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冷,花卉有了大棚,就不容易凍死。”泰寧縣杉城鎮梅橋村村民吳俊華說,他一大早就來花卉基地打樁了,準備把大棚的規模擴大。
因為看準了花卉市場前景,去年3月,吳俊華辭去超市工作,投資5萬元從事花卉種植。
“最近這段時間氣溫低,我剛從漳浦引進的茶花苗急需採取防寒措施,但前期投入太大,讓我感到力不從心,是信用社的2萬元貼息貸款救了急。這不,資金剛到位,我馬上買了薄膜,給花卉蓋棚。”吳俊華說,秋季花卉和苗木批量上市后,就可以收回成本了。
吳俊華是梅橋村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一個縮影。
梅橋村地處城郊,山少田少人也少,2010年遭受“6·18”洪災重創,被確定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目前,村裡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村民陸續搬入新居。但生產如何發展,農民如何增收,特別是災毀后僅剩的良田如何發揮最大效益,成為困擾村兩委的難題。
經過分析和調研,村兩委決定在現代生態農業上做文章。
“村子距離城關僅5公裡,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泰寧是旅游縣,我們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不僅可以打開村民增收渠道,也適應了縣域旅游發展方向,達到一定規模后我們可以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村支書賈為民說。
如今,梅橋村共種植各類蔬菜35畝,成為泰寧最重要的“菜籃子”基地。前不久,種植戶李明又發起成立綠野竹蓀合作社,大力發展竹蓀種植。
“我們將按照十八大報告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不斷拓寬致富路。”賈為民說。(記者 陳亮 通訊員 池佛興 吳巖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