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治庸問責辦公室主辦的為期5天電視問政17晚正式開場,多個政府部門的主要官員現場向百姓評委交出答卷。17日晚20時正式開始的首場電視問政,以“兌現承諾,優化環境——讓服務更到位”為主題。武漢市委組織部部長胡志強、市政府副市長秦軍、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楊澤發、市編辦主任黃鬆如、市法制辦主任李子林、市人社局局長潘漢生等6位“考生”接受現場“考問”。黎夕 攝
中新網1月6日電 各地黨政機關近年來與媒體合作,陸續試驗新的政務公開、透明問政辦法,希望掌握民意。此外,官方媒體媒體近來增加輿論監督和批評內容的姿態,也同樣引發境外媒體的興趣。
美國《世界日報》當地時間4日刊文說,中國各地機關陸續推新的政務公開辦法,希望掌握民意,改進施政效能,湖北武漢電視臺已連續6年推出電視問政節目,把政府主管推上熒屏,接受“聚光燈的炙烤”。浙江溫州有電視、廣播、網絡直播領導干部年終大考,考官是上級官員和媒體、群眾代表。
文章說,溫州一官員上臺報告時,額頭滴下豆粒般大的汗珠,發言中得抬手擦拭。媒體拿他的汗水,做了不少“汗蒸”官員的評論,認為這是問政透明化的進步,領導要對自己的施政承諾負責,是面向民意該有的作為。
文章指出,公開述職時的承諾,等同港臺地區選舉時公開的政見,會有兌現承諾的壓力,這也算是傳媒上公開問政時代的一種進步了。
香港《明報》6日的報道稱,《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近月紛紛承擔監督公權力的角色,就地方部門失職、貪腐等問題作出具批判性的報道和評論,引起外界關注。
文章注意到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朱諧漢的話說,目前總的媒體趨勢是開放的,官媒不僅要做黨和政府的喉舌,也要做人民的喉舌,要演好兩重角色才能生存,才有受眾。
香港《文匯報》5日刊文說,中央官方媒體增加輿論監督和批評內容的姿態,直面敏感的輿情和群眾的訴求,不僅充分發揮了通達社情民意、疏導公眾情緒的重要作用,也從中顯示了黨報的活力和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