強了科研院所的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以法律形式規范了農業科技專利成果交易。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除了對國家政策的需求外,關鍵要靠農業科技的支持。然而由於一些體制不健全的客觀因素制約,使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總體不相適應??傮w看來,我國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還不夠緊密,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共享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結構有待優化,穩定投入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評價導向不盡合理、科技評價標準不夠科學、科技評價主體有待調整。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障礙。為此,迫切需要對農業科技發展從戰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部署,打破條塊分割的科技管理體制,進一步創新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優化農業科技資源配置,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
二、農業科技發展的改革之路
(一)改革傳統農業科技創新體制
農業技術創新離不開相應的科技體制的配合,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生產從精耕細作向機械化轉變、農產品從短缺到結構性過剩轉變的關鍵時期,農業的科技創新必須以改革為動力,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及時調整和改革農業科技體制及運行機制,逐步完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機制,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體制上的保証和支持。一是完善農業科技投資體制,應繼續維持政府財政撥款的主渠道地位,並誘導涉農企業、農戶投資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二是創新農業科研管理體制,主要是要徹底改革農業科研選題立項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起由市場和社會需求導向確定的新型立項機制,並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增加農業科技創新需求
農業科技創新供給的增長,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需求的增長。隻有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農業科技創新的有效需求才能實現,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才能有用武之地。為促進農業科技創新需求的增長,一方面,可以通過土地的適度集中,擴大農戶的經營規模,結合政府的優惠稅費政策,保障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提高農民採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致力於提高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民的科學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以增強其接受和採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內在動力??傊?隻有農業科技創新有效需求不斷增長,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才會有市場,才能實現科技創新供給的不斷增長。
(三)積極培育新的農業科技創新主體
積極培育新的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主要是要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市場化進程,使我國農業真正走向現代化。由於科技龍頭企業所擁有的雄厚資金,輻射面強,經營的多元化和一體化等,容易成為高新技術的創新主體和需求主體。因此,要根據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從各地資源特點和自身優勢出發,由龍頭企業建立產業化示范基地,向農戶供應良種、資金、飼料和疫苗等生產資料,實行產前、產中、產后技術配套服務,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模式。
三、結合農轉資金管理工作淺談工作體會
在全國農業科技大會召開和《農業科技發展綱要》發布之后,經國務院批準,中央財政從2001年開始設立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專項計劃。轉化資金專項的設立是貫徹全國農業科技大會精神,落實農業科技發展綱要的重要舉措,是中央政府增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研究成果創新性開發能力的有力措施,也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利用“綠箱”政策支持農業的有效手段之一。資金的設立體現了中央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具有明確的政策目標,就是在國家的支持下,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整體素質,增強農業的競爭力。
目前來看,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體系面臨著諸多難題,與發達國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推廣服務,結合日常工作體會,提出想法如下:一是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運行機制,提高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率。要對政府辦的國家農業推廣機構進行改革建設,完善現有的4級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建立“以縣為中心,以鄉為樞紐,村為重點,戶為對象”的農業推廣網絡, 並大力培育和發展各種民間的農業推廣組織,積極扶持農業企業、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戶投身於農業科技創新活動;二是深化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公益性定位,明確職能任務,合理設置機構,科學核定編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理順管理體制,健全人員聘用制度,規范上崗資格條件,選拔優秀人才進入農業科技人員隊伍,加強知識更新培訓,不斷提高農業科技人員業務素質﹔三是全面開展鄉鎮農業科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修繕或新建業務用房,配備推廣服務設施設備,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普遍健全農業科技推廣責任制度和績效考評制度,落實工作責任,完善獎懲措施,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大力推行“包村聯戶”推廣機制和“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服務模式,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應用﹔四是引導農業科研教育機構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建立完善職稱評聘、工作考評等各方面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業科研教育機構及其科技人員面向生產一線,促進農業科研與生產的有效對接。發揮農業科研教育機構及其科技人員的作用,積極深入基層開展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培訓、科技咨詢與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