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肩負著為海軍裝備建設發展提供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的雙重職能,他們參與過幾乎每一型海軍新裝備誕生前的周密論証,他們如同攀上桅桿頂端的瞭望者,總是把目光投向浩瀚無邊的海洋。
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海洋強國”戰略吹響奮進號角。11月20日下午,海軍裝備研究院科技人才群體中的10余位代表匯聚一堂,重點圍繞“海洋強國”戰略展開熱烈討論。
放眼世界,建設海洋強國任重道遠
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都是因海而興、因海而強。全球5大產業帶全都瀕海而建,世界上10個最發達國家中有8個位於沿海……
記者面前的資料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海洋越來越多地涉及我國戰略利益,牽動我國經濟命脈,影響我國安全穩定。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我國有1.8萬公裡的大陸海岸線,300萬平方公裡的管轄海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資源。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海洋強國’,這是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的歷史機遇。”十八大代表、擔任某室副主任的楊屹已先后向院黨委常委和全院官兵集中宣講過十八大精神,這次座談,她把盛會召開期間親身經歷的“花絮”也拿來與同事們共享。
楊屹說,“海洋”是十八大召開期間代表們討論的熱詞之一,許多代表得知她來自海軍裝備戰線,還主動找她合影,稱贊海軍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作出了貢獻。
“海洋既是維系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又是確保國家安全穩定的戰略支撐點,還是實現‘和諧世界’政治主張的重要關節點。三點決定一個平面,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可謂恰逢其時!”研究員趙軍說,“放眼世界才能贏得先機。當前,許多國家紛紛確立海洋立國方針,出臺面向未來的海洋戰略,試圖在新一輪競爭中拔得頭籌。經略海洋任重道遠,我們必須迅速行動。”
66歲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的女博士范曉虹,先后主持研發多個重大科研項目。愛海情深的她充滿感情地說:“‘建設海洋強國’進入十八大報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聚焦創新,在轉型征途上加速前行
專家們你一言我一語,真知灼見不斷。大家共同的感受是,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強國就意味著經濟強國,海洋安全就意味著國家安全。
“反復研讀報告,越學越覺責任重,越學越有緊迫感。”長於海軍裝備發展宏觀論証和戰略籌劃的吳朝暉認為,報告中“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力爭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戰略部署,仿佛催征戰鼓時時在耳畔擂響。
吳朝暉說:“現在已經進入倒計時,8年時間加起來不過3000天,我們隻有在海軍轉型建設的征途上加速前進,才能不負重托、不辱使命。”
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令大家倍感振奮。某研究所所長李煒深有感觸地說:“嚼別人嚼過的饃,隻會弱者恆弱!”
這位曾經為新一代國產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密集下水作出重要貢獻的艦船專家強調,一定要以海軍戰略轉型為牽引,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全力以赴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我們要抓緊完善‘小核心、大外圍’的協作模式,聯合著名高校和地方工業部門設立‘協同創新中心’,走出一條軍民融合式科研新路。”
“關鍵是要學以致用,把十八大精神落實到本職工作中。”2011年榮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崔東華,帶領曾獲得“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的某研究室科研人員一道,在某武器系統研發等方面取得關鍵性突破,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推動信息化建設加速發展”的要求。
軟件專家張明安清醒地認識到,質量是裝備建設的永恆主題,要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處理好技術先進性與性能可靠性的關系。院政治部組織紀檢處處長張建方提出,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團結凝聚科研力量攻堅克難的戰斗堡壘,在服務創新上有新的作為。
縱覽風雲,維護世界和平重任在肩
宏偉藍圖催人奮進。
曾兩度隨“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執行“和諧使命”巡回醫療任務的翻譯唐莉說:“我曾到過亞非拉多個國家,走到哪裡都能感受到當地人民對中國的發展有著美好期待,對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發揮更大作用有著熱切期盼。就在此刻,我們院的5位戰友正跟隨第十三批護航編隊在亞丁灣、索馬裡海域劈波斬浪履行使命。這十三批護航編隊,正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最好詮釋。”
唐莉的發言引起了青年科研人員紀元的強烈共鳴。他說:“十八大報告強調,要繼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海軍作為戰略性、綜合性、國際性軍種,必將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5月,紀元完成赴剛果(金)擔任聯合國軍事觀察員任務回到國內。經過一年國際維和的歷練,他深刻體會到世界仍不安寧,和平彌足珍貴。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流逝,專家們意猶未盡。參加討論的海軍裝備研究院政委李道明總結道:“經過幾代人艱苦奮斗,我們終於把海洋弱國的帽子扔進了太平洋。可是,從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矢志不渝地加倍努力。我相信,隻要我們每個同志都把十八大精神落實到工作中,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立足崗位履職責,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就一定會實現。”
一席討論一堂課。在場的院政治部主任叢奎珠告訴記者,他們將安排專人整理發言稿,及時發布到局域網上,“目的就是想在海上方向越來越多地維系著國家利益的今天,讓更多官兵借助專家的深邃目光,洞見風雲變幻中人民海軍的歷史擔當!”(記者 毛 俊 特約記者 吳 超 通訊員 方高明)