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呂紹剛
2013年06月18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制圖:宋 嵩 |
6月17日,主題為“低碳發展——探索新型城鎮化之路”的首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在深圳拉開帷幕。首部《深圳綠皮書:深圳低碳發展報告(2013)》正式發布,闡述了深圳綠色低碳實踐和創新的發展狀況,展現了近年來深圳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與此同時,深圳碳交易平臺也在6月16日正式掛牌,並將於6月18日正式上線交易。深圳成為全國首個正式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的城市。
競爭性博弈分配1億噸碳排放配額
據介紹,碳排放交易是為了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被交易的產品以一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基本單位。
在碳排放交易中,一份碳配額代表了在國家或者工業設施減排目標下被允許排放的一噸碳當量。其交易價格取決於諸多因素,其中也包括這些交易量能否被國家或者企業用於履行其所承擔的強制減排目標。
深圳此次上線的碳交易平臺,屬於強制交易市場。它是為達到法律強制減排要求而產生的市場,在市場中,排放配額不足的企業為避免超額排放帶來的經濟處罰,要向擁有多余配額的企業購買排放權。
深圳碳交易平臺設在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該所注冊地為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注冊資本3億元。2011年,經國家發改委批復,深圳成為我國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地之一。2012年12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這是國內首部專門規范碳排放管理的地方法規。
目前,深圳已初步完成了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工作,在有效核查的基礎上,採用競爭性博弈分配辦法,對深圳市年排放量在5000噸以上的635家工業企業和197棟大型公共建筑進行了配額分配。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約1億噸,超過2013—2015年全市碳排放總量的40%。
碳交易市場啟動后,為防止部分控排企業通過不法手段逃避履行控制碳排放義務,深圳市政府還將會同供電、供油和供氣等部門,共同制定相應的監管措施。
深圳還將依托注冊在前海的碳排放權交易所,大力發展碳交易市場,推動人民幣成為跨境碳交易計價結算貨幣。據透露,第一筆碳交易價格預計每噸在30元人民幣左右,也就是在4.5美元至5.5美元之間,相當於美國加州碳交易市場碳價的一半。
試點碳排放權交易就是要建立“碳”意識
“中國本身由於能源利用率不高、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對碳排放交易需求較強。通過碳排放交易試點,能夠控制國內的碳排放總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量。”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表示。
中國目前GDP在全世界佔10%,但是能耗佔20%,碳排放佔到全世界的25%,減排壓力巨大。“中國的碳排放解決了中國的發展問題,實際上也是在為世界的穩定和發展提供‘紅利’。”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長趙黛青也曾表示,試點碳排放權交易就是要建立“碳”意識,以市場機制使企業認識到,過度佔用環境資源需要償付代價。而如果能利用低碳技術等途徑減少碳排放,則可以結余獲益。
“此次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平臺是國內首個碳排放強制交易市場。”深圳市副市長、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和研究課題組副組長唐杰說。
據悉,深圳碳排放交易擬逐步建立3個板塊。在今年的啟動階段,首先將重點企業和大型公共建筑作為碳排放管控單位,分別建立工業企業板塊和建筑物板塊。下一步,深圳市將研究確定公交車、出租車能耗排放數據監測體系,在此基礎上開展公共交通碳排放核查工作,力求結合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的推廣應用,從強制擴大應用新能源公交車逐步過渡到以配額分配推廣應用的方式,率先探索建立公共交通碳排放交易機制。
除此之外,深圳還積極鼓勵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參與交易,交易可以是投資性質,也可以是公益性質。為此交易所還獨創了公益會員形式,鼓勵更多的環保人士和機構參與進來。
碳交易市場的建設仍面臨挑戰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成立以來,發展迅速。有數據顯示,2004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額僅為3.77 億歐元,到2008年則達到了驚人的910 億歐元。但碳排放交易的建設仍面臨數據統計、協調經濟、建立相應保障措施等多環節挑戰。
據了解,數據是碳交易實施開展的統計基礎。國家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劉宇表示,現實數據由於統計口徑和渠道的不同導致宏觀和微觀、經濟和能源等數據不匹配。如何計算企業、設施層面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如何避免給企業增加額外的負擔、如何合理引入第三方核查機構,都是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沒有扎實的企業排放數據作基礎,分配總量控制指標也會‘無從下手’”。
此外,全球經濟下滑,導致近年來國際碳需求大量減少,有人戲稱國際碳價格跌至“白菜價”。歐洲碳交易機制的碳價格於2008年達到40美元/噸二氧化碳的高點,但目前僅為該水平的約1/10。
唐杰介紹,歐洲目前採取的是固定配額,並不做調整。近年來歐洲的經濟疲軟帶來了企業的產能減縮,就必然會導致碳配額過剩和價格下跌。相較於歐盟的總量控制,深圳採取了更為靈活的“碳強度”指標,建設可規則性調整總量和結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即碳排放總量目標首先與經濟增長率掛鉤,其次以碳強度下降為強制性法定約束。在此原則之下,深圳市對工業企業的配額分配基於單位工業增加值進行。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環境與能源學院博士蔣晶晶建議,我國需要採用與歐洲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不同的做法。比如在碳排放交易市場建立的初期,就把制造業引入碳交易體系,以求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實現碳排放權資源的優化配置。
“確保碳排放交易體系能夠建立起來、運轉起來,有交易可做,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隊伍。”劉宇認為,目前中國真正從事碳方面的金融人才不是很多,負責溫室氣體排放的專職隊伍和基礎統計隊伍還沒有建立起來。同時,涉及碳排放交易第三方的核証機構,有待進一步培育,認証、認可和登記注冊系統要進一步建立,交易平臺建設等技術規范標準,還需要進一步的協調統一。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18日 10 版)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