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學習貫徹十八大

上海小囡同桌的“你”——從古北路小學看隨遷子女同享義務教育陽光

記者  李泓冰  勵  漪

2012年12月24日07: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古北路小學是一所公辦小學,非上海戶籍的學生佔比達66%

○ 目前,隨遷子女佔上海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比例已超過40% 

“進了古北路小學的門,就是一家人”

12月19日清晨,蘇醒的上海,人流車流漸稠。

11歲的上海男孩周星宇拿著從早點攤上買的大餅油條回到家。周爸爸是殘奧會舉重冠軍,對自理能力強的兒子很滿意,一家人香甜地吃完早餐,星宇背起了書包。學校就在小區裡面,他快步沖進校園,走進五(1)班的教室。

家鄉在浙江嵊州的女孩牟野,則背著書包坐在爸爸的電動自行車上,目光靈動地看著街景,媽媽目送著兩人遠去,轉身回到婁山關路的小煙紙店,準備開門迎客。

稍后,小淘氣侯學強也風風火火地跑進校門。他的父母來自安徽潁上,媽媽就在學校附近的地鐵二號線婁山關路站做保潔員。對貪玩的兒子她有些不放心,為了就近照顧,她寧可辭去月薪4000元的飯店服務工作,而來到收入銳減一半的新崗位。

幾個孩子彼此打著招呼,走進不同教室。他們穿一樣的校服,聽同樣的老師授課,享受同樣的小班化教育。

走進上海市古北路小學,掛滿各種“特色學校”、“示范學校”銅牌的不鏽鋼柱子迎門而立,不算太新的校舍倒也整潔、敞亮。

在這所樸實的公辦小學裡,美術室、音樂室、勞技室、圖書室一應俱全。教室裡配了空調,讓冬天溫暖如春。走廊裡掛著學生們的大幅畫作,從現實畫到科幻,稚嫩中透著老練。機器人教室裡擺著孩子們的杰作,陳設著國內外比賽獲得的獎狀、獎杯。

該小學有435名學生,其中非上海戶籍的學生299人,佔比達66%。周明星校長很自豪,“除了西藏和新疆,我們的孩子來自全國所有省區市”,他在開學典禮上說,“進了古北路小學的門,就是一家人!”

不僅教書,還教倫理,教常識,教做人

五(3)班的語文課。班主任葉立鳳在講授第三十九課《一夜的工作》。大屏幕上放映著周恩來總理伏案工作的照片。

“誰能說說,我們能從周總理身上學到什麼呢?”

坐在最后一排的侯學強說:“媽媽很辛苦,我要好好讀書,將來孝順媽媽。”

老師循循善誘,不僅教課文,還教倫理。

美術教室。徐蘇彬老師在教三年級小朋友“畫畫自己的手”。家境困難的學生可以免費取用學校的彩筆和顏料。

“現在大家拿起放大鏡,看看自己和旁邊同學的手,能看到些什麼呀?”

“有一條一條粗粗細細的皺紋!”

“這不叫皺紋,叫紋理。”

老師不僅教美術,還教常識。  

操場上,體育老師金仁杰帶著二年級的孩子們玩沙包,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剛才有同學摔跤了,稍微不小心就會被踩到。”金老師提醒孩子們,“別光顧自己玩,要把摔倒的同學先扶起來。”

老師不僅教體育,還教做人。

“教育是一種根雕效應,每個學生都獨特而出色”

古北路小學周圍有兩個菜市場,旁邊的一條馬路上肩挨肩地開著眾多五花八門的小店。許多孩子父母就在那裡工作。

周校長和教師們開玩笑說,這些孩子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由於動遷工程,小學周邊很多居民都搬走了,生源逐年下降,開學時隻有幾十個滬籍學生報到。開門辦學后,古北路小學又紅紅火火了。

非滬籍的孩子們,淳樸,又能吃苦,自理能力強。像五(3)班的牟野,功課好、樂於助人,經常給低年級學生當小老師,因此獲得“上海小先生”的稱號。兩年前,才8歲的牟野,就敢獨自換乘幾趟公交車去逛世博會,至今小姑娘還在為此得意。

但是,非滬籍孩子也存在家庭教育缺失、未接受學前教育等特點,生活習慣也與上海小孩差異較大。

周校長還記得,接收第一批隨遷子女入學后,他在校門口迎候,能隱約聞到一股魚蝦味。一些孩子的眼神裡還有敵意。而上海孩子的家長,也不無擔心,外地生源多了,校風會不會受影響?

馮賢飛老師至今還記得,在常規衛生抽查中,不少學生被查出經常不洗澡,最長的3周沒洗過澡﹔不勤換衣服、不剪指甲。

“我們教孩子,首先要做個文明人,然后做可愛的新上海人”周校長說,“教育是一種根雕效應,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就看你怎麼去雕琢。”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有無奈

四(2)班的林旭珍是二年級從河南轉學過來的,她由衷地喜歡新學校,“這麼好,還全免費!”更多的孩子,像牟野和侯學強,生在上海、長在上海,對家鄉的印象全然模糊不清。還有個女孩子,被問到家鄉在哪裡時,自豪地說,“我是新上海人!”

按上海的政策,隻要父母工作在本區域一年以上,可以証明身份以及和子女關系的(五証齊全),孩子就可以就近入學。從2010年秋季開學起,上海已實現所有隨遷子女全部在公辦學校或政府委托民辦小學免費就讀。隨遷子女佔上海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的比例已超過40%。2012年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接收隨遷子女超過40萬人,比2011年增加3.4萬人,比2007年增加20萬人,翻了一番。

而上海為此的投入也逐年加大。2012年,上海市教育投入700億元,其中基礎教育約473億元,包括重點推進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建設,以及對招收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民辦小學給予辦學補貼。按40%生源來自隨遷子女計算,上海每年花在非滬籍生源孩子上的教育經費可能超過百億元。

周校長發現,上海的優質義務教育成為吸引越來越多外省市人群入滬的重要因素,從前是父母先來上海工作,再接孩子來上學。現在不少家長索性先帶著孩子過來上學,再找工作。

外來務工者深知孩子的未來還充滿不確定性。

“上海小先生”牟野在每學期的聯歡會上都是主力,古箏已考到8級。牟野的父母1994年就從浙江嵊州來上海打工。慢慢地,他們開了一家小店,還在小店對街的小區買了房子。

“如果牟野初中畢業回去讀書,我隻好陪她回去,這家店不知還能不能開下去。”牟野的媽媽徐亞妃有幾分無奈。

現在她每天都盯著電視和網絡,看有沒有出臺新政策的細則。因為她聽說,上海即將實行居住証積分制,非滬籍人士可根據自身情況累積分值,積分達到規定分值的,其子女可在上海參加中考、高考。

牟野和媽媽對此充滿期待。

(責編:吳斌、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