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內蒙古一些地方雪大成災,牲畜飼草告急。然而,阿魯科爾沁旗一個牧民肉牛養殖合作社卻飼草充盈。“這完全得益於節水人工飼草料基地項目的實施,給肉牛過冬備足了口糧。”合作社理事長李文君信心十足,“這些飼草足夠1萬頭牛吃上一個冬天!”
這個肉牛養殖合作社共有30戶牧民。十八大一召開,李文君在認真聽報告時就覺得“自己的種草路走對了”。隨后,他把牧民們集中在一起,共同學習十八大報告,“十八大報告中,有一個關鍵詞,就是生態修復工程、荒漠化綜合治理。而我們在沙地種植節水紫花苜蓿,正好和十八大精神都對上號了!”
方向對頭,干勁十足。2010年,李文君由育肥牛大戶變身為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現存欄肉牛2000多頭,年出欄1萬頭。過去養這麼多牛是一件難事。全旗封育禁牧和劃區輪牧后,舍飼肉牛的飼草來源就成了問題,附近牧民夜裡便開始偷偷放牧。本來就沙化的草場被牛羊啃食得傷痕累累,李文君看著直心疼。如何讓草原綠起來,牛羊多起來?今年,旗裡主推的37萬畝節水人工種草項目讓他走出了困惑。在旗裡的支持下,他率先上了7臺噴灌機,試種3300畝紫花苜蓿。李文君心裡有筆明白賬:過去60畝草場隻能養1頭牛,而現在60畝苜蓿能養15頭牛,這筆賬劃算!
“草綠牛肥就是牧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文明!”學習十八大報告,李文君對生態文明還有更深的理解。用苜蓿育肥高檔肉牛,是他明年的一個新打算。眼下,他正和旗內的富龍能源公司協商合作,準備將牛糞和秸稈混合發酵變成沼氣,通過管道輸進農家牧戶,而所產的沼渣又能生產有機肥,再用於人工種草基地。( 徐永升 記者 張五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